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0)

1. 咳嗽

【辰砂半夏丸】,治小兒肺壅痰實。咳嗽喘急。胸膈痞滿。心忪煩悶。

硃砂,五靈脂(各一兩。微炒),葶藶,杏仁,半夏(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小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淡薑湯下。食後。

【潤肺散】,治小兒寒壅相交。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語聲不出。痰涎壅塞。胸膈煩滿。鼻塞清涕。咽喉干痛。

貝母,杏仁(各二兩),麻黃(去根節),人參(各二兩),阿膠,桔梗(各半兩),陳皮,甘草(各一兩)

上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食後。

【人參半夏丸】,治肺胃受冷。咳嗽氣急。胸膈痞滿。喉中呀呷。嘔吐涎沫。乳食不下。

半夏,厚朴,丁香(各四兩),陳皮,人參,細辛(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麻子大。三歲兒每服二十丸。薑湯下。食後服。量兒大小加減。

【塗唇膏】,治襁褓小兒。咳嗽吐乳。久不愈。

石燕子

上一味為末。每用一捻。蜜少許調塗兒唇上。日三五次。不拘。奶食前後。

白話文:

【辰砂半夏丸】,治療小孩因肺部壅塞、痰液積聚所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心悸煩躁。

藥材:硃砂、五靈脂(各一兩,稍微炒過)、葶藶子、杏仁、半夏(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煮麵糊做成丸子,像小麻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淡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潤肺散】,治療小孩因寒邪與肺氣壅塞交雜,導致肺氣運行不暢、咳嗽、呼吸急促、說不出話、痰涎阻塞、胸悶煩躁、鼻塞流清涕、咽喉乾燥疼痛。

藥材:貝母、杏仁(各二兩)、麻黃(去除根部和節)、人參(各二兩)、阿膠、桔梗(各半兩)、陳皮、甘草(各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碗煎至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飯後服用。

【人參半夏丸】,治療因肺和胃受寒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喉嚨發出痰聲、嘔吐涎沫、無法進食乳汁或食物。

藥材:半夏、厚朴、丁香(各四兩)、陳皮、人參、細辛(各二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麵糊做成丸子,像麻子一樣大。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二十顆,用薑湯送服,飯後服用。可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增減用量。

【塗唇膏】,治療剛出生的小孩,因咳嗽而吐奶,且久治不癒的情況。

藥材:石燕子

製法:將石燕子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少量蜂蜜調和,塗抹在小孩的嘴唇上。每天塗抹三到五次,不限時間,餵奶前後皆可。

2. 吐瀉痢疾

【丁香散】,治胃虛氣逆。嘔吐不止。

人參(半兩),丁香,藿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去渣。稍熱服。不以時。

【玉露散】,治小兒吐瀉。(一名甘露散。錢氏方)

石膏,寒水石(各半兩),甘草(生。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溫湯調下。食後。立夏以後。立秋以前宜用。余月不可用。

【益黃散】,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一名補脾散)

丁香(四錢),陳皮(二兩),甘草,訶子,青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煎至五六分。食前服。

【豆蔻散】,治吐利腹脹煩渴。小便少。(錢氏方)

肉豆蔻,丁香(各五分),桂府滑石(三分),舶上硫黃(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米飲湯調下。無時。

【白朮丁香散】,治小兒吐利不止。煩渴小便少。

丁香,白朮,舶上硫黃,肉豆蔻(各三錢),人參(二錢),桂府滑石(二兩)

上為末。大人每服二錢。小兒一錢。溫米飲調下。食前。

【立效散】,治一十六般風。及熱吐不止。累經效。

川甜硝(一錢),桂府滑石末(三錢)

上二味研勻。每服半錢。漿水少許。生油一兩點。打勻同調服。極者三服必愈。大人每服一錢。忌生魚、果實。

【玉液散】,治小兒嘔逆吐利。霍亂不安。煩躁不得臥。及腹脹。小便赤。煩渴悶亂。或傷寒瘧病。

丁香(一錢),藿香(半兩),桂府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清泔水半盞調下。冷服。大人霍亂吐利。水打臘茶清下三錢。立效。

【如聖丸】,治冷熱疳瀉

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使君子(各一兩。去皮),麝香(半錢。研),干蝦蟆(五個銼。酒熬成膏)

上為末。與蝦蟆膏子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人參湯下。二三歲兒六七丸。以上十丸十五丸。中庭一穴。治小兒吐乳汁。灸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麥大。

【豆寇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此方用之如神。

黃連(三分炒),南木香,肉豆蔻(各一分)

上為末。粟米飯丸如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白附子香連丸】,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中撮痛。日夜頻並。乳食減少。(錢氏方)

木香,黃連(各一分),白附子尖(二個)

上為末。粟米飯丸如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湯送下。日夜各四五服。

【小香連丸】,治冷熱腹痛。水穀痢。滑腸。(錢氏方)

黃連(半兩),木香,訶子肉(各一錢)

上為末。粟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白話文:

丁香散:治療胃部虛弱、氣向上逆,導致不停嘔吐。 藥材:人參(半兩)、丁香、藿香(各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半小杯水煎煮五至七次沸騰後,加入少許乳汁,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不拘時間。

玉露散:治療小兒吐瀉。(又名甘露散,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石膏、寒水石(各半兩)、生甘草(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字(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1/4錢)或半錢、一錢,用溫水調和後服用,飯後服用。此方適合在立夏之後、立秋之前使用,其他月份不宜使用。

益黃散:治療小兒脾胃虛弱、腹痛腹瀉。(又名補脾散) 藥材:丁香(四錢)、陳皮(二兩)、甘草、訶子、青皮(各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七分小杯水煎煮至剩五六分,飯前服用。

豆蔻散:治療嘔吐腹瀉、腹脹煩渴、小便量少。(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肉豆蔻、丁香(各五分)、桂府滑石(三分)、舶上硫黃(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字至半錢,用米湯調和後服用,不拘時間。

白朮丁香散:治療小兒不停嘔吐腹瀉、煩渴小便少。 藥材:丁香、白朮、舶上硫黃、肉豆蔻(各三錢)、人參(二錢)、桂府滑石(二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成人每次服用二錢,小兒每次服用一錢,用溫米湯調和後,飯前服用。

立效散: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以及發熱導致的嘔吐不止,屢試屢驗。 藥材:川甜硝(一錢)、桂府滑石末(三錢) 製法:將以上兩味藥材研磨均勻。 用法:每次服用半錢,用少量米漿水和一兩滴生油調和後服用,嚴重者服用三次必定痊癒。成人每次服用一錢。服用期間忌食生魚和水果。

玉液散: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霍亂不安、煩躁難以入睡,以及腹脹、小便發紅、煩渴悶亂,或傷寒瘧疾。 藥材:丁香(一錢)、藿香(半兩)、桂府滑石(四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清泔水半小杯調和後冷服。成人霍亂吐瀉,可用熱水沖泡臘茶,服用三錢,效果迅速。

如聖丸:治療寒熱引起的疳瀉(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 藥材: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使君子(各一兩,去皮)、麝香(半錢,研磨)、乾蝦蟆(五個,切碎後用酒熬成膏)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與蝦蟆膏混合製成丸劑,如麻子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一兩丸,用人參湯送服。二三歲的小孩服用六七丸,以上可服用十丸或十五丸。 此外,中庭穴(位置在膻中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也可治療小兒吐奶,灸此穴一壯,艾炷如麥粒大小。

豆寇香連丸: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無論寒熱、赤白,或陰陽不調,以及腹痛腸鳴,此方效果極佳。 藥材:炒黃連(三分)、南木香、肉豆蔻(各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小米飯製成丸劑,如米粒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用米湯送服,早晚各服用四五次,飯前服用。

白附子香連丸:治療腸胃虛弱,因餵養不當導致的腹瀉,寒熱錯雜,出現赤白痢,裡急後重,腹痛,每日多次排便,乳食減少。(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木香、黃連(各一分)、白附子尖(二個)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小米飯製成丸劑,如綠豆或黍米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十至二三十丸,飯前用清米湯送服,早晚各服用四五次。

小香連丸:治療寒熱引起的腹痛、水穀痢(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滑腸(容易腹瀉)。(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黃連(半兩)、木香、訶子肉(各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小米飯製成丸劑,如綠豆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十丸,或至三五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前頻繁服用。

沒石子丸:治療白痢、疳痢、滑腸(容易腹瀉)以及腹痛。(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木香、黃連(各二錢半)、訶子(去核,三個)、沒石子(一個)、肉豆蔻(二個)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飯和成丸劑,如麻子大小。 用法:用米湯送服十五丸,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酌情增減,飯前服用。

赤石脂散:治療小兒因腹瀉後,腸子向下突出,肛門無法收回。(出自錢乙的方子) 藥材:赤石脂、伏龍肝(各等份)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用半錢敷於脫出的腸頭上,每日三次。

岐伯灸法:治療小兒脫肛出血,秋季治療效果不佳,可灸龜尾穴一壯,艾炷如麥粒大小,此穴位於脊椎末端。 小兒脫肛,可灸臍中三壯,古書記載:可根據年齡灸相應壯數。 小兒脫肛久治不癒,以及出現風癇、中風、角弓反張(身體僵硬向後彎曲)、哭鬧不止、胡言亂語、無故發作、發作時口吐白沫等症狀,可灸百會穴七壯,艾炷如麥粒大小。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從鼻尖直上至髮際五寸處,頭頂旋毛中心,按壓可感受到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