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璆

《是齋百一選方》~ 卷之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

1. 卷之十四

2. 第二十二門

腸風,痔漏,脫肛

白話文:

腸風、痔漏、脫肛。

3. 荊芥散

治腸風下血荊芥散。

荊芥穗,縮砂仁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大錢,用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白話文:

荊芥散,是治療腸風下血的藥方。

藥材使用荊芥穗和縮砂仁,將兩者等量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大錢,用糯米湯調和後服用,沒有限制服用的時間,每天服用三次。

4. 地榆散

治下血,遠年不瘥地榆散。

地榆(洗,焙乾,銼),卷柏(不去根,淨洗)

上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以砂瓶子煮數十沸,通口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地榆散,用來治療下血,也就是長期不好、很久都沒痊癒的下血症狀。

藥材成分是:地榆(洗淨、烘乾、切成小塊),卷柏(不要去除根部,洗乾淨)

將以上兩種藥材等量混合,每次使用一兩,加水一碗,用砂鍋煮數十次沸騰,去除雜質後直接飲用,不限制服用時間。

5. 治腸風

葛丞相方。

橡斗子不以多少,用白梅肉以蜜拌和,填在橡斗子內,候滿,兩個相合,鐵線扎定,烈火煅存性,為細末,米飲調下。

又方,朱解丸成言傳,其兄子云知丞與渠及陸子揖提刑皆服之,數十年之疾更不復作。

淡豆豉不以多少,研令極細,入剝淨大蒜,逐旋同研,候可丸為度,如梧桐子大。遇發時絕早空心,用陳米飲先下五十丸,午時再服一百丸,以病安而止,可以永絕根本,無所忌。廬州彭知錄大辯亦云,此藥甚妙!其方所用大蒜,先蒸九次,然後和藥,仍以冷齏水送下,病止即輟藥。

白話文:

葛丞相的治療腸風的藥方。

用橡斗子,不論多少,將白梅肉用蜂蜜拌勻,填入橡斗子內,填滿後,將兩個橡斗子合在一起,用鐵絲綁緊,用猛火燒到變成炭性,磨成細末,用米湯調服。

另一個藥方,朱解丸的配方據說是口傳下來的,他的姪子說,知道丞相與他和陸子揖提刑都服用過此藥,數十年的疾病都不再復發。

用淡豆豉,不論多少,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剝好的大蒜,邊加邊磨,磨到可以搓成丸子的大小為度,約梧桐子般大小。發病時,清晨空腹,先用陳米湯送服五十丸,中午再服一百丸,直到病好就停止服藥,這樣可以永久根治,沒有什麼禁忌。廬州的彭知錄大辯也說,這個藥方非常有效!藥方中所用的大蒜,要先蒸過九次,然後再和藥,服用時要用冷稀飯水送服,病好了就停止服藥。

昌原長老法一傳,平江黃倅維則方同。

鷹爪黃連、吳茱萸等分,新瓦上同炒,候茱萸香熟黑色為度,去茱萸不用,將黃連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二、三錢,米飲亦得。

又方,張德明傳。

胡孫姜不以多少,燒存性,碾為末,米飲調下。

白話文:

昌原的老醫師傳授了一個治療腸風的方法,平江的黃維則醫師用的也是相同的方法。

方法是將鷹爪黃連和吳茱萸等量混合,放在新的瓦片上一起炒,炒到吳茱萸變香變黑就可以停止,取出吳茱萸不用,只將炒過的黃連磨成細末,空腹用溫酒送服二到三錢,用米湯送服也可以。

另一個方法是張德明醫師傳授的。

使用胡孫薑,不論多少,燒到留下藥性,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

6. 治臟毒下血

久遠不瘥者,鄒明父運鹽方。

用大蒜一枚,上面切開作蓋子,每一瓣中插帶殼巴豆一粒,卻蓋了,將濕紙三、兩重裹,文武灰火中煨令香熟,去巴豆不用,將蒜爛研,和九節黃連細末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吞,空心服。

又方,烏梅肉、生乾地黃等分,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又方,用茶篰蒻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飲調下。

又方,五倍子不以多少,以鯽魚一枚,約重四、五兩者,去腸胃、鱗腮,以藥置魚腹中,入藏瓶,以火煅,微欲煙盡,取出為細末,溫酒調下。

又方,黃連、木香等分,為細末,臘茶同調下。

白話文:

對於長期無法治癒的臟腑毒素導致的下血,鄒明父有個用鹽的藥方。

用一整顆大蒜,在上方切開當作蓋子,每一瓣裡面插一顆帶殼的巴豆,再把蓋子蓋回去,用濕紙包三、兩層,放在文火武火中煨烤到香熟,取出後丟掉巴豆不用,將蒜搗爛成泥,和磨成細粉的九節黃連混合均勻,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吞服,空腹服用。

又有個藥方,用烏梅肉和生地黃等量,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

又有個藥方,用茶葉裡面的嫩葉,燒成黑色灰燼,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空腹用糯米湯調服。

又有個藥方,用五倍子不限數量,搭配一條約四、五兩重的鯽魚,去掉魚的腸胃、鱗片和魚鰓,把藥塞進魚肚子裡,放入瓶子中,用火燒烤,燒到快要冒煙時取出,磨成細粉,用溫酒調服。

又有個藥方,用黃連和木香等量,磨成細粉,用臘茶一起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