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一說荊中允)

《本草易讀》~ 本草易讀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本草易讀卷五 (5)

1. 黃精百四十一

蒸過曬乾用。

白話文:

蒸煮過後蒸乾使用。

甘,平,無毒。補中氣而安五臟,益脾胃而潤心肺,填精髓而助筋骨,除風濕而下三蟲。南北皆有,以茅山、嵩山者良。苗高一二尺。葉如竹而短,兩兩相對。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青白花,狀如小豆花。結子白如黍粒,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而黃。二八月採根。亦可劈根稀種之,一年後極稠,子亦可種。以所來多偽,近世稀用矣。

白話文:

甘,平,無毒。補中氣而安五臟,益脾胃而潤心肺,填精髓而助筋骨,除風濕而下三蟲。南北皆有,以茅山、嵩山者良。苗高一二尺。葉如竹而短,兩兩相對。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青白花,狀如小豆花。結子白如黍粒,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而黃。二八月採根。亦可劈根稀種之,一年後極稠,子亦可種。因為產地常常被偽造,近世很少使用。

2. 半夏百四十二

湯泡數日,薑汁製用。射干為使,惡皂角,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血、海藻、飴糖。陳久者良。

白話文:

將湯泡數日,用薑汁製作。射干(一種中藥)為使藥,惡皁角,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血、海藻、飴糖。陳放時間久的品質較好。

辛,溫,有毒。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太陰、少陰諸經。降胃止嘔,驅痰除濕。解傷寒之寒熱,消心胸之結滿。咳逆頭眩之疾,癰腫咽痛之疴。胎前勿用。

白話文:

辛味、溫性,有毒。進入足陽明胃徑,手陽明、太陰、少陰諸經絡。降低胃部,止住嘔吐,驅除痰濕。解決傷寒的寒熱,消除心胸的結滿。咳嗽逆氣、頭暈的疾病,瘡腫咽喉疼痛的疾病。懷孕前期不要服用。

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良。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生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八月採根。

白話文:

他們在處處都有,以齊州的為好。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很像竹葉。生長在江南的像芍藥葉。根在下相互重疊,上面大下面小,皮黃肉白。八月採根。

小兒吐瀉,同生薑、陳粟米煎服。(驗方第一。)

小兒腹脹,酒丸粟大,每十丸,姜水下。或薑汁合末,敷臍上。(第二。)

霍亂腹脹,同肉桂末服。(第三。)

白濁夢遺,與豬苓同炒,去豬苓,入蠣粉丸服。(第四。)

白話文:

小兒吐瀉

與生薑、陳米一同煎服。(驗方第一。)

小兒腹脹

搓成粟米大小的酒丸,每次十丸,用薑水送服。或將薑汁與藥末混合,敷在肚臍上。(第二。)

霍亂腹脹

與肉桂末一同服用。(第三。)

白濁夢遺

與豬苓一同炒,去除豬苓,加入牡蠣粉丸服用。(第四。)

八般頭風,為末,入百草霜少許,作紙捻燒煙,就鼻內㗜之。口中含水,有涎,吐去再含。(第五。)

白話文:

八種頭痛,研成粉末,加入少許百草霜,做成紙捻燒出煙,對著鼻子吸入。口中含水,有唾液,吐掉後再含水。(第五種方法。)

喉痹腫塞,生末㗜鼻,涎出效。(第六。)

木舌脹大,醋煎含漱。(第七。)

面上黑氣,焙末,米醋合敷。忌片連,敷三日,皂角湯洗,面如玉也。(第八。)

子腸不收,生末吹鼻。(第九。)

小兒驚風不省。同上。(第十。)

猝死不寤。同上。(十一。)

五絕急死。同上。(十二。)

癰疽發背,雞子清合末敷之。(十三。)

吹奶腫痛,煨末,姜酒下立瘥。又取末入鼻。(十四。)

打撲瘢痕,為末,水調敷之,一宿即沒。(十五。)

遠行足趼。同上。(十六。)

飛蟲入耳,生末,香油合敷耳門外。(十七。)

白話文:

第六條: 喉嚨腫塞,鼻子生瘡,流口水,有效。

第七條: 舌頭腫脹,用醋煎煮後含漱。

第八條: 臉上長黑氣,將藥末焙烤後與米醋混合敷臉。忌諱敷長時間,敷三天後用皁角湯清洗,臉色如玉。

第九條: 子宮脫垂,將藥末吹入鼻子。

第十條: 小兒驚風昏迷不醒。同上(第九條)。

第十一條: 猝死不醒。同上(第九條)。

第十二條: 五官閉塞導致急死。同上(第九條)。

第十三條: 癰疽生長在背上,將雞蛋清與藥末混合敷上。

第十四條: 乳房腫痛,將藥末加熱後,用姜酒送服即可痊癒。也可將藥末塞入鼻子。

第十五條: 打鬥留下的傷痕,將藥末調成糊狀敷上,一夜即可消失。

第十六條: 長途跋涉腳上起水泡。同上(第十五條)。

第十七條: 飛蟲飛進耳朵,將藥末與香油混合敷在耳道外。

第十八條: 蠍子蜇人,將藥末與水混合敷上。

第十九條: 骨頭卡在喉嚨裡,將藥末與白芷末一起服用,催吐。

蠍蠆螫人,水合末敷。(十八。)

骨哽咽中,同白芷末服,取嘔。(十九。)

白話文:

第六條: 喉嚨腫塞,鼻子生瘡,流口水,有效。

第七條: 舌頭腫脹,用醋煎煮後含漱。

第八條: 臉上長黑氣,將藥末焙烤後與米醋混合敷臉。忌諱敷長時間,敷三天後用皁角湯清洗,臉色如玉。

第九條: 子宮脫垂,將藥末吹入鼻子。

第十條: 小兒驚風昏迷不醒。同上(第九條)。

第十一條: 猝死不醒。同上(第九條)。

第十二條: 五官閉塞導致急死。同上(第九條)。

第十三條: 癰疽生長在背上,將雞蛋清與藥末混合敷上。

第十四條: 乳房腫痛,將藥末加熱後,用姜酒送服即可痊癒。也可將藥末塞入鼻子。

第十五條: 打鬥留下的傷痕,將藥末調成糊狀敷上,一夜即可消失。

第十六條: 長途跋涉腳上起水泡。同上(第十五條)。

第十七條: 飛蟲飛進耳朵,將藥末與香油混合敷在耳道外。

第十八條: 蠍子蜇人,將藥末與水混合敷上。

第十九條: 骨頭卡在喉嚨裡,將藥末與白芷末一起服用,催吐。

心痛正在心下,按之益痛,半夏、瓜蔞、黃連、乾薑、白芍、甘草,偏左右者,加柴胡;無火者,去黃連;寸脈弱,加參。(二十。)

眉稜骨痛,半夏、羌活、酒芩、白芷。(二十一。)

白話文:

心痛部位在心臟以下的位置,按壓患處會更加疼痛,可以使用半夏、瓜蔞、黃連、乾薑、白芍、甘草等中藥治療。

如果病症疼痛的位置偏向左右兩側,則加入柴胡。

如果沒有火氣,則去除黃連。

如果寸脈較弱,則加入人蔘。

眉毛骨頭疼痛,半夏、羌活、赤芍、白芷。(二十一。)

子懸逆上捧心,半夏、枳殼、瓜蔞、香附、揀砂、白芍、蘇梗、陳皮、生薑。去半夏,加丹參、青皮尤良。(二十二。)

白話文:

悶氣向上衝擊心臟,用半夏、枳殼、瓜蔞、香附、揀砂、白芍、蘇梗、陳皮、生薑來治療,去半夏,加丹參、青皮,效果尤其好。

半夏瀉心湯,半夏,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大棗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組成:

半夏: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化痰止嘔、清肺化熱的功效。

人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甘草: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乾薑: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功效。

黃芩: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痢的功效。

大棗: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功效。

《半夏瀉心湯》功效:

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心煩、口渴、嘔吐、呃逆等症狀。

治心下痞滿不痛。又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諸方第一。)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蜜

取流水揚之二百四十遍。治反胃。(第二。)

姜半湯,半夏,生薑

末服。治乾嘔吐涎。(第三。)

小半夏湯,半夏,生薑

治嘔而不渴。(第四。)

白話文:

大黃湯:半夏、人參、蜂蜜

用流動水沖洗半夏 240 次。治療嘔吐。(第二方)

薑半湯:半夏、生薑

研末後服用。治療乾嘔吐涎。(第三方)

小半夏湯:半夏、生薑

治療嘔吐但無口渴。(第四方)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半夏

白話文:

越婢加半夏湯:

  • 麻黃:10克,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石膏:30克,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 甘草:10克,緩解藥性,調和諸藥。
  • 生薑:10克,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 大棗:10克,養血安神,緩解藥性。
  • 半夏:10克,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應用:

外感風寒,發熱惡寒,身疼痛,咳嗽氣喘,痰多色白,嘔吐眩暈。

用法:

將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半夏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取汁飲用。

治肺脹喘咳上氣,目如脫,脈浮大。(第五。)

半夏湯、散,半夏,甘草,桂枝

湯散俱可。治少陰咽痛。(第六。)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蜜

治心下悸者。(第七。)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治肺脹喘咳上氣,目如脫,脈浮大。(第五。)

半夏湯、散,半夏,甘草,桂枝

湯散俱可。治少陰咽痛。(第六。)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蜜

治心下悸者。(第七。)

第五

治療肺部脹滿、喘咳、上呼吸困難,眼睛乾澀,脈象浮大。

方劑

半夏湯或散,組成:半夏、甘草、桂枝。

治療少陰經咽喉疼痛。

方劑

半夏麻黃丸,組成:半夏、麻黃、蜂蜜。

治療心臟以下悸動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