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戒妄下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逾四旬。體干魁梧。肌肉豐盛。其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君今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一月餘。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

白話文: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紀超過四十歲,身體強壯,肌肉豐滿。他的同事和朋友師君告訴他:「肥胖的人容易患風證,你現在這樣,恐怕以後會中風,搜風丸的效果是推陳致新,還能化痰,你應該服用它。」李提舉聽從他的話,於是合了一劑搜風丸,每天服用。到了晚上,拉了五次肚子。這樣半個月後,李提舉感到呼吸急促,一個月後,更加怠惰嗜睡,大便帶有膿液,小便失禁,腳到膝蓋都感到寒冷。

腰背沉痛。飲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予曰。孫真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病不可餌。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

白話文:

腰背疼痛。飲食沒有味道。仍然不想吃東西。心胸悶脹。時常感到煩躁和燥熱。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焦慮不安。已經換了三個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因此說明自己的病情。請我治療。我說。孫思邈說。藥物的藥性有所偏重,使人的臟腑氣血不調和。藥本是用來攻治疾病的。如果沒有生病,不可以輕易服用。健康的人,穀物進入胃中。脈絡通暢。水進入經絡,血液才能形成。水離開身體,身體就消瘦。穀物消化完,衛氣沒有了。榮氣消散,衛氣消失。

神無所依。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下行。疏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故氣短而促者。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

白話文:

如果人體內沒有五臟六腑,那神就沒有依託了!現在您的身體原本很強健,五臟六腑也都安康無恙。但您卻只用細微劑量的藥物,每天服用幾次,剛開始服用的第一天,藥效就能將腸胃中的穢物排出,疏通積滯的症狀也已經消除,您又何必繼續服用呢?現在您飲食不為肌膚所用,穀類也不能轉化為精微的物質,灌溉全身五臟六腑、周身的氣血經脈。這樣的話,精神又依賴什麼做依託呢?所以氣息又短又促,這是真氣受損的緣故;懶惰思睡,這是脾氣衰竭的緣故;小便失禁,這是膀胱不藏精的緣故;便中有膿血,這是大腸熱盛的緣故。

胃氣下脫也。足胻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君命期矣。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

白話文:

胃氣下陷。腳的內側寒冷而逆冷,這是陽氣薄弱的表現。有時出現煩躁發熱,心窩部位空虛痞悶的症狀,這是胃氣不能向上充盛的緣故。頭腦恍惚,健忘,這是神志紊亂的表現。《金匱要略》說:「不應該攻下而強行攻下,會使人腸道大開,大便溏泄,小便不禁而死。前面所說的症狀並不是天生的,是你自己造成的。治療雖然粗略地平定了病情,但是會縮短你的壽命。」李聽了這番話,驚恐萬分,汗水濕透了後背。起身對我說:「亂投醫服下攻下藥的過錯。」

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予以謂病勢過半。命將難痊。固辭而退。至秋疾甚作。醫以奪命散下之。躁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如李君者。蓋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白話文:

悔恨還來得及嗎?然而,你應當儘心儘力地補救。我認為他病情已經過半,恐怕性命難保。於是堅決辭職離開。到了秋天,病情嚴重發作。醫生用「奪命散」給他服下。他躁熱喘滿而死。《內經》說:「懲罰和刑罰不超過應有的過錯,這就是大糊塗。」像李君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糊塗人。注重養生之道的人,豈能不戒慎恐懼呢?

2. 輕易服藥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間。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

白話文:

有位姓何的秀才,有一個女兒患病了。她的父親告訴我說,女兒在十三歲的時候,五月間,因吃了冷粉而傷了脾胃,腹中疼痛。於是就去市集上的藥鋪,買了神芎丸來服用。服藥後,女兒臍腹的疼痛逐漸加劇,時發時止。如今已經過了七年多了,腹痛的毛病還是沒有好,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古人說「寒者熱之」,用熱來治療寒。好的醫生不能廢除這些守則而另闢蹊徑。依照女兒所傷的,是寒涼之物。而她所服用的藥物,也是寒涼之劑。寒上加寒,傷及脾胃。

其為冷痛。豈難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女子幼小。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

白話文:

這是寒性疼痛。豈非難以知曉。凡人的脾胃喜溫而憎惡寒冷,何況這位女子年幼血氣還很弱,無法承受寒冷之氣,所以陽氣潛藏起來,寒毒停留在身體裡,時間久了就無法消除了。治療疾病一定先要追溯到病根,應該使用溫中養氣的藥來補救前期的過失。服用一個多月後才痊癒。唉,康子饋贈藥物,孔子拜謝並接受,因為不知道藥物情況不敢嘗試,這是保全生命的重要事。何況一般人隨意服用藥物。

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

白話文:

恭敬地沉默不語,然後給人切脈,認為這樣就能知道疾病的有無、虛實與寒熱。而且,脈搏是人體血氣運行於經絡之間產生的。熱盛,脈搏就會快;寒盛,脈搏就會慢;氣血實,脈搏就有力;氣血虛,脈搏就無力。至於受傷了什麼,難道僅憑脈搏就能分辨出具體的病因嗎?醫生不能不仔細審查病因,患者不能不說明病因。像何氏的女兒,不把病因告訴醫生,卻到藥店去買藥。給她發藥的人也不審查她的病因,就給她開了藥。

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導致疾病長達七、八年的時間。都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孫思邈說:「還沒診斷就要先詢問病人的狀況,這樣才會最準確。」蘇東坡說:「只想著治好疾病,不想到被醫生困擾。」這兩位古人的話對世人的貢獻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