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五 (7)
卷五 (7)
1.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
【人參地骨皮散】,治臟中積冷。營中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不足陽有餘之脈也。
人參,地骨皮,柴胡,黃耆,生地黃(各一兩半),知母,石膏(各一兩),茯苓(半兩)
上八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細細溫服。連夜頓服。間服生精補虛地黃丸。
【地仙散】,治心臟積熱口乾。或煩渴。頰赤。舌澀。生津液。兼治汗後餘熱
地骨皮,防風(各一兩),人參,甘草(各半兩)
上四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青蒿五七葉。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無青蒿。用竹葉五七片。
【調中益氣湯】,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指下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耆(一錢),人參,甘草(炙),當歸,白朮(各錢半),白芍藥,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五味子(十五個)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論曰。內經云。勞則氣耗。熱則氣傷。以黃耆甘草之甘。泄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故以為臣。白朮、橘皮。
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而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
【當歸補血湯】,治肌熱躁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湯必危。此病得之於肌困勞役。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
上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犀角紫河車丸】,治傳屍勞。服三月必平復。其餘勞證。只數服便愈。此藥神效。
紫河車(一具。即小兒胞衣是也。米泔浸之一宿。洗淨。焙乾用),鱉甲(酥炙),桔梗(去蘆),胡黃連,芍藥,大黃,貝母(去心),敗鼓皮心(醋炙),龍膽草,黃藥子,知母(各二錢半),犀角(鎊末),蓬朮,芒硝(各一錢半),硃砂(二線)
上十五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如膈熱。食後服之。重病不過一料。
白話文: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上六味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加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空腹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人參地骨皮散,用於治療臟腑積冷、營氣內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虛陽盛的脈象。
藥方:人參、地骨皮、柴胡、黃耆、生地黃(各一兩半)、知母、石膏(各一兩)、茯苓(半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碗,加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一碗,去渣溫服,連夜服用,間歇服用生精補虛地黃丸。
地仙散,用於治療心臟積熱,口乾、煩渴、面頰潮紅、舌燥,能生津液,也兼治汗後餘熱。
藥方:地骨皮、防風(各一兩)、人參、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青蒿五至七葉,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沒有青蒿可用竹葉五至七片代替。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因飢飽勞累損傷脾胃,元氣不足,脈象弦細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指下按時略感澀滯,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倦怠、關節疼痛、胸悶氣短、咽喉阻塞、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中瘀血、熱盛如火、視物模糊、口中唾沫、飲食無味、體重忽胖忽瘦、懶惰嗜睡、小便顏色赤紅,或小便清利而頻數,或小便正常大便失調,或時而便秘時而腹瀉,腹部空虛疼痛,不想吃東西。
藥方:黃耆(一錢)、人參、甘草(炙)、當歸、白朮(各錢半)、白芍藥、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五味子(十五個)。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用水二碗,煎煮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前服用。方劑說明:內經云:勞則氣耗,熱則氣傷。以黃耆、甘草的甘味瀉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的酸味收斂耗散之氣。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益不足之氣,當歸辛溫補益不足之血,故為君藥。白朮、橘皮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故為佐藥。升麻、柴胡苦平,味薄,屬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行,上氣不足,故引陰助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經氣為使藥。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肌膚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得安寧,脈象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候類似白虎湯證,唯脈象不長實為辨別之關鍵,誤服白虎湯必危。此病由肌體勞累所致。
藥方: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
將以上二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用水三碗,煎煮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犀角紫河車丸,用於治療產後勞損,服用三月必能痊癒,其他勞損症狀,只需服用幾次即可見效,此藥效力神奇。
藥方:紫河車(一個,即胎盤,用米泔水浸泡一夜,洗淨,烘乾使用)、鱉甲(酥炙)、桔梗(去蘆頭)、胡黃連、芍藥、大黃、貝母(去心)、敗鼓皮心(醋炙)、龍膽草、黃藥子、知母(各二錢半)、犀角(磨成粉末)、蓬朮、芒硝(各一錢半)、硃砂(二線)。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硃砂做藥丸外衣,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如膈熱,可在飯後服用,重病者一劑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