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0)

1. 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一小兒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和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

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此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若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予用加減瀉黃散主之。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冬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渣。稍熱服。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論曰。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白話文:

有個小孩身體發熱,胸口和膈膜之間感到煩悶,皮膚黃得像泡過的橘子,連眼白的部份也變黃,筋骨無力,沒辦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夏天暑熱,加上濕氣蒸騰所導致的。熱和濕氣侵襲經絡,深入骨髓,使得內臟氣機不平衡,造成脾臟的病邪影響心臟,濕熱互相結合就形成了這種疾病。

心火旺盛就會身體發熱、胸口煩悶;脾臟濕氣過重,皮膚就會黃得像泡過的橘子。體內多餘的氣,一定會侵犯自己所能剋制的臟腑,並欺侮無法剋制它的臟腑。

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侵擾,才會造成筋骨無力,無法站立行走。《黃帝內經》說:「脾臟有熱,就會臉色發黃,肌肉蠕動。」又說:「濕熱會造成痿症。」這話真的一點都沒錯。這就是所謂的「子能使母親虛弱,虛弱就要瀉其子」的道理。如果脾土恢復正常位置,腎水得以恢復,心火自然就會平息。而且《黃帝內經》也說:「治療痿症,要特別從陽明經下手。」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

【加減瀉黃散】這藥可以使脾土恢復正常,恢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冬天用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帖。用一大碗水煎到剩六分,濾掉藥渣,稍微溫熱的時候服用。之後再服一帖,藥量減半。等五天後再服,病就會好轉。

《黃帝內經》說:「土這個臟腑的病,可以用苦味藥來瀉。」又說:「脾臟怕濕,要趕快用苦味藥來燥濕。」所以用黃連、茵陳的苦寒之性,去除濕熱,作為君藥。腎臟想要強健,要趕快用苦味藥來堅固它,所以用黃柏的苦辛寒之性來強健筋骨,作為臣藥。濕熱造成煩躁,用苦味藥瀉熱,所以用黃芩、梔子的苦寒之性,來止煩除滿,作為佐藥。體內濕邪過盛,就要用淡味藥來排泄,所以用茯苓、澤瀉的甘淡之性,來利小便,引導濕熱排出體外,作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