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四 (5)
卷四 (5)
1. 飲傷脾胃論
神農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熱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藥。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久飲傷神損壽。若耽嗜過度。其酷烈之性。撓擾於外。沉注之體。淹滯於中。百脈沸騰。七神迷亂。過傷之毒一發。耗真之病百生。故內經曰。因而大飲則氣以逆。肺痹寒熱喘而虛驚。有積氣在胸中。
得之醉而使內也。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於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蓋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肢也。若醉飽入房。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
內熱而溺赤。名曰熱厥。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麥菽之曲釀黍。而已為辛熱有毒。猶嚴戒如此。況今之醞造。加以馬蘭、芫花、烏頭、巴豆、大毒等藥。以增氣味。尤辛熱之餘烈也。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者也。
故近年中風、虛勞、消狂、瘡瘍、癖積、衄衊、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樂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豈不信哉。孔子云。惟酒無量不及亂。謂飲之無多而且有節。則所以養精神而介眉壽也。凡飲酒之際。切宜慎之戒之也。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說,酒的味道苦、甘、辛,性屬火熱且有毒,主要能解百種邪毒,幫助藥物發揮功效,暢通血脈,增厚腸胃,滋潤皮膚。但長期飲酒會傷害精神、損耗壽命。如果過度沉迷飲酒,它猛烈辛辣的性質會擾亂身體外部,而酒的沉積物會滯留在身體內部,導致全身血液沸騰,精神錯亂。一旦酒毒過度發作,就會耗損真氣,導致各種疾病產生。所以《黃帝內經》說,如果過度飲酒,會導致氣逆,肺氣阻塞、發冷發熱、喘息、虛驚等症狀,並在胸中積聚氣體。
酒醉是因為酒氣進入體內。酒進入胃後,會導致絡脈脹滿而經脈空虛。脾臟主管胃的運作,並將津液輸送到全身。陰氣應該保持平靜才能藏住精神,如果躁動則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就會損傷腸胃。陰氣虛弱則陽氣進入,陽氣進入則胃氣不調和,胃氣不調和則精氣耗竭,精氣耗竭則無法滋養四肢。如果喝醉又吃飽後行房事,氣會聚集在脾臟無法散開,酒氣和穀氣相互衝撞,導致體內熱氣過盛,進而導致全身發熱。
體內發熱則小便發紅,這種情況稱為熱厥。凡是治療消渴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體痿軟無力、氣脹腹滿、氣逆上衝等疾病,這些都是達官貴人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所導致的疾病。古時候的人只用麥子和豆類的麴來釀造黍米酒,就認為酒是辛熱有毒的,並嚴加戒律。更何況現在的釀酒,還添加了馬蘭、芫花、烏頭、巴豆等大毒藥物,以增加酒的氣味,這更加是辛熱毒性的殘餘。難道不會因此傷害身體的平和之氣、損耗精神、耗竭榮衛之氣、損耗先天精氣、縮短人的壽命嗎?
所以近年來,中風、虛勞、消渴、癲狂、瘡瘍、腫塊積聚、鼻出血、身體內藏毒素、下血等疾病的患者非常多,大都是因為早晨喝醉晚上才醒,把沉溺於飲酒當作日常習慣而導致的。古人說:「脾臟發熱則五臟都會危險。」這難道不值得相信嗎?孔子說:「只有飲酒要適量,不要喝到亂性。」意思是說飲酒不要過多,並且要有節制,這樣才能夠滋養精神,有助於長壽。凡是飲酒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戒律。
2. 飲傷脾胃方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熱之劑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
而重複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湯。令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縮砂,葛花(各半兩),乾生薑,神麯(炒),澤瀉,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錢半),木香(半錢),蓮花青皮(三分)
上十三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此藥。日日飲之。此方氣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賴此服之。損人天年矣。
【法制生薑散】,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吐逆噁心。不欲飲食。
生薑(十兩。切作片。用青鹽糝過。再用白曲拌挹。焙乾而用之),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兩半),丁香(二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葛根(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藿香散】,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噁心。山嵐瘴氣。
厚朴(薑製),半夏(泡),藿香,陳皮(去白),甘草(炙。等分)
上五味。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服。
【快氣湯】,治一切氣疾。
縮砂仁(八兩),香附子(三十二兩),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下。或㕮咀入姜同煎。名小降氣湯。
【五苓散】,去水。利小便。
澤瀉(二兩半),白朮,赤伏苓,豬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
【大七香丸】,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麥櫱(一兩),丁香(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白話文:
飲酒過多會導致身體發熱,因為酒本身性屬大熱且帶有毒性,屬於無形之物。如果因為喝酒而生病,最有效的處理方式是讓身體發汗,只要發汗了,病就會好。其次的方法是利小便,透過這兩種方式,可以讓身體上下分流代謝濕氣,這樣就不會有酒病了。現在所謂的酒病,是因為吃了過於燥熱的藥丸來治療,或者使用牽牛、大黃等瀉藥來強行排泄,這樣反而會傷害無形的元氣,卻去排泄有形的陰血,實在是錯誤的做法。酒本身性屬大熱,已經損耗了元氣,如果又用瀉藥,更是雪上加霜,還會傷害腎水這種真陰和有形的陰血,導致身體虛弱,陰血越來越虛,真水也越來越弱,使得陽毒之熱更加旺盛,反而加劇了陰火,這會導致元氣消散,身體的機能也無法正常運作,縮短壽命。如果這樣持續下去,身體就會變成虛損的病症。《金匱要略》中提到,如果酒疸(因飲酒引起的黃疸病)用瀉藥治療,久了會變成黑疸,千萬不能犯這種錯誤。最好使用葛花解酲湯,讓身體上下分流代謝濕氣。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縮砂、葛花(各半兩),乾生薑、炒神麴、澤瀉、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錢半),木香(半錢),蓮花青皮(三分)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只要微微出汗,酒病就會痊癒。這個藥方是不得已才使用的,不可以依賴這個藥方,每天飲用。這個藥方氣味辛辣,只是偶爾因為喝酒而生病才使用,不會損害元氣。因為它是為了對抗酒病而設的,如果依賴這個藥方,反而會縮短壽命。
【法制生薑散】,治療飲酒過多,或因生冷食物停留在體內,導致嘔吐噁心,不想進食。
生薑(十兩,切片,用青鹽醃過,再用酒麴拌勻,烘乾備用),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兩半),丁香(二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葛根(各半兩)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用溫酒調服,不拘時間。
【藿香散】,能溫暖脾胃,化解痰飲,消除體內積冷的食物,止住嘔吐。治療胸口和腹部脹悶疼痛、呼吸急促、咳嗽嘔吐痰水、打嗝吐酸水、噁心想吐、以及山嵐瘴氣等症狀。
厚朴(薑製)、半夏(泡過)、藿香、陳皮(去白)、甘草(炙,等份)
將以上五味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每天服用三次。
【快氣湯】,治療各種氣病。
縮砂仁(八兩),香附子(三十二兩),甘草(四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水沖服,或稍微搗碎後加入生薑一起煎煮,稱為小降氣湯。
【五苓散】,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利尿。
澤瀉(二兩半),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沖服,不拘時間。
【大七香丸】,治療脾胃虛寒、胸膈噎塞,逐漸形成胸膈氣滯,脾虛腹瀉、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麥芽(一兩),丁香(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
將以上十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鹽酒或鹽水嚼服。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
【小七香丸】,溫暖中焦、暢通胸膈、化解積食、調和氣機。治療因飲酒過度引起的嘔吐、胸膈氣滯、飲食停滯、以及小兒疳積等問題。
甘松(八兩),益智仁(六兩),香附子、丁香皮、甘草(各十二兩),蓬朮、縮砂(各二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酒、薑湯或溫開水送服。
【枳朮湯】,治療心下(胃脘部位)有堅硬如盤狀的積塊,這是因水飲停滯所致。
白朮(三兩),枳實(七枚)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分成三次服用。腹部感覺變軟時,可酌量減少用藥。根據病情輕重,可適當增減藥量。
【木香檳榔丸】,疏通三焦,寬胸理氣,化解痰飲,消除積食,促進腸道蠕動。
木香、檳榔、杏仁(去皮尖,麩炒)、枳殼(麩炒)、青皮(去白,各一兩),半夏曲、皂角(去皮酥炙)、郁李仁(去皮,各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另取皂角四兩,用漿水一碗搓揉熬成膏狀,再加入少許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淡的生薑水送服。在飯後服用。
【導飲丸】,治療風痰氣滯、胸膈痞悶、停飲不消、頭暈眼花、手腳麻木、聲音沙啞、鼻塞、精神困頓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狀,常服可化解痰飲。
三稜(炮)、蓬朮(炮,各三兩二錢),白朮、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一兩半),木香、檳榔、枳實(麩炒)、半夏(各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薑湯送服。在飯後服用,可逐漸增加至一百丸。忌食豬肉、蕎麥等食物。
【蠲飲枳實丸】,消除痰飲,疏導停滯,清暢胸膈。
枳實(麩炒)、半夏(湯泡)、陳皮(去白,各二兩),黑牽牛頭末(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薑湯送服。在飯後服用。
【神應丸】,治療因食用生冷水、牛奶、乳酪等導致的腹痛腸鳴、消化不良。
巴豆(去殼)、杏仁(去皮尖)、乾薑(炮)、百草霜(各半兩),丁香、木香(各二錢)
先將黃蠟二兩,用好醋煮化,濾去藥渣。將巴豆、杏仁二味藥材一起炒至冒黑煙,研磨成泥。其餘四味藥材磨成細粉。然後將黃蠟重新加熱,春夏加入麻油半兩,秋冬加入麻油八錢,溶化後,加入杏仁、巴豆泥攪拌均勻,再慢慢加入其餘四味藥末,研磨均勻,搓成條狀,用油紙包裹,隨時取用,搓成芥菜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溫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每日服用三次,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