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予受學於東垣先生。先生授以內經要奧。仍授以制方之法。中書左丞董公彥明。中統辛酉夏領軍攻濟南。時暑隆盛。軍人飲冷。多成痢疾。又兼時氣流行。左丞遣人來求醫於予。遂以數藥付之。至秋城陷矣。公回。謂予曰。向所付藥。服之多效。其方君自制耶。古方耶予曰。

有自制方。有古方。公曰。君用藥如此。可謂得醫之三昧矣。以自制方及古方。用之經驗者。類而集之以濟人。不亦善乎。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親獲效者。類以成書。詳列於後。

2.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過傷。滋味之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疢無由作。

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3. 食傷脾胃論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以至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

氣口緊盛傷於食。心、胃滿而口無味。口與氣口同。氣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傷而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得脈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枳朮丸之類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之類主之。

氣口三盛。脈得八至九至。則傷太陰。填塞悶亂則心胃大痛。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之類主之。兀兀欲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則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用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橘皮(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厚。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不復致傷。

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白朮(二兩),半夏(泡七次),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湯浸蒸餅丸亦可。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白朮(二兩),木香,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泡),草豆蔻,炙甘草(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一錢),當歸身(二錢),紅花(五分)

上九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生冷酒濕面。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卒心胃痛。

甘松,縮砂仁丁香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三稜(炮一錢),香附子(半兩),木香(一錢),益智仁(三錢)

丁香,廣朮(炮。各一錢)

上十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細嚼燒生薑亦可。無時。

消滯丸,治一切所傷。心腹痞滿刺痛。積滯不消。

黑牽牛(二兩炒末),五靈脂(炒),香附(炒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煮黃丸,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滿悶不快。

雄黃(一兩研),巴豆(五錢。去皮生用。研爛入雄黃末於內再研)

上件研勻。入白麵三兩。再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二十四丸。

煮二十沸漉入冷漿水內。沉冷。一時下二丸。一日服盡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生漿水下。治脅下痃癖氣塊痛如神。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滯不快利者。並宜服之。

木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廣朮(煨切),黃連(各一兩),黃柏(去粗皮),香附(煉炒),大黃(炒各三兩),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加至微利為度。

【上二黃丸,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黃連(一兩酒洗),枳實(麩炒半兩),升麻,柴胡(各三錢),甘草(二錢)

上六味為極細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量所傷服之。

消積集香丸,治寒飲食所傷。心腹滿悶疼痛。及消散積聚、痃癖、氣塊。久不愈。宜服。

木香,陳皮,青皮,三稜(炮),廣朮(炮),黑牽牛(炒),白牽牛(炒),茴香(炒各半兩),巴豆(半兩。不去皮。用白米一撮同炒。米黑去米)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溫薑湯下。無時。以利為度。忌生冷硬物。

【枳殼丸】,治中焦氣滯。胸膈痞滿。飲食遲化。四肢困倦。嘔逆噁心。常服升降滯氣。化宿食。祛痰逐飲。美進飲食。

三稜(炮),廣朮(炮),黑牽牛(炒各三兩),白茯苓(去皮),白朮,青皮(各一兩半),陳皮(去白一兩二錢),木香,枳殼(麩炒),半夏(炮),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薑湯送下。食後。

開結妙功丸,治怫熱內盛。痃癖堅積。酒食積、一切腸垢積滯。癥瘕積聚。疼痛發作有時。三焦壅滯。二腸燥結。或懊憹煩心。不得眠。咳喘噦逆。不能食。兼為腫脹。一切所傷心腹暴痛。又能宣通氣血。消酒進食解積。

三稜(炮),神麯(炒各一兩),川烏(一兩半。去皮臍),大黃(一兩同前四味為末好,醋半升熬成膏。不破堅積。不用膏),麥櫱(炒),茴香(炒,各一兩),半夏(半兩),巴豆(兩個。破堅積用四個),乾薑(炮),揀桂(各二錢),牽牛(三兩揀淨)

上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薑。溫水送下亦得。漸加二三十丸或心胃間稍覺藥力暖性。卻即減丸數。或取久積。或破堅積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大便三五行後如常服。少得食力後。更加取利為度。

感應丸,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數。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化。愈而後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欲飲食。不拘新久積冷。並皆服之。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一百四十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上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

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備急丹,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錐刺。及脹滿下氣。皆治之。易老名獨行丸。脾胃論名備急大黃丸

川大黃末,乾薑末,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上合和一處研勻。煉蜜丸。臼內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臥溫水下一丸。如下氣實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計時候。婦人有胎不可服。如所傷飲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復悶亂。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瓜蒂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內經曰。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瓜蒂,赤小豆(等分)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若不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膈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枳實梔子大黃湯,治大病瘥後。傷食勞復。

枳實(二個。麩炒),梔子(二個。肥者),豆豉(一兩二錢半)

上以清漿水三盞。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七沸。去渣。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煎。勞復則熱氣浮越。以枳實梔子湯以解之。以其熱聚於胃上。以苦吐之。熱散於表。以苦發之。食復則以苦下之。食膏粱之物過多。躁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金露丸,治天行時病。內傷冷物飲食。心下痞悶。

桔梗(二兩),大黃(一兩),枳實(五錢。炒),牽牛頭末(二錢半)

上四味為末。燒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水下。如常服十丸至二十丸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