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一 (5)
卷一 (5)
1.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裡之時也。夫寒邪始傷於表。不解而漸傳入於裡。變而為熱。人之身在裡者為陰。華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謂之入腑也。腑之為言聚也。若府庫而聚物焉。又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
白話文:
仲景說:身體陽氣盛、陰氣虛,瀉下(導瀉)就會痊癒,發汗(出汗)就會死亡。這是指邪氣在人體內部的時候。寒邪最開始傷害在外表,如果不解除,就會逐漸傳入體內,轉變成熱邪。人體內部的屬於陰。華佗說:邪氣在皮膚上待一天,在皮膚裡待兩天,在筋肉中待三天,在胸腔中待四天,在腹腔中待五天,在胃中待六天。進入胃中就叫做進入腑了,腑就是貯藏的意思,好像府庫貯藏物品一樣。腑又是水穀的海洋,氣血的源泉。
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穀。水穀不消去。鬱而為實也。此陽盛陰虛者此也。故潮熱引飲。腹滿而喘。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潮熱者為實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無陰邪。汗又助陽。陽實而又補。表裡俱熱。不死何待、外臺秘要云。
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邪氣進入胃部後不再正常地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物無法被正常消化吸收,積聚在體內形成實證。這是因為身體處於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情況。因此會出現陣發性的發熱、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並且呼吸困難、手掌腳底出汗、排便困難以及胡言亂語等症狀。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進行瀉下治療,這樣病情就能得到改善。所謂的陣發性發熱是因為體內有實證造成的。當體表的病症已經解除,就可以針對體內的問題進行治療,如果反而用出汗的方式治療,體表並沒有陰寒之邪,出汗反而會增強體內的陽氣。這樣一來,體內的陽氣過盛再加上出汗造成的陽氣更盛,就會導致體表和體內都處於過熱狀態,這樣的情況如何能不死呢?《外臺祕要》中提到:「當體表情況已經穩定,而體內有病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就會好轉;如果用出汗的方法治療就會致命。」正是這個意思。
2. 汗多亡陽
齊大哥十一月間。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靈砂丹四五粒並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來。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胻冷而惡寒。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胻如冰。
白話文:
齊大哥在十一月的時候,因為受了寒邪,出現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全身疼痛的症狀。他自行服用靈砂丹四五粒,並用酒送服,藥後大汗淋漓,汗後身體感到輕鬆。但到了晚上,他的病情又復發了,於是服用以前的那種藥物發汗,但是病情並沒有好轉。之後他又服用通聖散發汗,結果病情加重,身體沉重,腳麻木且怕冷。這天他叫來醫生,醫生沒有詳細詢問之前的治療情況,又開了五積散讓他發汗。到了第二天,他的身體像石頭一樣沉重,不能翻身,腳麻木如冰。
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予治之。診得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予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輕重。汗之者豈可失其宜哉。
白話文:
病人腰背怕冷。頭上出汗像串珠子一樣,只冒汗不流汗。心裡煩躁,感到熱並發慌。喜歡喝冷的東西。西瓜、梨、柿子、冰水等物經常放在身邊。病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叫我診治。把脈後得知六脈微弱如蛛絲,已經非常接近死亡。我認為病人快死了。主家說:病人出汗已經很多了,哪裡還會出毛病。我說:寒邪侵襲人體,是陽氣不足造成的。寒邪侵襲的輕重程度是不同的。發汗只能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過早過多地發汗可不得了。
仲景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凡有觸冒。
白話文:
仲景說: 由於陰氣過盛、陽氣虛弱,施以發汗治療便會痊癒。發汗的用意,在於助陽以退陰。而且寒邪不能自行排出體外,必須等待陽氣發散,纔能夠排除。現在以季節月份來論述,發汗治療的主要原則是,夏日適合發汗,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但是要同時以過度發汗為戒。況且冬三月是閉藏的季節,不要擾動陽氣,避免發散皮膚,使氣急劇消耗,這是養藏之道。若違背此原則,則少陰之氣無法收藏,這是冬天的氣候所導致的結果。凡是遭遇到風邪侵襲。
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弗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時而大發其汗。乃謂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回。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
白話文:
適當地使患者微微出汗。以病情穩定為目標。體內的邪氣退散後,病情就結束了。這時,應該立即給患者穿暖和的衣服,並讓他待在密閉的房間裡。服用能增強體表抵抗力和護衛正氣的藥物。即使有寒邪,也不能造成傷害。這是權宜之計。現在不是出汗的時節,卻讓患者大出汗,這叫做逆。所以仲景說,出汗一次,病情就會延續一天,出汗二次,就會縮短壽命。現在,患者本來就已經受了傷,卻還要出汗,汗出之後又再次受傷,受傷後又再次出汗。汗出了這麼多次,使正氣迅速耗盡,衛氣不能固守,陽氣外泄,陰邪乘虛而入。
故經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匱要略云。不當汗而妄汗之。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一過亦中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之者乎。
白話文:
《素問》中說:純粹的陽氣無法生長,純粹的陰氣無法長大。如果一個人既不生長也不長大,就不必等待,即使神醫扁鵲也無法醫治他活過來。那天,到了半夜,項強的身體僵硬麻木,手腳抽搐,指甲發青,就死了。《金匱要略》中說:不該出汗的時候卻出汗,會導致人體津液枯竭而死。如果在該出汗的時候出汗,也可能導致生命終結。更何況不該出汗的時候卻強行出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