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一 (4)
卷一 (4)
1. 承氣湯辨
仲景傷寒論云。寒邪外傷。傳而入里。里者。入胃是也。邪氣入胃。則變而為熱。胃中之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實則瀉之。人所共知。如緩急輕重之劑。則臨時消息焉。若不惡寒反惡熱。譫語煩渴。腹滿而喘。手足濈然汗出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如邪氣入深。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與小承氣湯試之。若腹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不轉失氣者。必初硬而後溏。尚未可攻。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若腹大滿不通者。亦以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如發汗後不惡寒但熱者。胃實也。當和其胃氣。調胃承氣湯主之。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
大承氣。小熱微結者小承氣。以熱不甚大。故於大承氣湯內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不減厚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氣盛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中去厚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也。若大承氣證。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則邪氣不散。
小承氣湯證。反用大承氣湯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嘗越聖人之制度。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
紅紫亂朱。迷惑眾聽。一唱百和。使病者暗受其弊。將何訴哉。有公心審是非者。於內經仲景方內求責。使藥證相對。以聖賢之心為心。則方之真偽。自可得而知矣。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說,寒邪從體外侵入,傳到身體內部,這裡的「內部」指的是進入胃。邪氣進入胃部後,會轉變成熱,導致胃氣鬱結、食物殘渣堆積,形成阻塞。這種阻塞的實證,應該用瀉法來治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至於要使用藥性猛烈的藥還是比較緩和的藥,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如果病人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胡言亂語、口渴煩躁、肚子脹滿喘氣、手腳汗多,這時就要趕快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如果邪氣已經深入,擔心腸道有乾硬的糞便,可以先用小承氣湯試探。如果吃了小承氣湯後,肚子裡有排氣(放屁)的現象,就表示腸道內有乾硬的糞便,這時才能使用瀉下法。如果沒有排氣,則表示糞便只是開始變硬,之後會變軟,這時還不能用瀉下法,否則會造成腹脹、食慾不振。
如果肚子脹滿不通,也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如果是發汗後,病人不再怕冷只覺得發熱,這表示胃部有實熱,應該調和胃氣,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成無己說過:「熱邪嚴重、實證明顯,要用大承氣湯;熱邪較輕、只是稍微阻塞,則用小承氣湯。」這是因為熱邪沒有那麼嚴重,所以小承氣湯才拿掉大承氣湯中的芒硝;也因為阻塞沒有很嚴重,所以沒有減少厚朴、枳實的用量。如果阻塞不嚴重,但邪氣很盛需要攻下,也不能直接用大承氣湯,一定要用比較緩和的藥。可以把大承氣湯中的厚朴、枳實拿掉,加入甘草,這樣就變成比較緩和的藥方。
如果本該用大承氣湯的情況,卻用了調胃承氣湯,會導致邪氣無法散去;反之,本該用小承氣湯的情況,卻用了大承氣湯,則會過度傷害正氣,導致腹脹、食慾不振,所以才會有不要過度瀉下的告誡。這就是張仲景要將這些藥方仔細區分的原因,他並沒有違背聖賢的法則。
後世的學者,卻把這三種藥方混為一談,還說可以通治這三種情況,甚至說無論是傷寒還是其他內外傷病,都可以用這些藥方來治療。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就和張仲景的處方完全相反,也失去了軒轅黃帝和岐伯所提出的用藥緩急的道理。這就像用紅色和紫色來混淆朱紅色一樣,迷惑了大家的視聽,一旦有人這麼說,大家就跟著附和,讓病人白白遭受其害,這要向誰申訴呢?
真心想要辨別是非的人,應該從《內經》、《傷寒論》這些經典中尋求答案,讓藥物和病情相對應。用聖賢的心去思考,這樣就能夠分辨出藥方的真偽了。
2.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夫寒邪屬陰。身之外者屬陽。且夫各臟腑之經絡。亦屬陽也。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此皆衛外而為固也。或煩勞過度。陽氣外損。不能衛固。陽為之虛。陽虛者陰必湊之。
故陰得以勝。邪氣勝則實。陰盛陽虛者此也。陰邪既盛。腠理致密。陽氣伏郁。不得通暢。所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應解散而藥用麻黃者。本草云。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蓋麻黃能退寒邪。使陽氣伸越。作汗而解。故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裡氣和平而反下之。
中氣既虛。表邪乘虛而入。由是變證百出。故曰下之則死。外臺秘要云。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好,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這是指邪氣還停留在身體表面的時候。寒邪屬於陰,身體的外部屬於陽。而且各個臟腑的經絡也屬於陽。陽氣是身體的防衛力量,可以溫暖肌肉,充養皮膚毛髮,使皮膚紋理飽滿,並掌管毛孔的開合,這些都是陽氣在體外保護身體的功能。如果過度勞累,陽氣就會向外耗損,導致無法保護身體,造成陽氣虛弱。陽氣虛弱,陰氣就容易侵入。
所以陰氣會變得強盛。邪氣強盛就是實證,陰氣過盛、陽氣虛弱就是這種情況。陰邪已經很盛,皮膚紋理就會變得緊密,陽氣被壓抑住,無法順暢運行,所以會發燒、怕冷、頭部和頸部疼痛、腰部和背部僵硬。這時候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藥方中用麻黃的原因,是因為本草記載麻黃屬於「輕可去實」的藥物,例如葛根、麻黃等。麻黃可以驅散寒邪,使陽氣伸展擴張,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所以說「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好。」如果身體內部已經平和了,反而用瀉下的方法,
會讓中焦的氣更加虛弱,表面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各種變證的發生,所以說「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外臺秘要》也說:「表面的病,身體內部是平和的,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好,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意思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