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五 (2)
卷五 (2)
1. 溫中益氣治驗
中書左丞相史公。年六旬有七。至元丁卯九月間。因內傷自利數行。覺肢體沉重。不思飲食。嗜臥懶言語。舌不知味。腹中疼痛。頭亦痛而噁心。醫以通聖散大作劑料服之。覆以厚衣。遂大汗出。前證不除而反增劇。易數醫。四月餘不愈。予被召至燕。命予治之。予診視得六脈沉細而微弦。
不欲食。食即嘔吐。中氣不調。滯於升降。口舌乾躁。頭目昏眩、肢體倦怠。足胻冷。臥不欲起。丞相素不飲酒。肢體本瘦。又因內傷自利。又復獲汗。是重竭津液。脾胃愈虛。不能滋榮周身百脈。故使然也。非甘辛、大溫之劑。則不能溫養其氣。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又脾不足者。以甘補之。黃耆、人參之甘。補脾緩中。故以為君。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當歸辛溫。和血潤燥。木香辛溫。升降滯氣。生薑、益智、草豆蔻仁辛甘大熱。以蕩中寒。理其正氣。白朮、炙甘草、橘皮。甘苦溫乃厚腸胃。麥櫱面寬腸胃而和中。神麯辛熱。導滯消食而為佐使也。
上件㕮咀一兩。水煎服之。嘔吐止。飲食進。越三日。前證悉去。左右侍者曰。前證雖去。九日不大便。如何。予曰。丞相年高氣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陽氣虧損。津液不潤也。豈敢以寒涼有毒之劑下之。仲景曰。大發汗後。小便數。大便堅。不可用承氣湯。如此雖內結。
宜以蜜煎導之。須臾去燥屎二十餘塊。遂覺腹中空快。上下氣調。又以前藥服之。喜飲食。但有所傷。則以橘皮枳朮丸消導之。至月餘。其病乃得平復。丞相曰。病既去矣。當服何藥以防其復來。予曰。不然。但慎言語。節飲食。不可服藥。夫用藥如用刑民。有罪則刑之。身有疾則藥之。
無罪妄刑。是謂瘧民。無病妄藥。反傷正氣。軍志有曰。允當則歸。服而舍之可也。丞相說而然之。
【參朮調中湯】,治內傷自利。臍腹痛。肢體倦。不喜食。食即嘔。嗜臥懶言。足胻冷。頭目昏。
人參,黃耆(各五錢),當歸身,厚朴(薑製),益智仁,草豆蔻,木香,白朮甘草(炙),神麯(炒),麥櫱面,橘皮(各三錢)
上十二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溫中益氣治驗
中書左丞相史公,年紀六十七歲,在至元丁卯年九月時,因為內傷導致腹瀉多次,感覺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只想躺著、懶得說話、舌頭沒味覺、肚子疼痛、頭也痛且想吐。醫生用通聖散大量服用,又蓋上厚衣服,結果出了很多汗,但之前的症狀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換了好幾個醫生,四個多月都沒治好。我被召到燕京,奉命為他醫治。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沉細且帶點弦,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中焦氣機不順暢,升降失調,口舌乾燥,頭暈眼花,身體疲倦,腳脛冰冷,躺著不想起來。丞相平時不喝酒,身體本來就瘦,又因為內傷腹瀉,再加上大量出汗,導致津液嚴重耗竭,脾胃更加虛弱,無法滋養全身經脈,才會這樣。這種情況,不用甘溫、大補的藥物,就無法溫養他的氣。醫書上說,脾喜歡緩和,用甘味來緩解它;又說,脾虛弱,用甘味來補養它。黃耆、人參的甘味,能補脾、緩和中焦,因此作為主要藥物。身體虛弱,要用溫性的氣來補養它。當歸辛溫,能調和血脈、潤燥。木香辛溫,能升降氣機的鬱滯。生薑、益智、草豆蔻仁辛甘大熱,能驅散中焦的寒氣,調理正氣。白朮、炙甘草、橘皮,甘苦溫,能加厚腸胃。麥芽麵能寬腸胃、調和中焦。神麯辛熱,能導滯消食,作為輔佐藥物。
將以上藥物切碎,每次用一兩,加水煎服。結果嘔吐停止,食慾增加。過了三天,之前的症狀全部消失。左右侍者說,雖然症狀消除了,但九天沒有大便,該怎麼辦?我說,丞相年紀大,氣虛弱,又腹瀉又出汗,導致脾胃虛弱,陽氣虧損,津液不能滋潤腸道。怎麼敢用寒涼瀉下的藥物呢?張仲景說,大發汗後,小便頻繁,大便乾硬,不能用承氣湯。像這種情況,雖然有內結,但要用蜜煎導法來通便。很快就排出二十多塊乾燥的糞便,覺得肚子空虛舒暢,上下氣機也調順了。又繼續服用之前的藥,丞相食慾很好。但如果吃了不消化的食物,就用橘皮枳朮丸來幫助消化。過了一個多月,他的病才完全康復。丞相說,病既然好了,應該吃什麼藥來防止復發?我說,不必這樣。只要注意說話,節制飲食,不要吃藥。用藥就像用刑,有罪才用刑,有病才用藥。沒罪而亂用刑,就等於虐待百姓;沒病而亂吃藥,反而會傷害正氣。軍法上說,適當就停止,服藥之後病好就可以停藥了。丞相聽了,表示同意。
參朮調中湯,治療內傷腹瀉、臍腹疼痛、肢體疲倦、不愛吃飯、吃了就想吐、只想躺著、懶得說話、腳脛冰冷、頭暈眼花等症狀。
人參、黃耆(各五錢),當歸身、厚朴(用薑製過),益智仁、草豆蔻,木香,白朮,炙甘草,神麯(炒過),麥芽麵,橘皮(各三錢)
以上十二味藥,切成麻豆大小的碎塊。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到剩一碗,去渣,溫服。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