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1)

1. 吐瀉痢疾

【沒石子丸】,治泄瀉白痢。及疳痢滑腸腹痛。(錢氏方)

木香,黃連(各二錢半),訶子(去核。三個),沒石子(一個),肉豆蔻(二個)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米飲下十五丸。量兒大小加減。食前服之。

【赤石脂散】,治小兒因痢後努軀氣下。推出肛門不入。(錢氏方)

赤石脂,伏龍肝(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半錢。敷腸頭上。每日三次用之。

岐伯灸法。療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如小麥大。乃脊端窮骨也。

小兒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

小兒脫肛久不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盛則吐沫。灸百會穴七壯。在鼻直入髮際五寸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吐瀉痢疾

沒石子丸,治療腹瀉和白色痢疾,以及疳痢(小兒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腸滑腹痛。(錢氏方劑)

藥材:木香、黃連(各2.5克),訶子(去核,3個),沒石子(1個),肉豆蔻(2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飯拌和成如麻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用米湯送服15丸,兒童劑量需根據年齡大小調整。飯前服用。

赤石脂散,治療小兒因痢疾後用力過猛,導致肛門脫出。(錢氏方劑)

藥材:赤石脂、伏龍肝(各等量)

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0.5克,敷在肛門脫出部位。每日三次。

岐伯灸法,治療小兒脫肛並伴隨出血,秋季治療無效者,灸刺龜尾穴一壯(灸火的尺寸如小麥大小),龜尾穴位於脊椎骨末端。

小兒脫肛,灸刺肚臍三壯(灸火的壯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千金方記載:灸的壯數應根據年齡調整。

小兒脫肛久治不癒,伴隨風癇(一種小兒抽搐症)、中風、角弓反張(破傷風)、哭鬧不止、言語無序、頭髮脫落無規律、嚴重時會流口水等症狀者,灸刺百會穴七壯。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在鼻樑向上延伸至髮際五寸處,旋毛中間,大小可容納一粒豆子,灸火的尺寸如小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