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易讀

《本草易讀》一書,堪稱清代本草學中一座化繁為簡、以用為歸的里程碑。此書由汪昂(字訒庵)所著,亦有學者考證為荊中允之作,然無論作者誰屬,其核心精神與編纂體例,皆深刻體現了清代醫家重實用、求簡效的時代風氣。本書並非對《神農本草經》或《本草綱目》等經典的簡單摘抄,而是在融會貫通歷代本草精華的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極度貼近臨床實踐的視角,對龐雜的中藥知識體系進行了徹底的重構與精煉。其書名「易讀」二字,不僅揭示了其語言通俗、便於誦習的特點,更蘊含了作者希望醫者能輕易讀懂藥性、簡易運用方劑的深切期盼。全書約二十萬言,卻字字珠璣,旨在成為一部能讓普通醫者乃至初學者「開卷可稽,臨症可憑」的實用工具書。

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當時本草學術與臨床實踐脫節的深刻反思。在《序》中,作者撫今追昔,歷數自神農、陶弘景至李時珍等歷代本草著作,雖讚譽李時珍《本草綱目》「統括諸家,引證百氏,萃玉集錦」,堪稱集大成之作,卻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卷帙太繁,不無濫與」的弊病,令普通醫者面對浩如煙海的內容時,常有「登蘭臺而趑趄」(望而卻步)之感。更關鍵的是,許多本草著作將藥物與方劑割裂,學者縱能熟背藥性,臨症時卻難以組織有效方劑。正是基於這種「醫方分家」的弊端,以及為學子和臨床醫生減輕負擔的初衷,《本草易讀》確立了其獨特的編纂宗旨與核心理念。

本書最引人矚目的創舉,在於其「以病統藥,醫方合一」的編排體例。傳統本草多以藥物天然屬性(如草部、木部、金石部)或藥性(如寒、熱、溫、涼)為綱,而《本草易讀》則徹底打破此一傳統,全書以疾病為綱目,將卷帙分為中風、傷寒、溫熱、瘟疫、脾胃、痰飲、咳嗽、諸血、婦人、小兒等數十個門類。在每一病門之下,又細分具體證候。例如「中風部」,便列有「中風口噤」、「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等細目。每一細目後,直接註明對應的藥物與其在書中的編號,以及可用的驗方編號,如「中風口噤(白朮第九,驗方十四)」。這種「因症索藥,按病查方」的結構,使得醫者在臨床上遇到某一具體病症時,無需在腦海中苦苦搜羅藥物,只需按圖索驥,即可迅速找到對治的藥物與現成可用的方劑。此種編排方式,將藥物理論知識與臨床處方應用緊密結合,使本書從一部藥物學典籍,轉變為一本高效的臨床診療手冊,極大地提升了其實用價值。

其次,《本草易讀》在方劑的選擇上,貫徹了「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審慎原則。作者在《例》中明確指出,醫家治病,「用藥如用兵,難保常勝」。他認為,使用「峻猛大劑」,雖可能「治十而愈六」,但其餘「四者必損」,潛藏著「不有大勝,必有大敗」的風險。相反,採用「輕淡小方」,或許「療十而愈四」,但剩下「六者無恙」,做到了「縱無大功,亦無大過」。基於此種以病人安危為首的仁心仁術,本書「於小方,則加倍收之;於大劑,則約略舉之」。書中所錄附方,大多藥味簡潔、藥性平和,旨在「治病期以緩攻,而效不欲速收」。這種「緩攻」思想,強調治療應穩紮穩打,先立於不敗之地,再圖有功之效,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臨床閱歷與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再者,本書在藥物選取上亦體現了高度的務實精神。作者深知民間疾苦與醫藥流通的現實狀況,因此在書中「於藥之貴重者,悉多不錄」,因為貴重藥材多有偽品,且耗費巨大,「取厚資買偽藥,以偽藥治真病,於醫、病兩無所益」。同樣地,「於藥之遐僻者,亦不多載」,因為偏遠地區的藥材來源不易,品質難以保證。書中收錄的藥物,多為臨床常用、易於辨識、價格低廉的品種。同時,作者不厭其煩地強調藥材真偽鑒別與炮製的重要性,提醒醫者「當即照本草察其形色,嘗其氣味,各與本草吻合,方為真品。然後再照如何炮炙,而後用之,方屬妥當。」這種對藥材質量源頭的嚴格把關,再次彰顯了本書一切以臨床實效與安全為依歸的嚴謹態度。

在內容上,《本草易讀》不僅僅是一部方藥索引。卷首的《脈法總括》,用精煉的歌訣形式,概述了浮、沉、遲、數、弦等基本脈象及其主病,為醫者提供了四診合參的基礎。書中對每一味藥物的介紹,雖然文字簡略,卻能抓住核心。其體例通常是先述藥物之性味歸經,次言其主要功效,最後附上精選的臨床驗方。這些驗方,有的是歷代名方,有的則是作者的臨床經驗方,均標明了主治、藥物組成與用法,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例如,在甘草條下,不僅說明其「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主治中和調補,解毒止痛」的基本藥性,還附有治療「厥利清穀」、「煩躁吐逆」等多個驗方,使讀者能立刻將甘草的理論知識與具體應用場景聯繫起來。

《本草易讀》的傳世,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它極大地降低了本草學的學習門檻,為初學者提供了一條清晰、快捷的入門路徑。學習者無需再耗費數年時間去死記硬背數百種藥物的繁雜信息,而是可以通過病症來反向學習藥物,在應用中加深理解,這種學習方法更符合認知規律,也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其次,它推動了中醫藥的普及化。其通俗的語言和實用的架構,不僅方便了科班出身的醫者,也使得一些略通醫理的文人、士紳甚至普通民眾,能夠按書索方,處理一些常見病和輕症,發揮了積極的社會效益。最後,它為後世本草及方劑類著作的編纂提供了一種「以簡馭繁、以用為本」的成功範式,啟發後人更加注重醫學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與實用化。

綜上所述,《本草易讀》絕非一部淺薄的入門讀物,而是一部蘊含著深邃臨床智慧與人文關懷的精粹之作。它以讀者為中心,以臨床為導向,巧妙地在浩瀚的本草海洋與複雜的臨床證候之間,搭建起一座堅實而便捷的橋樑。汪訒庵(或荊中允)憑藉其深刻的洞察力、精湛的提煉能力和一切為臨床服務的拳拳之心,將一部龐大繁雜的學問,化為一部清晰明了、觸手可及的實用寶典。其「醫方合一」的結構創新、「緩攻求穩」的治療理念以及「務實求真」的藥物選擇,共同鑄就了這部著作不朽的學術地位與實用價值,使其在數百年間傳抄不輟,至今仍是中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序 (1)

序 (2)

例 (1)

例 (2)

脈法總括

本草易讀卷一 (1)

本草易讀卷一 (2)

本草易讀卷一 (3)

本草易讀卷一 (4)

本草易讀卷一 (5)

本草易讀卷一 (6)

本草易讀卷一 (7)

本草易讀卷一 (8)

本草易讀卷一 (9)

本草易讀卷一 (10)

本草易讀卷一 (11)

本草易讀卷一 (12)

本草易讀卷一 (13)

本草易讀卷一 (14)

本草易讀卷一 (15)

本草易讀卷一 (16)

本草易讀卷一 (17)

本草易讀卷一 (18)

本草易讀卷一 (19)

本草易讀卷一 (20)

本草易讀卷一 (21)

本草易讀卷一 (22)

本草易讀卷一 (23)

本草易讀卷一 (24)

本草易讀卷一 (25)

本草易讀卷一 (26)

本草易讀卷一 (27)

本草易讀卷一 (28)

本草易讀卷一 (29)

本草易讀卷一 (30)

本草易讀卷一 (31)

本草易讀卷二 (1)

本草易讀卷二 (2)

本草易讀卷二 (3)

本草易讀卷二 (4)

本草易讀卷二 (5)

本草易讀卷二 (6)

本草易讀卷二 (7)

本草易讀卷二 (8)

本草易讀卷二 (9)

本草易讀卷二 (10)

本草易讀卷二 (11)

本草易讀卷二 (12)

本草易讀卷二 (13)

本草易讀卷二 (14)

本草易讀卷二 (15)

本草易讀卷二 (16)

本草易讀卷二 (17)

本草易讀卷二 (18)

本草易讀卷二 (19)

本草易讀卷二 (20)

本草易讀卷二 (21)

本草易讀卷二 (22)

本草易讀卷二 (23)

本草易讀卷二 (24)

本草易讀卷二 (25)

本草易讀卷二 (26)

本草易讀卷二 (27)

本草易讀卷二 (28)

本草易讀卷二 (29)

本草易讀卷二 (30)

本草易讀卷三 (1)

本草易讀卷三 (2)

本草易讀卷三 (3)

本草易讀卷三 (4)

本草易讀卷三 (5)

本草易讀卷三 (6)

本草易讀卷三 (7)

本草易讀卷三 (8)

本草易讀卷三 (9)

本草易讀卷三 (10)

本草易讀卷三 (11)

本草易讀卷三 (12)

本草易讀卷三 (13)

本草易讀卷三 (14)

本草易讀卷三 (15)

本草易讀卷三 (16)

本草易讀卷三 (17)

本草易讀卷三 (18)

本草易讀卷三 (19)

本草易讀卷三 (20)

本草易讀卷三 (21)

本草易讀卷三 (22)

本草易讀卷三 (23)

本草易讀卷三 (24)

本草易讀卷三 (25)

本草易讀卷三 (26)

本草易讀卷三 (27)

本草易讀卷三 (28)

本草易讀卷三 (29)

本草易讀卷三 (30)

本草易讀卷三 (31)

本草易讀卷三 (32)

本草易讀卷三 (33)

本草易讀卷四 (1)

本草易讀卷四 (2)

本草易讀卷四 (3)

本草易讀卷四 (4)

本草易讀卷四 (5)

本草易讀卷四 (6)

本草易讀卷四 (7)

本草易讀卷四 (8)

本草易讀卷四 (9)

本草易讀卷四 (10)

本草易讀卷四 (11)

本草易讀卷四 (12)

本草易讀卷四 (13)

本草易讀卷四 (14)

本草易讀卷四 (15)

本草易讀卷四 (16)

本草易讀卷四 (17)

本草易讀卷四 (18)

本草易讀卷四 (19)

本草易讀卷四 (20)

本草易讀卷四 (21)

本草易讀卷四 (22)

本草易讀卷四 (23)

本草易讀卷四 (24)

本草易讀卷四 (25)

本草易讀卷四 (26)

本草易讀卷四 (27)

本草易讀卷四 (28)

本草易讀卷四 (29)

本草易讀卷五 (1)

本草易讀卷五 (2)

本草易讀卷五 (3)

本草易讀卷五 (4)

本草易讀卷五 (5)

本草易讀卷五 (6)

本草易讀卷五 (7)

本草易讀卷五 (8)

本草易讀卷五 (9)

本草易讀卷五 (10)

本草易讀卷五 (11)

本草易讀卷五 (12)

本草易讀卷五 (13)

本草易讀卷五 (14)

本草易讀卷五 (15)

本草易讀卷五 (16)

本草易讀卷五 (17)

本草易讀卷五 (18)

本草易讀卷五 (19)

本草易讀卷五 (20)

本草易讀卷五 (21)

本草易讀卷五 (22)

本草易讀卷五 (23)

本草易讀卷五 (24)

本草易讀卷五 (25)

本草易讀卷五 (26)

本草易讀卷六 (1)

本草易讀卷六 (2)

本草易讀卷六 (3)

本草易讀卷六 (4)

本草易讀卷六 (5)

本草易讀卷六 (6)

本草易讀卷六 (7)

本草易讀卷六 (8)

本草易讀卷六 (9)

本草易讀卷六 (10)

本草易讀卷六 (11)

本草易讀卷六 (12)

本草易讀卷六 (13)

本草易讀卷六 (14)

本草易讀卷六 (15)

本草易讀卷六 (16)

本草易讀卷六 (17)

本草易讀卷七 (1)

本草易讀卷七 (2)

本草易讀卷七 (3)

本草易讀卷七 (4)

本草易讀卷七 (5)

本草易讀卷七 (6)

本草易讀卷七 (7)

本草易讀卷七 (8)

本草易讀卷七 (9)

本草易讀卷七 (10)

本草易讀卷七 (11)

本草易讀卷七 (12)

本草易讀卷七 (13)

本草易讀卷七 (14)

本草易讀卷七 (15)

本草易讀卷七 (16)

本草易讀卷七 (17)

本草易讀卷七 (18)

本草易讀卷七 (19)

本草易讀卷七 (20)

本草易讀卷七 (21)

本草易讀卷七 (22)

本草易讀卷七 (23)

本草易讀卷七 (24)

本草易讀卷七 (25)

本草易讀卷七 (26)

本草易讀卷七 (27)

本草易讀卷七 (28)

本草易讀卷八 (1)

本草易讀卷八 (2)

本草易讀卷八 (3)

本草易讀卷八 (4)

本草易讀卷八 (5)

本草易讀卷八 (6)

本草易讀卷八 (7)

本草易讀卷八 (8)

本草易讀卷八 (9)

本草易讀卷八 (10)

本草易讀卷八 (11)

本草易讀卷八 (12)

本草易讀卷八 (13)

本草易讀卷八 (14)

本草易讀卷八 (15)

本草易讀卷八 (16)

本草易讀卷八 (17)

本草易讀卷八 (18)

本草易讀卷八 (19)

本草易讀卷八 (20)

本草易讀卷八 (21)

本草易讀卷八 (22)

本草易讀卷八 (23)

本草易讀卷八 (24)

本草易讀卷八 (25)

附記:治老人眼疾

附記:吹沖目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