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二 (1)
卷二 (1)
1. 灸之不發
國信副使覃公中四十九歲。至元丙寅春。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脈沉細而微。遂投以大熱甘辛之劑。及灸氣海百壯。三里三穴各三七壯。陽輔各二七壯。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前穴依前壯數。亦不發。十日後。瘡亦更不作膿。
白話文:
國信副使覃公,四十九歲,在至元丙寅年的春天,患上了臍腹冷疼的疾病。吃下的穀物不能消化,雙腳小腿寒冷而逆冷,皮膚感覺麻木,精神困頓虛弱。診斷他的脈搏沉細微弱,於是服用了一帖大熱甘辛的中藥,並在氣海穴灸了一百次,三里穴灸了三穴各三十七次,陽輔穴灸了各二十七次。三天後,用蔥熨貼灸瘡,但灸瘡都沒有發作。於是,又按照之前的壯數,在原來的穴位上再次灸。但灸瘡仍然沒有發作。十天後,灸瘡也沒有化膿。
瘡口皆干。癸丑歲初。予隨朝承應。冬屯於瓜忽都地面。學針於竇子聲先生。因詢穴腧。曰。凡用針者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更加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異日因語針灸科忽教授。亦以為然。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
白話文:
瘡口都乾了。癸丑年年初,我隨身侍奉天子。冬季軍隊屯駐瓜忽都地區時,拜竇子聲先生為師學習針灸。因此向他請教穴位和腧穴。他說:凡是用針灸者,氣不到穴位就不會有效,灸也不起作用。基本是因為本氣空虛,不能生膿,是失去養分導致的。如果再加上不小心,邪氣侵襲,那麼病情必定不會好轉。有一天因為討論針灸技術,我也認為是這樣。到至元戊辰年春天,我被任命為益都府判任。
到任未幾時。風疾。半身麻木。自汗惡風。妄喜笑。又多健忘。語言微澀。醫以續命湯復發其汗。津液重竭。其證愈甚。因求醫還家。日久神氣昏憒。形容羸瘦。飲食無味。便溺遺失。扶而後起。屢易醫藥。皆不能效。因思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今因此病。
白話文:
到任後沒多久,得了風疾,半身麻木,自汗惡風,狂喜而笑,還健忘,說話口齒不清。醫生用續命湯讓他出汗,津液再次枯竭,病情更加嚴重。因此,他請求醫生讓他回家。日積月累,他的精神昏沉,形容憔悴,飲食無味,大小便失禁,需要攙扶才能起身。多次更換醫生和藥物,都無效。因此,他想起了《黃帝內經》中說:「陽氣就像天和太陽,失去了陽氣就會折壽而不顯露。」現在因為這個病,
而知子聲先生之言矣。或云。副使肥甘足於口。輕暖足於體。使令足於前。所為無不如意。君言失其所養。何也。予曰。汝言所養。養口體者也。予論所養。養性命者也。且覃氏壯年得志。不知所養之正。務快於心。精神耗散。血氣空虛。因致此疾。靈樞經云。人年十歲。五臟始定。
白話文:
從而可以知道子聲先生說的話了。有人說,副使吃美味的食物,穿暖和的衣服,使喚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怎麼會說他失去調養呢?我說,你說的調養是調養口腹與身體,我說的調養是調養生命與本性。覃氏壯年得志的時候,不知道什麼纔是正確的調養,只是追求內心的快樂,結果精神耗散,氣血空虛,因此導致了這種疾病。《靈樞經》說,人到十歲,五臟才開始定形。
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血氣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華榮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
白話文:
血氣已經暢通。他的氣息在下腹部。因此喜歡走路。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才正要成長。因此喜歡快走。三十歲五臟器固定成長。肌肉堅實。血氣旺盛充足。因此喜歡散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條經絡,都非常旺盛而平和安定。皮肉之間的腠理開始疏鬆。皮膚的光澤和紅潤開始減退。頭髮變得有些斑白。身體強健而安定不搖晃。所以喜歡坐下。五十歲肝氣開始衰弱。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楚。六十歲心氣開始衰弱。
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始衰。皮膚已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魂散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臟枯。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精神有限。嗜欲無窮。輕喪性命。一失難復。其覃氏之謂歟。
白話文:
容易憂鬱傷心,血氣懈怠,因此愛睡覺。七十歲的時候脾氣開始衰弱,皮膚開始乾枯。八十歲的時候肺氣衰弱,魄魂開始分離,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的時候腎氣焦躁,臟腑枯竭,經脈空虛。一百歲的時候五臟皆虛,神氣皆失,形體孤零零地單獨存在著而死亡。因為精神是有限的,而嗜慾是無窮的,輕視自己的生命,一旦喪失了很難恢復。覃氏所說的道理大概就是這個吧。
2. 脫營
疏五過論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鎮陽有一士人。軀幹魁梧而意氣雄豪。喜交遊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從騎塞途。姬侍滿前。飲食起居。無不如意。不三年。以事罷去。心思鬱結。憂慮不已。以致飲食無味。精神日減。肌膚漸至瘦弱。
白話文:
《疏五過論》中說,做過官的人,一旦罷官後,心裡落差太大,即使沒有遭到邪氣侵襲,依然會生病,這種病叫做脫營。鎮江有個讀書人,身強力壯,英姿勃發,喜歡交遊,立志到四方去遊歷。三十二歲那年,已經官至五品。出門坐騎前後擁擁塞塞地堵塞了道路,家中姬妾侍立,吃穿用度,樣樣滿意。沒過三年,因為公事被革職,心裡鬱悶,擔憂不已。以至於飯菜食之無味,精神日漸減退,皮肉漸漸消瘦。
無如之何。遂耽嗜於酒。久而中滿。始求醫。醫不審得病之情。輒以丸藥五粒。溫水送之。下二十餘行。時值初秋。暑熱猶盛。因而煩渴。飲冷過多。遂成腸鳴腹痛而為痢疾。有如魚腦。以至困篤。命予治之。診其脈乍大乍小。其證反覆悶亂。兀兀欲吐。嘆息不絕。予料曰。
白話文:
沒有辦法。於是嗜好喝酒。時間久了就得了腹脹的毛病。這才開始求醫。醫生沒有仔細瞭解病情的真正原因。隨便用五粒藥丸,溫水送服。瀉了二十多次大便。當時正值初秋,暑熱還很盛。因此煩渴。喝了太多冷的飲料。終於得了腸鳴腹痛,演變成痢疾。大便像魚腦一樣。以至於病情危重。請我為他治療。診其脈搏時而大時而小。症狀反覆悶亂。恍恍惚惚想吐。嘆息不已。我預料說:
此病難治。啟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眷。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名曰脫營。或曰。願聞其理。黃帝針經有曰。宗氣之道。納穀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終而復始。常營無已。是為天地之紀。
白話文:
這個病很難治。啟玄子說:這是因為人的精神被屈服了。人為了榮華富貴被尊崇,而為了卑賤貧窮被屈辱。心中懷著慕念和眷戀,意志憂慮惶恐。即使沒有邪氣侵襲,也會因內在因素而生病。血脈虛弱減少,稱為脫營。有人說:「請講解一下其中的道理。」《黃帝針經》中說:宗氣的運行之道,以穀物為寶,穀物進入胃中,就傳送到脈中,流溢於中焦,佈散於外。精純的宗氣在經脈中運行,終而復始,總是無時無刻不運行,這就成為天地間運行的規律。
故氣始從手太陰起。注於陽明。傳流而終於足厥陰。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於是復注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故日夜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所謂變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今病者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阻。
白話文:
氣最初從手太陰開始運行,流注到陽明經,經過傳遞而最終到達足厥陰經。它循著腹部的內側,進入缺盆(即橫隔膜),向下流注到肺中,於是再回流到手太陰經,這就是營氣的行經路線。因此,日夜之間氣運行五十營,一漏刻(相當於半小時)流失一百刻,總共是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所謂的變通,是指營氣和衛氣同時運行,並且次數也是一樣的。因此,五十營運行完畢,就能夠獲得天地所賦予的完整壽命。如今,生病的人剛開始很樂觀,後來卻很痛苦,都是因為傷害了精氣。精氣耗盡,形體衰敗阻滯。
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喜怒不能自節。蓋心為君主。神明出焉。肺為相輔。主行榮衛。制節由之。主貪人慾。天理不明。則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閉塞而不通。由是則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脈失其天度。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何疑之有焉。
白話文:
過分高興會損傷陽氣,過分憤怒會損傷陰氣。喜怒不能自行調節,人的心臟是人體的君主,精神和神志由心臟所發出。肺臟是君主的輔臣,主導氣血運行,制約調節人體。如果人的慾望過於強烈,天理就會不明,十二個官職就會互相牽制,各自失去自己的職司,使運行氣血的道路閉塞不通。由此,全身被氣血運行的氣所拋棄,不能灌溉全身。百脈失去天然的調節,身體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傷。用這樣的狀態來養生,勢必會帶來災禍,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