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風中腑兼中臟治驗

上為極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

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

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黃芩,黃柏,甘草(炙。各二分)

上十一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汗多者加黃耆五分。後以潤腸丸治胸膈痞悶。大便澀滯。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子,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衛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益氣調榮湯】

人參(三分臣),益氣和中。當歸(二分佐),和血潤燥。陳皮(二分佐。去白),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四分臣),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升麻(二分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黃耆(五分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泡三分佐),療風痰。強胃進食。

白朮(二分佐),養胃和中。厚腸胃。甘草(炙。二分佐。引用),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麥門冬(三分。去心。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

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

白話文:

風中腑兼中臟治驗

將藥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許麝香,充分研磨均勻。睡前刷牙後,用溫水漱口。這方法適用於初期病情。

患者右肩臂疼痛難忍,無法活動,出汗多,肌肉消瘦,無法平躺,躺下則疼痛加劇。經書記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我想到《內經》所言:「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說:「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還有提到「陷下者灸之」。

這是因為陽氣下陷於陰中,導致肩膊時痛,無法活動,所以用灸法導引陽氣上升,溫補陽氣。以上症狀都適合灸刺療法。因此,我先刺十二經的井穴。四月十二日,在患者右肩臂的肩井穴處,先針灸後再灸,共灸二十一壯(七次,每次三壯)。等到灸瘡結痂後,枯瘦的地方逐漸長出肌肉,出汗減少,肩臂略微有力。五月初八日,再次灸肩井穴和尺澤穴,每個穴位灸二十八壯。

引導氣往下走,與正氣相接。第二天,手臂又增加了力量,可以自己搖動了。正值仲夏,暑熱漸盛,於是服用清肺飲子來補益肺氣,滋養脾胃,安定心氣。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生甘草、黃芩、黃柏、炙甘草(各二分)。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劑量,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溫服,飯後服用。汗多的患者,可加黃耆五分。之後,再用潤腸丸治療胸膈痞悶,大便秘結。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酒煨大黃(各一兩半)、桃仁泥、當歸尾、麩炒枳實、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除麻子仁、桃仁外)研磨成細末,再加入麻子仁、桃仁泥,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初六日,剛好是處暑節,暑氣尚未消退,宜微微收斂皮膚毛髮,增強衛氣。秋季以胃氣為本,因此服用益氣調榮湯為主,並根據時令加減藥物,使邪氣無法侵害。

益氣調榮湯:

人參(三分,君藥),益氣和中;當歸(二分,佐藥),和血潤燥;陳皮(二分,佐藥,去白),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佐藥),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藥(四分,臣藥),補脾胃,微收,治療肝木之邪;升麻(二分,使藥),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黃耆(五分,君藥),固表止汗,益元氣;半夏(泡製三分,佐藥),治療風痰,增強胃口;白朮(二分,佐藥),養胃和中,厚腸胃;炙甘草(二分,佐藥,引藥),調和胃氣,溫中益氣;柴胡(二分,使藥),引導少陽之氣,使之發散於胃中,如同風行於天空;麥門冬(三分,去心,佐藥),因暑氣尚未完全消退,故加入,以安撫肺氣,秋分節後則不必再用。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劑量,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溫服。忌食辛辣溫熱之物,以免助長暑邪,使秋氣無法收斂。正氣恢復後,病情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