《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第三門
脾胃,翻胃,食藥,痼冷,積滯,腹痛
2. 大溫脾丹
神麯(三兩,炒),麥櫱(炒),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吳茱萸(湯洗),桂(去皮),陳橘皮(湯洗),白朮(各二兩),細辛(去葉),桔梗(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之。
白話文:
神麯(三兩,炒):炒過的神曲,三兩。
麥麩(炒):炒過的麥麩。
附子(炮,去皮臍):炮製過的附子,去除皮和臍。
乾薑(炮):炮製過的乾薑。
良薑:良薑。
吳茱萸(湯洗):用熱水清洗過的吳茱萸。
桂(去皮):去除皮的桂枝。
陳橘皮(湯洗):用熱水清洗過的陳橘皮。
白朮(各二兩):白朮,各二兩。
細辛(去葉):去除葉子的細辛。
桔梗(各一兩):桔梗,各一兩。
3. 撾脾湯
撾,陟瓜切,捶也。
川薑(炮),良薑(炮),陳皮(去白),青皮(去白),草果(煨熟),縮砂仁,白朮,官桂(各一兩),甘草(二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
川薑(炮製後):溫中散寒,止嘔,解毒。
-
良薑(炮製後):溫中散寒,止嘔,消積。
-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理氣化痰,燥濕止咳。
-
草果(煨熟):溫中散寒,健胃消食。
-
縮砂仁:溫中健脾,理氣止嘔。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官桂:溫中散寒,補陽益氣。
-
甘草(炒製後,加倍重量):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4. 桂曲丸
健脾溫,進飲食,助克化。治食少易傷,胸滿噁心,或心腹疼痛,病後衰弱,氣不復常。
白話文:
補脾溫暖,促進食慾,幫助消化。治療食慾不振容易受損,胸部脹滿惡心,或心腹部疼痛,病後體虛,氣力未恢復正常。
人參,蓽茇,白朮,乾薑(炮),高良薑(微炒),縮砂仁,肉豆蔻(麵裹煨),陳皮(湯洗,去白),桂枝(去粗皮,各一兩),甘草(銼,炒),丁香(各半兩),神麯(三、兩塊,銼,炒熟)
白話文:
人參、蓽茇、白朮、乾薑(炮製)、高良薑(微炒)、縮砂仁、肉豆蔻(麵粉包裹煨製)、陳皮(用湯洗過,去掉白色部分)、桂枝(去掉粗糙的外皮,各一兩)、甘草(切碎,炒熟)、丁香(各半兩)、神曲(三、兩塊,切碎,炒熟)
上件羅為細末,熟湯泡,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一時米飲下五十丸至七十丸。
白話文:
以上中藥磨成細粉,在熱湯中浸泡,然後與蒸餅混合丸起來,大小如梧桐子。在吃飯前一個小時,用米湯送服五十到七十丸。
5. 香樸湯
草果,厚朴(薑製了者),陳皮(各二錢),良薑(四錢),甘草(炙),川薑(炮),白朮(各一錢)
白話文:
草果、厚朴(生薑製過的)、陳皮(各二錢),良薑(四錢),甘草(炙過的)、川薑(炮過的)、白朮(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帶熱服,不拘時候。有氣者,加木香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粗末的藥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三片薑、一個紅棗,一起煮到藥水減少到七分,去渣後乘熱服用,服用時間不限。若有腹脹氣的人,可以再額外加二錢木香。
6. 厚朴煎丸
孫兆嘗云:補腎不若補脾,脾胃既壯,則能飲食,飲食既進,能生榮衛,榮衛既壯,滋養骨髓,補益精血。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補之以氣,形不足,補之以味。」宜服厚朴煎丸,溫中下氣,去痰進食。
白話文:
孫兆曾經說過:補腎沒有補脾好,脾胃壯旺,才能飲食,飲食充足,才能生出氣血,氣血壯旺,才能滋養骨髓,補益精血。因此,《素問》中說:「精氣不足,可以用氣血來補益;形體不足,可以用飲食來補益。」應該服用厚朴煎丸,溫暖中焦、降氣、化痰、進食。
厚朴(極厚者去粗皮,銼指面大片,秤,生薑不去皮,淨洗,作片子。二味各一斤。用水五升同煮,水盡,去薑,只將厚朴焙乾),舶上茴香(四兩,炒),乾薑(四兩,銼,骰子大)甘草(銼,半寸長,二兩。二味再用水五升,同焙乾厚朴一處煮,水盡,不用甘草,只將乾薑、厚朴焙乾),附子(二兩,炮,去皮臍)
白話文:
厚朴:選擇較厚的厚朴,刮除粗糙的外皮,切成指頭般大小的片狀,並秤重。生薑不用去皮,洗淨後切成片狀。厚朴和生薑各一斤,加入五升水一起煮,直到水煮乾,取出生薑,僅留下厚朴焙乾。
舶上茴香:秤重四兩後炒乾。
乾薑:秤重四兩後切碎,切成骰子般大小。甘草切碎,切成半寸長,秤重二兩。乾薑和甘草再加入五升水,與已焙乾的厚朴一起煮,直到水煮乾,取出甘草,僅留下乾薑和厚朴繼續焙乾。
附子:秤重二兩後炮製,並刮除外皮和臍部。
上同為細末,生薑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或酒下。
白話文:
上同粉末研細,將生薑與紅棗肉煮熟後做成丸劑,體積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至五十粒,空腹時以米湯或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