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衛生寶鑒》是元代醫學家祝補齋所著的養生專著,共分為六卷。這部書涵蓋了飲食起居、鍛煉保健、疾病預防等多方面的養生知識,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也極具實用價值,被譽為「養生之寶典」。書中強調養生應從根本上調理身體,順應自然規律,並注重身心調和。
《衛生寶鑒》內容深度解析
卷首序言:醫道傳承與本書價值
《衛生寶鑒》的卷首有多篇序言,這些序言不僅闡明了本書的內容宗旨和祝補齋(羅謙甫)的學術淵源,更對當時醫學界的亂象提出了批判。序言中屢次提及羅謙甫師承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李明之),強調其「獨得李氏之正傳」,將李東垣「啟前聖不傳之秘」發揚光大。這表明本書的理論基礎源自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和補充。
序言中蔣用文、胡廣、楊榮、硯堅、王惲等人的論述,皆對羅謙甫的醫術和品德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指出,羅謙甫的著作不僅「論病則本於素、難,必求其因」,且「制方則隨機應變,動不虛發」,顯示出其醫學理論的嚴謹性和臨床實踐的靈活性。書中收錄的方劑,皆經過「一一經試用之,無不神應」,如同「養由基之於射,百發百中」。
序言中還透露了本書流傳的艱辛。原先的刻板毀於元末兵燹,導致書籍「不存」,「罕有其書」,抄錄本又「多遺逸」。幸賴吳郡韓氏(韓復齋及其子公達)的努力,對書稿進行「讎校其訛舛」、「補其缺略,正其訛誤」,並捐資重刊,才得以廣布天下,使「李氏之學,得羅氏而益明。羅氏之書,得韓氏而傳播不朽」,足見韓氏父子「嘉惠後學、羽翼醫教之盛心」。
此外,序言也批判了當時醫學界「各尊所聞、行所知,倀倀乎莫知適從」的亂象,以及「非出於良醫師之手集錄,往往用之或失其宜,不能收效而反有戕賊人者」的危險。這反映了祝補齋及其同道對醫學規範化、專業化的重視,並呼籲醫者應當以「聖賢之言為準」,以「聖賢之心為心」,避免「紅紫亂朱,迷惑眾聽」。
卷一:辨證論治與用藥之慎
卷一主要聚焦於對不當用藥的批判和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春服宣藥辨:祝補齋明確指出,初春服用如牽牛、大黃等宣洩藥物,是「伐天和而損脾胃」,不僅無益反而有害。他援引《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養生原則,強調春季應養脾胃之氣,助陽退陰,順應天道。他認為冬日「厚衣暖食近火」,是「敵天氣之寒也」,並非積熱,故「殆無此理」以宣藥清熱解毒。這種對「無病生之,有病甚之」的行為,斥為「誅罰無過,是謂大惑」。他希望「凡有志保生者,但以聖賢之言為準,則可免疑誤之悔,夭折之禍矣」。
無病服藥辨:祝補齋嚴厲批判「無病服藥」的危害,認為這如同「壁裡安柱」,是「無事生事」。他引用《內經》「五味過則皆能傷其正」的觀點,並列舉多個因「妄服藥」而導致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案例,如齊大哥「汗多亡陽」和鎮人李潤之「妄服搜風丸」致死。他強調「無病之時,不藥之藥也」,即應透過「慎於攝生,春夏奉以生長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飲食之有節,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虛無,精神內守」來達到健康長壽。
古方名實辨:作者對《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如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升麻湯、白朮散、四物湯、黃耆建中湯等,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強調其「藥證相對,名實相輔」。他批判當時醫者不究病因,濫用方劑,如「雙解散」被用來「治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殆無此理」。他認為這種「名實不相輔」的做法,是「去聖逾遠,其術晻昧,人自為法,無可考證」的表現。他再次呼籲醫者應當「以仲景之心為心,庶得制方之旨」。
承氣湯辨:祝補齋詳細區分了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的適用症狀,並引《金匱要略》告誡醫者「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強調「勿令大泄」。他批評當時醫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認為這「與仲景之方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與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這兩節闡明了表裡證治的原則。他指出「陰盛陽虛」乃寒邪在表,陽氣不足,應以汗法解表,使陽氣伸越,反之則「下之則死」。而「陽盛陰虛」則邪氣已入裡化熱,應以攻下為宜,反之則「汗之則死」。這些論述皆以《仲景傷寒論》為依據,強調辨明陰陽表裡是治療的關鍵。
汗多亡陽與下多亡陰:這兩節通過具體案例,闡述了汗法和下法過度對人體的嚴重損害。齊大哥因頻繁發汗導致「陽泄於外,陰乘於內」而亡陽;真定趙客因過度攻下,導致「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而亡陰。作者再次強調「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並引《內經》「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以告誡醫者和患者應當謹慎。
方成弗約之失:此節通過伶人李人愛之子因過度瀉下而亡的案例,強調了用藥「約量」的重要性。他引用《內經》「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和仲景「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的訓誡,指出過度用藥會導致「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擾於外」,最終「促命期」。
卷二:針灸禁忌與養生正道
卷二主要圍繞針灸治療的原則、疾病內生論以及養生誤區展開。
灸之不發:此節通過覃公中因「臍腹冷疼」而艾灸卻「瘡皆不發」的案例,指出灸瘡不發膿是因為「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他引用竇子聲先生的觀點:「凡用針者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強調氣血充盛是針灸療效的基礎。同時,他批判了覃公中「壯年得志,不知所養之正,務快於心,精神耗散,血氣空虛」的生活方式,認為這才是導致其「失其所養」的根本原因。他引述《靈樞經》對人體不同年齡階段生理變化的論述,警示人們應當「精神有限,嗜欲無窮,輕喪性命,一失難復」。
脫營:此節通過鎮陽士人「嘗貴後賤,心思鬱結,憂慮不已」導致「飲食無味,精神日減,肌膚漸至瘦弱」的案例,闡述了「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的道理。他引用《黃帝針經》關於宗氣、營氣運行的理論,強調「精氣竭絕,形體毀阻」皆因「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喜怒不能自節」,導致「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溉周身」。這顯示了作者對情志致病的深刻認識。
瀉火傷胃:此節通過經歷晉才卿因鼻衄而屢用苦寒之劑,導致「飲食起居浸不及初,肌寒而時躁」的案例,批判了醫者「惟知見血為熱,而以苦寒攻之」的片面性。他指出「苦瀉土,土、脾胃也」,濫用苦寒會導致「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最終「熱病未已,寒病復起」。這再次強調了保護脾胃的重要性。
肺痿辨:此節通過華嚴寺和上座因感冒後「屢發其汗」,最終導致「勞動喘促,自汗惡風,咳而有血」而亡的案例,闡明了「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奪汗者無血」的道理。他指出肺痿之病,常因「汗出,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所致。醫者在肺氣已虛的情況下,又「以辛藥瀉之,重虛其肺」,無異於「禍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
下工絕氣危生:此節通過千戶高國用之父因久瀉、津液耗少,卻被醫者誤用「搜風丸」攻下而亡的案例,再次批判了「下工絕氣危生」的庸醫。他引用《靈樞經》「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瀉之,瀉之則重不足」的理論,強調對老年虛弱患者,應當「補之惟恐不及」,而非攻下,否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
酸多食之令人癃:此節通過劉仲晦使引進史柔明等人因多食木瓜導致淋疾的案例,闡明了「酸多食之令人癃」的道理。他引用《內經》「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導致「水道不行,故癃而澀,乃作淋也」。這說明了飲食偏嗜對健康的影響。
冬藏不固與主勝客則逆:這兩節皆強調了順應四時氣候的重要性。王立甫之婿在冬季本應「閉藏」陽氣,卻「躁熱盜汗」,導致「冬藏不固,則春生不茂」而亡。古廉韓子玉父消渴症在冬季本應「瘥」,卻「反劇」,乃因「腎水乾涸,不能制其心火」。兩者皆是「主勝逆,客勝從」的體現,即人體之氣(主)不能順應時令(客)的變化,導致疾病加重甚至死亡。
用藥無據反為氣賊:此節通過李仲寬因亂服藥導致半身不遂而亡,與蕭氏因貧困而「不亂服藥」反而痊癒的對比,再次強調了「用藥無據,反為氣賊」的嚴重後果。他呼籲醫者應當「審其病源」,患者也應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
卷三:辨析誤治與選醫之要
卷三主要探討了誤治的深層原因、疾病傳染以及選醫的重要性。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節通過槀城令張君因過度服用承氣湯,導致「君自戕賊,沖氣敗亂」而亡的案例,闡明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深刻道理。這裡的「主」指心,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不明,則「邪正一,損益不分」,導致「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最終「形乃大傷」。這不僅是對醫者誤治的批判,更是對統治者「安危不察,損益不分」的警示,具備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時氣傳染:此節通過總帥相公因接觸「新虜之人,驚憂氣蓄於內」且「多致疾病」而導致「邪氣相傳」最終染病而亡的案例,闡明了「時氣傳染」的道理。作者引用《內經》「乘年之虛,遇月之空,失時之和,因而感邪,其氣至骨」和「避邪如避矢石」的訓誡,強調在特殊時期或接觸疫病患者時,應當謹慎防護。錢仲陽的「糞履不可近襁褓」也印證了正氣不足則易受邪氣侵襲的觀點。
戒妄下:此節通過李提舉因聽信僚友之言,無病卻服用搜風丸攻下,導致「脾氣衰也,小便不禁,便下膿血,足胻寒而逆」而亡的案例,再次強調了「戒妄下」的重要性。他引用孫真人「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的觀點,並指出「無病妄藥,反傷正氣」,最終導致「誅罰無過,是謂大惑」。
輕易服藥戒:此節通過何秀才之女因傷冷而服用「神芎丸」這類寒涼之劑,導致「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長達七八年的案例,批判了「輕易服藥」和「不審病源」的行為。作者指出「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對於「幼小,血氣尚弱」的女子,更不應「重寒傷胃」。他強調了醫者「未診先問,最為有準」,以及患者「不以病源告醫」的弊端。
妄投藥戒:此節通過高郎中太夫人因弟婦新產後誤食生冷,卻「妄投檳榔丸」攻下,導致「陰盛陽絕」而亡的案例,再次印證了「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非天命也」的道理。他援引《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古訓,告誡後世醫者和患者應當慎重。
福醫治病:此節通過賈君之子因久病羸瘦,卻被所謂「福醫」誤用攻下之劑而亡的案例,批判了「明醫不如福醫」的謬論。祝補齋指出,所謂「福醫」不過是「賴以命通運達」的庸醫,其誤治往往導致「陰陽俱竭,血氣皆盡」,最終「傷生喪命」。他強調了真正的醫者應當具備淵博的醫學知識,如「諳甲乙、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仲景、叔和諸部經方」,且「妙解五行陰陽,精熟周易」,方可「為太醫」。
卷四:飲食養生與食傷論治
卷四主要闡述了飲食與脾胃健康的關係,並提供了多個治療食傷的方劑。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此節引用《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觀點,強調了飲食節制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貪多務飽會導致「耗氣非一」,如「嘔吐以耗靈源」、「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他強調「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才能「補精益氣,使神藏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瘢無由作」。
食傷脾胃論:此節詳細闡述了食傷脾胃的病機,並根據氣口脈象變化將食傷分為輕重三類,並提供了相應的方劑。
- 枳朮丸:治療輕微食傷,強調白朮「久服令胃氣強實」。
- 橘皮枳朮丸:治療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強調其「能用食藥者此藥久久益胃氣」。
- 半夏枳朮丸:治療冷食內傷,可根據寒熱加服二黃丸。
- 木香枳朮丸:治療脾胃濕困,開胃進食。
- 木香化滯湯:治療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
- 丁香爛飯丸:治療飲食所傷,卒心胃痛。
飲傷脾胃論與飲傷脾胃方:此節主要討論飲酒過度對脾胃的傷害,並提供了治療酒傷的方劑。祝補齋指出,酒「大熱有毒,氣味俱陽」,過度飲用會導致「撓擾於外,沉注之體,淹滯於中,百脈沸騰,七神迷亂」,最終「耗真之病百生」。他批判了當時醫者「用牽牛、大黃下之」的錯誤做法,認為這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他強調酒傷應當「發散,汗出則愈」,其次是「利小便」,以「上下分消其濕」。
- 葛花解酲湯:治療酒病,強調「上下分消其濕」,但告誡不可恃藥「日日飲之」。
- 法制生薑散:治療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導致的吐逆噁心。
- 藿香散: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
- 快氣湯:治療一切氣疾。
- 五苓散:去水,利小便。
- 大七香丸:治療脾胃虛冷導致的心膈噎塞。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治驗:此節通過博兔赤馬刺因過食烤肉又飲用湩乳,導致「腹脹如鼓,疼痛悶亂」的案例,印證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道理。祝補齋果斷使用「峻急之劑」備急丸攻下,排出「燥屎二十餘塊」,使「腹中空快,上下氣調」,最終痊癒。他解釋道,雖然平日戒用峻猛之藥,但對於「飲食太過,使陰氣躁亂,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的危急情況,則必須「從權之治」。
卷五:勞倦所傷與虛勞治療
卷五主要探討了勞倦所傷的病機以及虛勞證的治療方劑。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此節詳細闡述了理中丸和建中湯的組成、功效及加減。
- 理中丸:治療脾胃虛寒,強調「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人參、白朮、甘草、乾薑溫中益脾。並根據不同症狀,如「臍下築」、「吐多」、「下多」、「悸」、「渴欲得水」、「腹中痛」、「寒多」、「腹滿」等,詳細說明了加減藥物及原因,體現了「隨機應變」的治療原則。
- 建中湯:治療脾胃不足,溫中益脾,以膠飴、甘草為君,桂枝、芍藥為佐,生薑、大棗為使。並解釋了桂枝湯和建中湯中芍藥用量的差異,強調「遠近之制」,體現了仲景「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的用藥原則。
溫中益氣治驗:此節通過中書左丞相史公因內傷自利,又「重竭津液」,導致脾胃虛弱的案例,說明了使用「甘辛、大溫之劑」溫養脾氣的重要性。祝補齋使用參朮調中湯(包含人參、黃耆、當歸、厚朴、益智仁、草豆蔻、木香、白朮、甘草、神麯、麥櫱面、橘皮)治療,使患者「嘔吐止,飲食進,前證悉去」。對於久不大便,則以「蜜煎導之」,而非「寒涼有毒之劑下之」。他再次強調「無病妄藥,反傷正氣」,醫者應當「允當則歸,服而舍之」。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此節引用《金匱要略》對「勞」的脈證描述,並提供了多個治療虛勞有熱的方劑。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 黃耆建中湯:治療諸虛不足,勞傷過度或病後不復。
- 人參黃耆散:治療虛勞客熱,肌肉消瘦,五心煩熱,盜汗減食。
- 續斷湯:治療骨蒸熱勞,傳屍瘦病,潮熱煩躁,咳嗽吐膿血。
- 柴胡散:治療虛勞羸瘦,面色痿黃,夜多盜汗。
- 秦艽鱉甲散:治療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夜有盜汗。
虛中有熱治驗:此節通過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因「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等虛勞有熱症狀,經祝補齋「灸中脘、氣海、三里」並輔以「甘寒之劑瀉熱,其佐以甘溫,養其中氣」,並配合飲食調理,最終「氣得平復,肥盛倍常」。作者再次闡明「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批判了世醫「多用苦寒之劑」的錯誤。他強調「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肯定了虛勞患者適當食用羊肉的益處。
卷六:瀉熱與除寒方劑
卷六主要列舉了多種治療熱證和寒證的方劑,並通過案例再次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瀉熱門:
- 上焦熱:
- 涼膈散:治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等上焦熱證。
- 龍腦雞蘇丸:治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等。
- 洗心散:治心肺積熱風壅,上攻頭目昏痛。
- 中焦熱:
- 調胃承氣湯:治胃中實熱而不滿。
- 瀉脾散: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 貫眾散:解一切諸熱毒。
- 下焦熱:
- 大承氣湯:治痞滿燥實,地道不通。
-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
- 滋腎丸:治下焦陰虛,腳膝軟而無力。
- 氣分熱:
-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
-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心胸大煩渴。
- 血分熱:
- 桃仁承氣湯: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
- 清涼四順飲子: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
- 通治三焦甚熱之氣:
- 三黃丸:治三焦熱。
- 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發狂辨:此節通過醜廝兀閩因感寒邪轉屬陽明,又食羊肉助熱導致「重陽則狂」的案例,祝補齋果斷使用「大承氣湯加黃連」攻下,最終痊癒。這再次說明了在特定情況下,峻猛攻下之法的重要性,也批判了當時醫者「不知病源,立相侮嫉」的亂象。
陽證治驗:此節通過常德甫因傷寒屢次發汗,導致「津液重竭」,轉屬陽明實證的案例,祝補齋使用「大承氣湯下之,再用黃連解毒湯,復與黃連犀角湯」,最終使其康復。這再次印證了在實證,尤其陽明實證情況下,攻下清熱的重要性。
除寒門:
- 上焦寒:
- 鐵刷湯: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
- 桂附丸:療風邪冷氣入心絡,心痛。
- 胡椒理中丸: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
-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㽲疼,嘔吐瀉利。
總結
《衛生寶鑒》不僅是一部醫學專著,更是一部醫學教育和倫理的典範。祝補齋(羅謙甫)以其深厚的醫學造詣和臨床經驗,結合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對當時醫學界的亂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強調了辨證論治、用藥謹慎、順應自然、養護脾胃的重要性。
他通過大量的醫案,生動地闡釋了誤診誤治的危害,尤其對濫用汗、吐、下三法,以及無病服藥、輕易服藥等行為提出了嚴厲的警告。書中反复強調「養生要從根本上調理身體,而不能只注重表面的保養」,「養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逆天而行」,「養生要注重身心調和,不能偏重一方」,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祝補齋對醫者素養和醫德的強調也貫穿全書。他批判那些「不知病源,立相侮嫉」、「嗜利貪名,恥於學問」的庸醫,並呼籲醫者應當博學精醫,以「聖賢之心為心」,「體貼民之疾苦」。他對「福醫」的批駁,更是警示世人,選醫不可輕信傳聞,而應當重視醫者的真才實學。
總而言之,《衛生寶鑒》是一部集理論、臨床、倫理於一體的醫學巨著,它不僅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治療經驗和方劑,更為廣大讀者指明了養生保健的正確方向,其思想至今仍對中醫藥的發展和人類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