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0)

1. 胃脘當心而痛治驗

兩浙江淮都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年二十有五。體本豐肥。奉養膏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及服寒涼藥。於至元庚辰秋。病瘧久不除。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送下。禁食熱物。瘧病不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

白話文:

浙江和淮河流域漕運使崔君的長子雲卿,二十五歲,體態豐腴,生活富裕,飲食滋補。曾患過熱證,朋友便勸他服用寒涼食物和藥物。到了至元庚辰年的秋天,雲卿得了瘧疾,久治不癒。醫生用砒霜等藥物治療,並讓他服新汲之水,禁止他吃熱的食物。但是,瘧疾沒有治好,反而增加了嘔吐和腹瀉,脾胃再次受損,中氣更加虛弱,腹痛腸鳴,時常胃脘疼痛,難以忍受。

屢易醫藥。未嘗有效。至冬還家。百般治療而不瘥。延至四月間。因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而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發作疼痛。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

白話文:

更換了多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直到冬天回到家,使用了各種療法仍不見好轉。拖延至四月間,由於過度的勞累煩惱,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請我幫他治療,並具體說明瞭發病原因。診脈得知脈搏細微無力,手腳微冷,面色青黃沒有光澤,情緒低落,厭惡人多嘈雜的環境,食量減少,稍微吃飽一點就覺得心下痞悶,嘔吐酸水,發作時疼痛難忍,常冒冷汗,氣促胸悶坐立不安,需要有人用額頭抵著他的額頭才能入睡。

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炅則已。炅者、熱也。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此方。

白話文:

青年時更改此方。我思考《內經》說,中氣不足,小便與大便就會發生問題,腸子會劇烈鳴叫。下氣不足,就會導致痿痺、厥證,心臟也會受到傷害。另外,《內經》又說寒氣侵犯腸胃之間,就會突然疼痛,遇到熱力則疼痛就會消失。這裡所說的「炅」,就是熱的意思。不是甘、辛、大熱的藥劑,就不能治癒。於是,我制訂了這個方劑。

白話文:

扶陽助胃湯

功效:溫中祛寒,和胃止嘔。

主治:胃脘冷痛,嘔吐泄瀉,肢冷怕寒,面色蒼白,苔白薄,脈細弱。

組成:乾薑3 克,附子1.5 克,肉桂3 克,炙甘草3 克,白朮3 克,黨參3 克,茯苓6 克,陳皮3 克,生薑3 片,大棗3 枚。

用法:水煎,每日1 劑。

禁忌:陰虛火旺、熱證患者忌服。

乾薑(炮。一錢半),揀參,草豆蔻仁,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陳皮白朮吳茱萸(各五分),黑附子(炮去皮。二錢),益智仁(五分。一方一錢)

白話文:

乾薑(用炮製過的,一錢半),挑選的人參,草豆蔻仁,甘草(炙過的),桂皮,白芍藥(各一錢),陳皮,白朮,吳茱萸(各五分),黑附子(炮製後去皮,二錢),益智仁(五分,另一方是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三片。棗子兩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三服大勢皆去。痛減過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潤皮膚。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也。亦助胃氣。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混和成一劑藥服用。加入三杯水、三片生薑、兩個紅棗,煎到剩下一杯,過濾掉藥渣,溫服。飯前服用,三劑就能治好大半。疼痛會減輕過半。等到秋天先灸中脘穴三十七壯,以幫助胃氣。再灸氣海穴一百多壯,生髮元氣,滋養百脈。再服少丹,就會喜歡飲食、長肌肉、皮膚紅潤。等到明年春天,灸三里穴二十七壯,它是胃的合穴,也能幫助胃氣。

又引氣下行。春以芳香助脾。復以育氣湯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白話文:

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引導氣向下運轉。春天用芳香的藥物幫助脾臟功能。另外用育氣湯加入白檀香一起治療。告誡他改正暴怒,抑制慾望。謹慎言行。節制飲食。持續治療一年就好了。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寇仁、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朮、橘皮苦溫。補脾養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於胸中。以為使也。

白話文:

《內經》裡說:寒邪侵襲身體內部,應當用辛熱之藥治療,佐以苦溫之藥。附子、乾薑辛熱,溫中散寒,所以用它們為君藥。草豆蔻仁、益智仁辛甘大熱,治療客寒犯胃為佐藥。脾虛者用甘味藥來補益。炙甘草甘溫,白朮、橘皮苦溫,補益脾氣,健運脾胃。水勢挾制木勢,也來侵害土,所以產生急痛。桂枝辛熱,用來驅散寒水。芍藥味酸,用來瀉木,以解木剋土之勢。吳茱萸苦熱,發散厥氣,上逆於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