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戒妄下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逾四旬,體干魁梧,肌肉豐盛。其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君今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一月餘,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飲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

予曰:「孫真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病不可餌。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下行,疏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故氣短而促者,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胃氣下脫也;足胻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君命期矣。」

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

予以謂病勢過半,命將難痊,固辭而退。至秋,疾甚作,醫以奪命散下之,躁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如李君者,蓋《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白話文:

真定府管理錢庫的官員李提舉,年紀超過四十歲,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很發達。他的同事師君告訴他說:「肥胖的人容易有風的病症,您現在這樣,恐怕以後會中風。搜風丸這種藥可以推陳出新、化痰,您應該服用。」李提舉聽從了他的建議,就配了一料藥,每天服用。每天晚上會腹瀉五次,這樣過了半個月,他感覺到呼吸短促。過了一個多月,變得懶散嗜睡,大便排出膿血,小便失禁,腳冷到膝蓋。

腰背沉重疼痛,吃東西沒有味道,也不想吃東西。心胸感覺堵悶,時常感到煩躁發熱,健忘,精神恍惚不安。換了三個醫生都沒有效果。李提舉把情況告訴我,請我替他醫治。我說:「孫思邈說過,藥力有偏向,會使人臟腑之氣不平衡。藥本來是為了攻克疾病,沒有病的人不應該吃藥。平常人吃下穀物,精華會通過脈絡運行;水進入經絡,會形成血液。水液散失,身體的營養就減少;穀物消化,衛氣就消亡。營養減少,衛氣消亡,

精神就沒有依靠。您本來身體強壯,五臟安泰,卻胡亂服用一些有輕微毒性的藥物,每天腹瀉多次。剛開始服用的一天,還能推動陳舊的積滯下行,把積累的東西排出去,但之後又何必再推呢?現在飲食不能轉化為肌肉,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滋養全身的經脈,精神將依附在哪裡呢?所以呼吸短促,是因為真氣耗損了;懶散嗜睡,是因為脾氣衰弱了;小便失禁,是因為膀胱不能藏納了;大便排出膿血,是因為胃氣下脫了;腳和腿寒冷且發涼,是因為陽氣衰微了;時常感到煩躁發熱、心下虛痞,是因為胃氣不能向上榮養了;精神恍惚健忘,是因為神明昏亂了。《金匱要略》說過,不應該用瀉藥卻強行使用,會使人腸道大開,腹瀉不止,甚至大小便失禁而死。您現在出現的這些症狀,不是天生的,而是您自己造成的。治療就算勉強可以讓您稍微好一點,也縮短了您的壽命。」李提舉聽了,驚恐不已,汗流浹背,起身對我說:「我胡亂服用瀉藥,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雖然如此,您應該盡心盡力來彌補我的過失。」我覺得他的病情已經過半,性命難保,就推辭離開了。到了秋天,他的病情更加嚴重,醫生用奪命散給他瀉下,他最終因煩躁發熱、氣喘胸悶而死。《內經》說過,懲罰不可過度,否則就是大錯特錯。像李提舉這樣的人,就是《內經》所說的大錯特錯的人啊。注重養生的君子,能不以此為戒嗎?

2. 輕易服藥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間,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

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豈難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女子幼小,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

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有個何秀才的女兒生病了。她的父親告訴我說,女兒十三歲時,大約在五月間,因為吃了冰冷的粉粿,肚子開始疼痛。於是就在市面上的藥鋪買了神芎丸服用,結果肚臍和腹部的冷痛反而越來越嚴重,時好時壞,至今過了七、八年都沒好,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古人說:「寒症要用熱藥來治療」,這是治療寒症的基本原則,好的醫生不能夠廢棄這個原則而改變治療方法。根據她所吃的東西來看,是寒冷的,而她服用的藥物,也是寒性的。雙重寒冷傷害了脾胃,造成冷痛,這不是很明顯嗎?人的脾胃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何況這個女孩年紀還小,氣血還很虛弱,更受不了寒冷。因此,陽氣潛藏起來,寒邪滯留在體內,久久無法去除。治療疾病一定要先找出病根,應該要用溫補脾胃、補養氣血的藥物,來彌補之前的錯誤。服藥一個多月後,病才痊癒。唉!康子送藥給孔子,孔子接受了藥,卻因為不了解藥性而不敢嚐試,這是非常重視養生的態度。然而,現在一般人請醫生看病,只是默默地讓醫生把脈,就認為醫生能夠知道病因。但是脈象,是人體的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的表現,熱邪旺盛時脈搏會加快,寒邪旺盛時脈搏會減慢,身體強壯時脈搏有力,虛弱時則無力。至於患者到底是吃了什麼東西而生病,脈象又怎麼可能分辨得出來呢?醫生不能不仔細審查病因,而病人家屬也不能不說明病因。像何秀才的女兒,不把病因告訴醫生,卻在藥鋪買藥,而發藥的人也沒有審查病因就給藥,導致七、八年的病都沒辦法根治,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啊!孫思邈真人說:「還沒診斷之前,先詢問病因,這是最準確的方法。」蘇東坡也說:「只想著要治好病,不要為難醫生。」這兩位先賢的話,對於世人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