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8)

1. 䐜脹治驗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悗。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

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又云。臟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化精微。聚而不散。故為脹滿。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麵裹煨)

上十五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云。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故以為君。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為臣。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

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白話文:

范郎中夫人,在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加上憂慮思慮導致氣結,產生了心腹脹滿的病症。早上吃了東西就吐,晚上則吃不下,兩側肋骨還會刺痛。診斷她的脈象是弦而細。根據《黃帝內經》五亂篇所說,「清氣在下,濁氣在上,錯亂於胸中,就會導致大悶脹。」《內經》又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這就是陰陽顛倒而產生的病症。

到了晚上,濁陰之氣應該下降卻沒有下降,腹脹就更加嚴重。還說,「臟腑虛寒會產生腹脹的病。」大概是陽氣主導運化精微物質,聚在一起卻散不開,所以就導致腹脹。先用艾灸中脘穴,因為它是胃的募穴,可以引導胃中生發的氣向上運行,然後再用這個藥方來輔助治療。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用湯洗過)、木香、厚朴(用薑製過)、陳皮、薑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用湯泡過)、升麻、草豆蔻(各二分,用麵裹著煨過)。

以上十五味藥,切碎,每次取一份,加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稍熱的時候服用,在飯前服用。忌吃生冷堅硬的食物以及生氣。幾天後就會痊癒。

總結來說,《內經》說「停滯的要使它運行,結聚的要使它消散」。用柴胡、升麻,它們藥性苦而平和,可以疏通行走少陽和陽明兩經的氣,發散清氣,運行陽氣,所以將它們作為主藥。生薑、半夏、豆蔻、益智仁,它們藥性辛甘大溫,可以消除寒氣,所以將它們作為輔助藥。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它們藥性辛苦大溫,可以疏通滯塞的氣機。當歸、陳皮,它們藥性辛甘溫,可以調和營衛之氣,滋養中氣。濁氣不能下降,就要用苦味藥來疏泄它,吳茱萸,就是藥性苦熱,可以用來疏泄濁氣的藥。氣味薄的藥,屬於陽中之陰,茯苓,藥性甘平;澤瀉,藥性鹹平。氣味薄的藥,可以引導濁陰之氣,從上向下運行,所以將它們作為佐使藥。各種藥的氣味相合,有的消散,有的疏泄,有的上行,有的下行。

這樣就能使清氣和濁氣,各自回到它應該在的位置。

2. 疝氣治驗

趙運使夫人。年五十八歲。於至元甲戌三月中。病臍腹冷疼。相引脅下痛不可忍。反復悶亂。不得安臥。予以當歸四逆湯主之。先灸中庭穴。

【當歸四逆湯】,治臍腹冷痛。相引腰胯而痛。

當歸尾(七分),附子(炮),官桂,茴香(炒),柴胡(各五分),芍藥(四分),茯苓,玄胡索,川楝子(各三分。酒煮),澤瀉(二分)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數服而愈。

論曰。難經云。任之為病。內結七疝。此寒積所致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以附子、官桂甘辛大熱。助陽退陰、用以為君。玄胡、茴香辛溫。除下焦虛寒當歸辛溫。和血止痛。故以為臣。芍藥之酸寒。補中焦之氣。又防熱藥損其肝溫。澤瀉鹹平。茯苓甘平。

去膀胱中留垢。川楝子苦寒。酒煮之止痛。又為引用。乃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柴胡苦平。行其本經。故以為使也。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三分。或灸二七壯、三七壯效。

白話文:

趙運使的夫人,五十八歲,在元朝至元甲戌年三月,得了肚臍和腹部冰冷疼痛的病症,疼痛還會牽連到兩側脅下,痛到難以忍受,反覆感到胸悶心煩,無法安穩睡覺。我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她,先用艾灸灸了中庭穴。

【當歸四逆湯】可以用來治療肚臍腹部冰冷疼痛,疼痛還會牽連到腰部和胯部。

藥材包含:當歸尾(七分)、炮製過的附子、官桂、炒過的茴香、柴胡(各五分)、芍藥(四分)、茯苓、玄胡索、用酒煮過的川楝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當作一劑藥。加入兩碗半水,煎煮到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在空腹、吃飯前服用。服用幾次後,病就好了。

總結來說,《難經》說,任脈發生病變,會導致體內形成七種疝氣,這是因為寒氣積聚造成的。《內經》說,寒氣侵襲體內,要用辛熱的藥來治療,再用苦溫的藥來輔助。因此,用附子和官桂,它們性味甘辛,大熱,可以幫助陽氣,驅散陰寒,作為主要的藥物。玄胡索和茴香性味辛溫,可以去除下焦的虛寒;當歸性味辛溫,可以調和氣血,止痛,所以作為輔助的藥物。芍藥性味酸寒,可以補充中焦的氣,又可以防止熱藥損傷肝臟的溫和之性;澤瀉性味鹹平,茯苓性味甘平,可以去除膀胱中積留的污垢;川楝子性味苦寒,用酒煮可以止痛,又可以作為引導藥,有將下焦的邪氣引導向上排出之意。柴胡性味苦平,可以疏通它所屬的經絡,所以作為使藥。中庭穴的位置在膻中穴下約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可以灸五壯,針刺入三分;或者灸十四壯、二十一壯,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