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三 (3)
卷三 (3)
1. 妄投藥戒
高郎中家。好收方書。及得效藥方。家人有病。自為處治。亦曾有效。中統庚申五月間。弟婦產未滿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數枚。漸覺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檳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藥力未達。又進五十丸。須臾間大吐且瀉。其痛增極。肢體漸冷。口鼻氣亦冷。急求醫療。
白話文:
高郎中家中存放有許多藥方書籍,他在得到有效的藥方之後,家中有人生病。他都會親自治療,也曾經有效。在中統元年庚申年五月的時候,他的弟婦剛生產完不久,食用了冰冷的酪、苦苣和數顆新鮮李子。逐漸感到腹中疼痛。太夫人用自己配製的檳榔丸七十丸讓她服用,到了晚上疼痛更加劇烈。擔心藥力不達標,又進了五十丸。一會兒功夫就大吐大洩,疼痛極其劇烈,身體逐漸冰涼,口鼻氣息也冰涼。趕緊求醫診治。
未至而卒。後太夫人見予。訴其由。曰天命耶。藥之過耶。君試裁之。予曰。非難知也。凡醫治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氣為本。今新產血氣皆損。胃氣虛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滿而痛也。復以寒劑攻之。又況夏月陰氣在內。重寒相合是大寒氣入腹。使陰盛陽絕。
白話文:
產婦在滿月前就去世了。後來太夫人來見我,訴說她的死因,問道:「這是天命還是藥物的作用?請先生判斷一下。」
我回答說:「這不難判斷。凡是醫生治病,虛弱就要補益它,實證就要瀉除它。這是固定的法則。人以血氣為根本,這位產婦剛生產完,血氣都很虧損,胃氣虛弱,不能消化生硬的食物,所以才感到腹部脹滿疼痛。又用寒涼的藥物去攻伐它,況且夏天陰氣在內,寒涼藥物和陰氣相合,就變成嚴寒之氣進入腹中,使陰盛陽絕。」
其死何疑。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禮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其慎如此。彼過已往而不可咎。後之用藥者。當以此為戒之。
白話文:
他們死亡的原因還需要懷疑嗎?《難經》說:“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像這樣的人死亡,是醫生殺死的,而不是天命。”太夫人聽了這話,嘆息道:“古禮《曲禮》說:‘醫生不能超過三代,而且不服用自己開的藥。’是如此謹慎。他們的過錯已經過去了,不能責怪他們。以後用藥的人,應該以此為戒啊。”
2. 福醫治病
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證極多。治無不效。人目之曰福醫。諺云。饒你讀得王叔和。不如我見過病證多。
白話文:
丙辰年秋季,楚丘縣賈姓男子之次子,年齡為二十七歲,患上疾病。病徵爲四肢乏力睏倦,煩躁發熱並盜汗,氣短,飲食減少,咳嗽有痰,胸膈不舒,大便不通,形容消瘦。一年之內,更換了數名醫生,均未治癒。有人說:「聰明的醫生不如幸運的醫生。」某處某醫生,雖然不精通醫方書籍,也不明白脈象,但他看過的病人很多,治療都很有效果。人們都稱他爲「福醫」。俗語說:「即使你讀遍了《王叔和脈經》,也不如我見過的病症多。」
頗有可信。試命治之。醫至。診其脈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七壯。以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加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其子謂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藥。病劇遂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內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
白話文:
這個病例我可以確信。試著來治療他。醫生到了。把脈之後說。我非常熟悉這種病。治療起來也一定有效。在肺腧穴各灸三七壯。用蠲飲枳實丸來消痰除濕。沒有吃幾次藥。大便溏瀉不止,而且還伴隨著腹痛。吃不下東西,更加虛弱。他兒子對他說。您年紀大了,身體虛弱。吃不下藥了。病情嚴重很快就去世了。冬天我從軍隊回來。他父親告訴了我。我說,我想想《內經》裡說,人體的形氣不夠,病邪的勢力就會增加。
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故曰。不足補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潮作時嗜臥。四肢困倦。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劑瀉之。虛之愈虛。
白話文:
這種陰陽都虛弱的情況,如果瀉治,就會更加虛弱。這是陰陽俱竭,血氣盡失,五臟空虛,筋骨髓枯竭,老年人會迅速減少,壯年人也會衰弱的狀況。所以說,遇到虛弱的情況,就要補充,這是治療的原則。患者長期生病,身體瘦弱,這是形體虛弱;氣短促是氣虛;發病時昏睡,四肢疲乏,懶得說話,這說明氣血都很虛。治療時,就應該儘快補充這些虛損的部分。然而反而使用小毒的藥物來瀉治,就會越來越虛。
損之又損。不死何待。賈君嘆息而去。予感其事。略陳其理。夫高醫愈疾。先審歲時太過不及之運。察人之血氣飲食勇怯。之殊病。有虛實淺深在經在臟之別。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緩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則。孫真人云。凡為太醫。必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仲景、叔和諸部經方。又須妙解五行陰陽。
白話文:
不斷地削減,不斷地削減。如果不衰亡,又等待什麼呢?賈君嘆息著離開了。我預感到了這件事,所以簡單地陳述了這個道理。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首先要審查一年四季中過與不及的運勢。觀察人的血氣、飲食,勇敢和怯懦不同而產生的疾病。有虛實、表裡、淺深、屬於經絡還是屬於臟腑的不同。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的配伍。治療疾病有緩和、緊急、則用、則引、則反、則正的方法。孫思邈說:凡是當太醫的,必須通曉《甲乙經》、《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仲景》、《叔和》等各部經方。還必須精通五行、陰陽。
精熟周易。如此方可為太醫。不爾。則無目夜遊。動致顛損。正五音者。必取師曠之律呂。而後五音得以正。為方員者。必取公輸之規矩。而後方員得以成。五音方員。特末技耳。尚取精於其事者。況醫者人之司命列於四科。非五音方員之比不精於醫,不通於脈。不觀諸經本草。
白話文:
通曉周易,才能成為太醫。否則,就像閉著眼睛走路,容易收到驚嚇。校正音律的人,必定要學習師曠的音律理論,才能讓音律得到校正。製作工具器物的人,必定要學習公輸班的規矩準繩,才能讓工具器物製作成功。音律和器物,不過是專業技術而已,尚且需要精通於它們的人。何況醫生執掌著人的性命,列屬於四個科目中(中醫、針灸、按摩、祝由),豈能與音律、器物相提並論?如果不精通醫術,不熟諳脈理,不鑽研經書藥典,是無法勝任的。
賴以命通運達而號為福醫。病家遂委命於庸人之手。豈不痛哉。噫。醫者之福。福於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於福醫。至於傷生喪命。終不能悟。此惑之甚者也。悲夫。
白話文:
人們之所以把醫生稱為「福醫」,就是因為他們能使人健康長壽,使人生活順利。但是,現在的病人卻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庸醫。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啊。福醫的福氣是自己的福氣,他們的福氣怎麼能消除病人的病痛呢?世人不明瞭這個道理,卻把命運交給福醫,因此而喪命,卻始終不能醒悟。這是最可悲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