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飲傷脾胃論

得之醉而使內也。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於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蓋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肢也。若醉飽入房。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

白話文:

得到這種情況是因為喝醉後進行房事。酒進入胃中,會使得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脾臟主管胃部並運行其中的津液。陰氣在平靜時能使精神收藏,躁動時就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大抵來說,陰氣虛弱時陽氣就會侵入,陽氣侵入就會導致胃部不和諧,胃部不和諧就會耗盡精氣,精氣耗盡就不能滋養四肢。如果在喝醉且飽食的情況下行房事,氣會聚集在脾臟中無法散開。酒氣與食物的氣相互作用,使得體內熱氣旺盛,因此全身都會感到熱。

神農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熱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藥。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久飲傷神損壽。若耽嗜過度。其酷烈之性。撓擾於外。沉注之體。淹滯於中。百脈沸騰。七神迷亂。過傷之毒一發。耗真之病百生。故內經曰。因而大飲則氣以逆。肺痹寒熱喘而虛驚。有積氣在胸中。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上說:酒的味道是苦、甘、辛的,酒的性質是火熱有毒的。酒能治療各種邪毒,引導百藥運行,通暢血脈,厚腸胃,潤澤皮膚。但長期飲酒會傷神損壽。如果沉迷於酒,過度飲酒,那麼酒的烈性就會在體外擾亂人的神志,而酒的沉積性就會在體內阻塞氣血。百脈沸騰起來,七神(包括魂、魄、意、志、精、神、思)迷惑不安。過度飲酒的毒性一旦發作,就會耗損人的真氣,產生各種疾病。因此,《黃帝內經》說:如果因飲酒過度就會造成氣的逆亂,肺部閉塞,寒熱喘息,虛驚,胸中有積聚的氣。

內熱而溺赤。名曰熱厥。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麥菽之曲釀黍。而已為辛熱有毒。猶嚴戒如此。況今之醞造。加以馬蘭、芫花、烏頭、巴豆、大毒等藥。以增氣味。尤辛熱之餘烈也。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者也。

白話文:

內有熱氣而小便短赤。叫做熱厥。凡是治療消瘦、半身不遂、偏癱、肢體痿軟、氣滿、氣逆。這些都是肥胖的人因為飲食過度而生的疾病。古代人只將麥子、豆類用來釀酒。已經認為辛熱有毒。還是十分嚴格地戒除。何況現在的釀造。還添加了馬蘭、芫花、烏頭、巴豆等毒藥。用來增加味道。更加辛熱有餘毒。豈不傷害了平和的體質、損傷精神、枯竭氣血、耗盡腎精、縮短壽命嗎。

故近年中風、虛勞、消狂、瘡瘍、癖積、衄衊、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樂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豈不信哉。孔子云。惟酒無量不及亂。謂飲之無多而且有節。則所以養精神而介眉壽也。凡飲酒之際。切宜慎之戒之也。

白話文:

因此,近年來中風、虛勞、精神失常、瘡瘍、癖好積習、鼻出血、藏毒、便血的人很多。大概都是因為早上喝酒、晚上醒來,沉迷於享樂而患上的。古人說:脾臟出現熱病,那麼五臟就會有危險。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只有喝酒不要過量,才能不至於亂來。意思是說,喝酒不要喝太多,而且要有節制。這樣才能養精氣神,讓眉毛長壽。凡是喝酒的時候,都應該慎重對待,戒除酒癮。

2. 飲傷脾胃方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熱之劑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

白話文:

酒性大熱且有毒,氣味都屬陽,本身是無形之物。如果受到酒的傷害,只要發散汗出就能治癒。這是最好的方法。其次就是利小便,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把濕氣從上下分開消除,這樣酒病就不會有了。現在治療酒病的方法,都用服用酒症丸這種大熱的藥物來下瀉。還有人用牽牛、大黃來下瀉。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無形的元氣受到了傷害,反而去下瀉有形的陰血。酒性大熱,已經傷害了元氣。

而重複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湯。令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而且反覆地瀉下。況且還會損傷腎水真陰,以及有形的陰血。都造成不足。這樣的話,陰血更加虛弱。真水更加衰弱。陽毒之熱大旺。反而更加嚴重的是陰火。這就是元氣消亡。七神依靠什麼。折損人的壽命。如果不這樣的話。則虛損的病症就形成了。金匱要略說。飲酒過度引起的中滿用瀉下治療。時間長了就會變成黑疸。要慎重不可觸犯這個法則。不如用葛花解酲湯。讓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縮砂,葛花(各半兩),乾生薑,神麯(炒),澤瀉,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錢半),木香(半錢),蓮花青皮(三分)

白話文:

白豆蔻、縮砂、葛花(各25克),乾生薑、炒神曲、澤瀉、白朮(各10克),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橘皮(去白、各7.5克),木香(2.5克),蓮花青皮(1.5克)。

上十三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此藥。日日飲之。此方氣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賴此服之。損人天年矣。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研磨成非常細膩的末藥。每次服用三錢匙的劑量。以白開水調服。一服用下,感到身上微微出汗,酒醉的症狀就消失了。這個藥方是不得已而使用的,不應該依賴此藥。天天服用。這個藥方的氣味辛辣。偶爾因為醉酒而服用,就不會損害元氣。這是因為這個方子和酒病相抗衡。如果依賴這個方子服用,就會損害人的天年。

【法制生薑散】,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吐逆噁心。不欲飲食。

白話文:

【法制生薑散】:用於治療飲酒過多,或者生冷食物停滯在體內,導致嘔吐、噁心,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生薑(十兩。切作片。用青鹽糝過。再用白曲拌挹。焙乾而用之),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兩半),丁香(二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葛根(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白話文:

生薑(10兩。切片。用青鹽醃漬過。再用白曲混合拌勻。烘焙乾燥即可使用),畢澄茄(2.5兩),縮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兩),丁香(2兩),官桂(去皮),青皮(去白色部分),陳皮(去白色部分),半夏(用薑製過的),白朮(各1兩),甘草(炙過的),葛根(各半兩)

將這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的量。用溫酒調和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藿香散】,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噁心。山嵐瘴氣。

白話文:

藿香散,溫暖脾胃,化解痰飲,消除宿冷,止嘔吐,治療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噁心,山嵐瘴氣。

厚朴(薑製),半夏(泡),藿香,陳皮(去白),甘草(炙。等分)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泡製),半夏(浸泡),藿香,陳皮(去除白色的內皮),甘草(烤過。以上藥材等分)

上五味。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服。

【快氣湯】,治一切氣疾。

縮砂仁(八兩),香附子(三十二兩),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下。或㕮咀入薑同煎。名小降氣湯。

【五苓散】,去水。利小便。

澤瀉(二兩半),白朮,赤伏苓,豬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

白話文:

快氣湯:治療各種氣疾。

組成:縮砂仁(400克)、香附子(1600克)、甘草(200克)

製備: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15克。用鹽湯送服。或研成細末和生薑一起煎煮,稱為「小降氣湯」

五苓散:去除水腫,利尿。

組成:澤瀉(125克)、白朮(75克)、赤伏苓(75克)、豬苓(75克)、官桂(50克)

製備: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10克。用熱湯沖服。不拘時服。

【大七香丸】,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白話文:

【大七香丸】,治療脾胃虛寒、心膈氣閉、逐漸形成膈氣、脾胃洩瀉、反胃嘔吐等症狀。

香附子(二兩),麥櫱(一兩),丁香(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白話文:

香附子(80克),麥櫱(40克),丁香(140克),縮砂仁,藿香(各100克),甘松,烏藥(各26克),官桂,甘草,陳皮(各100克)

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細末。調製成蜜丸,每一丸的大小如彈子般。每次服用一丸。可用鹽酒或鹽湯送服。忌食生冷和油膩的食物。

【小七香丸】,溫中快膈。化積和氣。治中酒嘔逆。氣膈食噎。茶酒食積。小兒疳氣。

白話文:

【小七香丸】,具有溫暖中焦、理氣止嗝的作用。能消化積滯、調和脾胃之氣。主治飲酒過多導致的嘔吐噯氣、腹脹食滯、飲食積滯、小兒消化不良。

甘松(八兩),益智仁(六兩),香附子,丁香皮

甘草(各十二兩),篷術,縮砂(各二兩)

白話文:

甘草(八兩),益智仁(六兩),香附子,丁香皮

甘草(各十二兩),蓬莪術,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薑湯、熟水任下。

白話文:

上藥研成粉末。用蒸餅做成像綠豆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粒。用溫酒、薑湯或熟水送服。

【枳朮湯】,治心下堅大如盤。乃水飲所作。

白朮(三兩),枳實(七枚)

上以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作三服。腹中軟即稍減之。對病增損。

【木香檳榔丸】,疏導三焦。寬胸膈。破痰遂飲。快氣消食。通潤大腸。

白話文:

枳朮湯:治療心下部位硬得像盤子一樣,是由水飲積聚所引起的。

配方:

  • 白朮:三兩
  • 枳實:七枚

做法:

  • 將藥材放入一斗水中煎煮,至剩下三升藥液。
  • 將藥液分成三份服下。
  • 服用後腹部軟化即逐漸減少服藥量。根據病情調整藥量。

木香檳榔丸:疏通三焦,寬闊胸膈,化痰利水,消氣通便,潤腸通便。

木香,檳榔,杏仁(去皮尖。麩炒),枳殼(麩炒),青皮(去白。各一兩),半夏曲

皂角(去皮酥炙),郁李仁(去皮。各二兩)

白話文:

  • 木香:1 錢

  • 檳榔:1 錢

  • 杏仁(去皮尖,麩炒):1 錢

  • 枳殼(麩炒):1 錢

  • 青皮(去白):1 錢

  • 半夏曲:1 錢

皁角(去皮後酥炙),郁李仁(去皮,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淡生薑湯送下。食後。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外取四兩皁角,用漿水一碗將其搓揉熬煮成膏狀,再加入少許熟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淡的生薑湯送服,在飯後服用。

【導飲丸】,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痹。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去痰。

白話文:

**【導飲丸】**可治療因風痰引起氣息澀滯、胸膈痞滿、胸腹積水不消、頭目昏眩、手腳麻痺、聲音沉重、鼻塞、精神睏倦嗜睡、思緒不清等症狀。長期服用可祛痰。

三稜(炮),蓬朮(炮。各三兩二錢),白朮,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一兩半。),木香,檳榔,枳實(麩炒),半夏(各一兩)

白話文:

三稜(炮製過的),蓬朮(炮製過的,各三兩二錢),白朮,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一兩半。),木香,檳榔,枳實(麩炒過的),半夏(各一兩)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漸加至百丸。忌豬肉、蕎麵等物。

白話文:

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逐漸增加劑量至百丸。忌食豬肉、蕎麵等食物。

【蠲飲枳實丸】,消痰逐飲。導滯清膈。

枳實(麩炒),半夏(湯泡),陳皮(去白各二兩),黑牽牛頭末(三兩)

上四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

白話文:

蠲飲枳實丸

化痰利水,疏通經絡,清利膈氣。

組成:

  • 枳實(用麩皮炒過)
  • 半夏(用熱水泡過)
  •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兩兩)
  • 黑牽牛頭末(三兩)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神應丸】,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所傷。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白話文:

【神應丸】,治療因一切冷水及酸乳酪水所傷造成的腹痛腸鳴、米穀不消化的症狀。

巴豆(去殼),杏仁(去皮尖),乾薑(炮),百草霜(各半兩),丁香,木香(各二錢。)

白話文:

巴豆(去除外殼)、杏仁(去除皮和尖端)、乾薑(炮製過)、百草霜(各半兩)、丁香、木香(各二錢)。

上六味。先將黃蠟二兩。用好醋煮浮、濾去渣。將巴豆、杏仁二味同炒黑煙盡。研如泥。餘四味為細末。然後再將黃蠟上火。春夏入小油半兩。秋冬入小油八錢。溶開。入杏仁、巴豆泥於內。同攪。旋旋下四味末子於內。研勻。搓作錠子。油紙裹了。旋丸如芥子大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湯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白話文:

「上六味」的製作方法:

  1. 將黃蠟二兩,用好醋煮沸,去除渣滓。

  2. 將巴豆、杏仁兩味藥材一起炒至黑煙盡除,研磨成泥狀。

  3. 將其餘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4. 將黃蠟置於火上加熱融化,在春夏季節加入半兩小油,在秋冬季節加入八錢小油,攪拌均勻。

  5. 將杏仁、巴豆泥加入融化的黃蠟中,攪拌均勻。

  6. 逐次加入四味藥材的細末,攪拌均勻。

  7. 將藥物搓成錠劑,用油紙包好。

  8. 將藥物製成芥子般大小的丸劑。

  9.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溫米湯送服,於飯前服用,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