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璆

《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 (2)

1. 溫脾丹

治小兒涎多,留在兩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漬於頤下,乃名滯頤之疾,溫脾丹方,俗謂之惶破涎滈兒者,葛丞相云,此方甚奇,張渙三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流口水,留積在下巴,是因為脾胃虛寒,流出口水積在下巴下面,又叫做滯頤之病,溫脾丹方,民間稱之為瘉破流涎藥,葛相國說,這個方子非常好,張渙有三個方子。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用生薑六兩同搗細,炒黃),青皮白朮乾薑(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與六兩生薑一起搗碎,炒至黃色),青皮、白朮、乾薑(微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溫胃散

丁香(一兩),肉豆蔻,半夏(白礬水浸,炒黃),白朮,乾薑,甘草人參(各半兩)

白話文:

丁香(一兩):具有溫熱陽氣、行氣止痛、散寒開竅的效果。

肉豆蔻: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溫脾止瀉的作用。

半夏(白礬水浸,炒黃):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平喘止咳的功效。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補中益氣、止瀉健運脾胃的作用。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止嘔止瀉的效果。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

人參(各半兩):具有補氣益血、補中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

又有涎多,乳食不下,涎流不出口者,乃名脾熱金朱丹方。

金箔(十片,研),硃砂(細研,飛),牛膽天南星,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石膏(研飛),白茯苓(各半兩)

白話文:

  1. 金箔(十片,研磨成粉)

  2. 硃砂(研磨成細粉,過篩)

  3. 牛膽天南星(一兩)

  4. 半夏(用湯水洗滌七次,各一兩)

  5. 石膏(研磨成粉,過篩)

  6. 白茯苓(半兩)

上為細末,拌勻,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乳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小的末狀物,攪拌均勻,用生薑的天然汁液做成丸藥,藥丸的體積跟黍米粒一樣大。每次服藥的時候吃十粒藥丸,以人參湯來送服。服藥的時間則是在喝完奶以後。

2. 肥兒丸

馬敏叔傳。

黃連,蕪苡仁(各一兩),麥櫱(炒),神麯(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生豬膽汁,煮麵糊為丸,如麻豆大,每服五丸,米飲吞下,食前服。

3. 百粒丸

錢季華方。

黃連厚朴吳茱萸(各一兩,用生薑一兩,擦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

白話文:

川黃連、厚朴、吳茱萸各一兩,生薑一兩,擦碎,一起浸泡一晚,然後炒到香熟。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陳米飲下百粒,粟米飲尤妙。小兒即小丸,如黍米大。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細末,將麵粉和水調成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陳米煮成的米湯送服,一次服用約 100 粒。如果用小米煮成的米湯送服效果更好。若是小孩子的腸胃不好,可做成更小的丸藥,像黍米大小即可。如果腹瀉嚴重,可加入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4. 沉香豆蔻丸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熱衝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不等,水穀不化,遂傷脾胃,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利,夾積則變為下痢膿血。蓋居常脾胃最在調適也。廬州郭羽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因餵養不當,導致身體虛實不平衡,水穀不化,進而傷害脾胃。胃氣虛弱就會嘔吐,脾氣虛弱就會腹瀉,夾雜著積食就會變成膿血性痢疾。所以平時就要好好調養脾胃。

當歸木香白朮(各半兩),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朮,縮砂仁(各二錢半)

白話文:

當歸、木香、白朮(各 15 公克),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朮、縮砂仁(各 7.5 公克)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