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革春服宣藥歌

天與聖人同一體,長養萬物不言利。黃帝內經福萬世,惟恐生民觸邪氣。

調神四氣謹依行,身體康強無病滯。去聖逾遠醫道衰;誰解非非而是是?

初春宣藥服寒涼,無故令人遭疫癘。腸鳴腹痛下數行,脾土既衰復損胃。周身百脈失經常,安樂身中強生事。少陽用事物向榮,一夜風霜反凋弊。

春不生榮秋不收,奉養之氣從何至?四時失序化難成,血氣一衰神不熾。

主明下安養生昌,心不明時災患繼。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

保生君子勿他求,當向內經求聖意。

白話文:

上天與聖人的心意是一致的,滋養萬物而不求回報。黃帝內經造福萬世,就怕人民沾染邪氣。只要謹慎依照四季的變化來調養精神,身體自然健康強壯,不會有疾病纏身。現在距離聖人的時代越來越遠,醫學也逐漸衰敗,又有誰能分辨似是而非的道理呢?在初春時節宣揚服用寒涼的藥物,無緣無故就會讓人染上瘟疫,造成腸鳴腹痛,頻繁腹瀉,脾胃功能衰退。全身的經脈失去規律,本來安穩的身體,反而會變得多事。少陽的陽氣應該向上向外發展,卻因為一夜的風霜反而凋零衰敗。

春天沒有生機蓬勃,秋天自然無法收成,滋養身體的能量從何而來呢?四季的運行一旦失序,身體的變化就會難以完成。血氣一旦衰弱,精神也會跟著萎靡。君主英明,臣民才能安居樂業,養生才會興盛;如果君主昏庸,災禍就會接踵而至。可悲啊!這個道理長久以來沒有人能明白,所以才要用言理來革除弊端。想要保養生命的君子,不需要向外尋求,應該向黃帝內經尋求聖人的旨意。

2. 無病服藥辨

《諺》曰:「無病服藥,如壁裡安柱。」此無稽之說,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過則生疾。故《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腎。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身之由也。」又云:「酸走筋,辛走氣,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

至於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補精益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或生疾,況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而可服焉?《聖濟經》曰:「彼修真者,蔽於補養,輕餌藥石。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冰,為洞泄寒中之屬,則真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一臟偏傷;一臟既傷,四臟安得不病?

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勝,令人臟氣不平。」裴潾諫唐憲宗曰:「夫藥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況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煉以火氣,非人五臟所能禁。」至於張皋諫穆宗曰:「神慮清則氣血和,嗜欲多而疾疢作。夫藥以攻疾,無疾不可餌。」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弟刑部侍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今又復取目見者言之:

僧閻仲章服火煉丹砂二粒,項出小瘡,腫痛不任,牙癢不能嚼物。服涼膈散半斤始緩,後飲酒輒發,藥以寒涼之劑則緩,終身不愈。鎮人李潤之,身體肥盛,恐生風疾,至春服搜風丸。月餘,便下無度,飲食減少,舌不知味,口乾氣短,臍腹痛,足脛冷,眩運欲倒,面色青黃不澤,日加困篤,乃告親知曰:「妄服藥禍,悔將何及!」後添煩躁喘滿,至秋而卒。

張秀才者,亦聽方士之說,服四生丸推陳致新。服月餘,大便或溏或瀉,飲食妨阻,怠惰嗜臥,目見黑花,耳聞蟬聲,神虛頭旋,飄飄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藥之誤也,遂調飲食,慎起居,謹於保養,三二年間其證猶存,逾十年後方平復。

劉氏子聞人言:「臘月晨飲涼水一杯,一月至春而無目疾。」遂飲之。旬余,覺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嘔吐,全不思食,惡水而不欲見,足脛寒而逆。醫以除寒燥熱之劑急救之,終不能效。此皆無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於喪身殞命。「壁裡安柱」,果如何哉?

且夫高堂大廈,梁棟安,基址固;壤塗毀暨,柱於壁中,甚不近人情。潔古老人云:「無病服藥,乃無事生事。」此誠不易之論。人之養身,幸五臟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謹於攝生:春夏奉以生長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飲食之有節,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虛無,精神內守。此無病之時,不藥之藥也。噫!彼數人者,既往不咎矣。

白話文:

俗話說:「沒病吃藥,就像把柱子安在牆壁裡。」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危害很大。大自然創造萬物,有各種味道,我們食用這些味道來調養五臟。如果過量食用,就會生病。所以《黃帝內經》說:「陰氣的產生,本源於五種味道。陰氣所主宰的五個器官,損傷也來自於五種味道。」又說:「五種味道進入胃,各自歸向它所喜愛的器官。酸味首先進入肝,辛味首先進入肺,苦味首先進入心,甘味首先進入脾,鹹味首先進入腎。長期過量食用,會增強該器官的氣,氣過強又持續下去,就會導致身體早衰。」還說:「酸味走筋,辛味走氣,苦味走骨,鹹味走血,甘味走肉。」五種味道是人們喜歡吃的,但必須自我節制,不要過量。至於五穀用來養生,五果用來輔助,五畜用來增益,五菜用來充實,這些食物如果能氣味調和地食用,就能補益精氣。如果食用時間不對,或食用沒有節制,都有可能生病。何況藥物是攻伐邪氣的東西,沒有病怎麼可以亂吃呢?《聖濟經》說:「那些修道之人,被補養的觀念蒙蔽,輕易服用藥物。陽性藥物過於強盛,積累起來就像燎原大火,導致產生消渴、狂躁、癰疽等疾病,最終導致天癸耗竭,精血枯涸。陰性藥物過於柔弱,積累起來就像凝固的冰,導致產生腹瀉、寒症等疾病,最終導致真火衰微,衛氣渙散。一種味道過於強盛,就會傷害一個臟器。一個臟器受到傷害,其他四個臟器又怎麼可能不生病呢?」唐代孫思邈說,藥物的藥性有所偏盛,會使人臟腑之氣不平衡。裴潾曾勸諫唐憲宗說:「藥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不是早晚可以經常服用的東西。況且金石類藥物性味酷烈,有毒,又經過火煉,不是人體五臟所能承受的。」張皋也曾勸諫唐穆宗說:「精神清明則氣血調和,嗜欲過多就會導致疾病產生。藥是用來攻伐疾病的,沒有疾病就不能服用。」所以韓愈在李子墓誌銘中說:「我不知道服用藥物養生的說法從哪個朝代開始,因吃藥而死的人無法計算,但世人卻越來越崇尚這種做法,真是太迷惑了。」現在就拿我親眼所見、親身接觸,因吃藥而敗壞身體的人來說,就有六七位,作為世人的警戒: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刑部侍郎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現在再說說我親眼所見的:僧人閻仲章服用了兩粒火煉丹砂,脖子上長了小瘡,又腫又痛難以忍受,牙齦發癢無法咀嚼食物,服用半斤涼膈散才稍微緩解。之後只要一喝酒就會復發,用寒涼的藥物可以暫時緩解,但終身都不能痊癒。鎮上的人李潤之,身體肥胖,擔心會得風疾,於是在春天服用搜風丸,一個多月後,就腹瀉不止,食慾減少,舌頭沒有味覺,口乾氣短,肚臍周圍和腹部疼痛,腳和小腿發冷,頭暈目眩,臉色青黃沒有光澤,病情日益加重。他才告訴親人說:「隨便吃藥真是大禍啊,後悔也來不及了。」之後又出現煩躁、喘氣等症狀,到了秋天就去世了。秀才張某,也聽信方士的話,服用四生丸,想推陳出新,服用一個多月後,大便時而稀溏時而腹瀉,飲食受到影響,變得懶惰嗜睡,眼前出現黑影,耳邊聽到蟬鳴,精神虛弱,頭暈目眩,身體飄忽不定。到這時才知道吃錯藥了。於是開始調整飲食,注意作息,謹慎保養,過了兩三年,症狀還存在,十多年後才恢復正常。姓劉的人家,聽說有人說在臘月早晨喝一杯涼水,一個月到春天就不會得眼病,於是就喝涼水,十多天后,就覺得肚子裡寒痛難忍,咳嗽嘔吐,完全不想吃東西,討厭水,看到水就想吐,腳和小腿寒冷,醫生用祛寒燥熱的藥物急救,也沒有效果。這些都是無緣無故追求養生,反而生病,甚至喪命。把柱子安在牆壁裡,又是怎麼回事呢?高堂大廈,之所以能安穩,是因為樑柱穩固,地基牢靠。把柱子安在牆壁裡,是極不合情理的。潔古老人說:「沒病吃藥,是無事生非。」這真是至理名言。人們養生,應該慶幸五臟安泰,六腑平和,謹慎養生。春夏時節,順應生長之道;秋冬時節,順應收藏之理。飲食要有節制,作息要有規律。少思寡欲,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精神內守,這就是沒有病時的養生之道,也是不用吃藥的藥。唉!那些人已經過去了,就不再追究了。後人應當以此為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