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四 (3)
卷四 (3)
1. 食傷脾胃論
上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薑。溫水送下亦得。漸加二三十丸或心胃間稍覺藥力暖性。卻即減丸數。或取久積。或破堅積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大便三五行後如常服。少得食力後。更加取利為度。
【感應丸】,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數。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化。愈而後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欲飲食。不拘新久積冷。並皆服之。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一百四十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上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
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備急丹】,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錐刺。及脹滿下氣。皆治之。易老名獨行丸。脾胃論名備急大黃丸。
川大黃末,乾薑末,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上合和一處研勻。煉蜜丸。臼內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臥溫水下一丸。如下氣實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計時候。婦人有胎不可服。如所傷飲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復悶亂。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瓜蒂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內經曰。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瓜蒂,赤小豆(等分)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若不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膈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枳實梔子大黃湯】,治大病瘥後。傷食勞復。
枳實(二個。麩炒),梔子(二個。肥者),豆豉(一兩二錢半)
上以清漿水三盞。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七沸。去渣。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煎。勞復則熱氣浮越。以枳實梔子湯以解之。以其熱聚於胃上。以苦吐之。熱散於表。以苦發之。食復則以苦下之。食膏粱之物過多。躁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白話文:
食傷脾胃論
上藥研成細末,與先前膏藥混合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湯送服十至十五丸,或嚼碎生薑,溫水送服也可。逐漸增加劑量至二三十丸,或感到藥力溫暖於心胃之間時,就應減少丸藥數量。若積食已久,或有堅硬積滯,初服十丸,下次服二十丸,每次增加十丸,大便通暢三五次後,再按常規服用。食慾恢復後,再根據情況增減藥量以利通便。
【感應丸】,主治虛寒積滯,氣虛,飲食傷損停積於胃脘,不能消化吸收。或因氣虛受寒,或因飢飽不調,飲酒過度,導致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劇痛,霍亂嘔吐泄瀉,大便頻繁,排便費力,久痢赤白,膿血混雜,米穀不消化,病癒後復發。也治療飲酒後嘔吐,痰逆噁心,嗜睡頭暈,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思飲食,無論新舊積滯寒症,均可服用。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製一兩),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磨取油),杏仁(一百四十個,湯浸去皮尖,研磨)。以上四味研成細末,另加百草霜二兩,研磨後與巴豆、杏仁等七味藥混合均勻。用上等蠟六兩,熔化成汁,用細絹濾去雜質,再用好酒一升,在銀石器皿中煮沸蠟數次,倒出待酒冷卻,蠟自然浮於酒面,取蠟稱量使用。春夏季配製時,用清油一兩,在銚中熬製,使藥末散發香味並炒熟,然後加入酒,再煮溶化四兩蠟,趁熱在銚中與先前藥末拌和。秋冬季配製時,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至熔化,與先前藥末混合成劑,製成小丸,用油紙包裹,旋轉成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薑湯送服。
【備急丹】,主治心腹各種疼痛,如錐刺般劇痛,以及脹滿、下氣不通等症。古方名為獨行丸,脾胃論中名為備急大黃丸。
川大黃末、乾薑末、巴豆(先去皮膜心,研磨成泥狀,取油狀部分,各等分)。將以上藥物混合研磨均勻,用煉蜜製成丸藥,在臼中研磨至泥狀,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睡前用溫水送服一丸,若為下氣不通者,可加服一丸。若為急症,不拘時間服用。孕婦忌服。如果飲食停滯於胸膈,噁心欲吐,反覆悶亂,可用瓜蒂散先將其吐出。
【瓜蒂散】,上部有脈搏,下部無脈搏,病人應當嘔吐,不吐則死。何謂下部無脈?這是指氣機鬱滯。飲食過飽,阻塞胸中,胸部是太陰經的分佈區域,《內經》說:“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飲食傷損太陰經,故曰氣機鬱滯則需疏通,嘔吐即為疏通之法。
瓜蒂、赤小豆(等分)。將以上二味藥研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用溫水調服,以嘔吐為度。若兩手寸口脈搏全無,不宜服用此藥,以免損傷元氣,導致胃氣不復。如果只是胸膈阻塞,悶亂不通,可用手指探查,如果不能嘔吐,可用器物探出阻塞之物,使其嘔吐即可。如果食物仍未排出,可用此藥催吐。
【枳實梔子大黃湯】,治療大病痊癒後,飲食傷損,勞累復發。
枳實(兩個,麩炒),梔子(兩個,肥大者),豆豉(一兩二錢半)。
以上藥物用清水三碗,先煮沸至八分,放入枳實、梔子,煮至八分,再加入豆豉,煮沸五七次,去渣,溫服,蓋被取汗。若有宿食,可加入大黃,如棋子大小五至六枚同煎。勞累復發則熱氣上浮,用枳實梔子湯疏解,因熱邪聚集於胃上,用苦寒之藥使其嘔吐,熱邪散佈於表,用苦寒之藥使其發汗,食積則用苦寒之藥使其下瀉。若食用膏粱厚味過多,出現煩躁熱悶者,也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