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治驗

癸丑歲,予隨王府承應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博兔赤馬刺,約年三旬有餘,因獵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馬刺獨食一枚半。抵暮至營,極困倦渴,飲湩乳鬥余。是夜腹脹如鼓,疼痛悶亂,臥而欲起,起而復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無所措,舉家驚慌,請予治之。

具說飲食之由,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迎,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蓋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乾肉得湩乳之濕,是以滂滿於腸胃。腸胃乃傷,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遂以備急丸五粒,覺腹中轉失氣,欲利不利。復投備急丸五粒,又與無憂散五錢。

須臾大吐,又利十餘行,皆物與清水相合而下,約二斗余,腹中空快,漸漸氣調。至平旦,以薄粥飲少少與之。三日後,再以參朮之藥調其中氣,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藥,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對曰:「理有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腸胃傳化之理也。』今飲食過節,腸胃俱實,胃氣不能腐熟,脾氣不能運化,三焦之氣不能升降,故成傷也。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稍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大重者,以藥除下之。

《痹論》有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今因飲食太過,使陰氣躁亂,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孟子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白話文:

癸丑年,我跟隨王府的隊伍到瓜忽都地區過冬。有個名叫博兔赤馬刺的人,大約三十多歲,因為打獵抓到兔子,用火烤來吃。每個人都吃了一隻,只有馬刺獨自吃了一隻半。傍晚回到營地,他感到非常疲憊口渴,喝了一鬥多牛奶。當晚肚子脹得像鼓一樣,疼痛難耐,翻來覆去,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手腳不知如何擺放,全家都非常驚慌,請我來醫治。

他們詳細說明了飲食的經過。我為他診脈,發現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了一倍,這是因飲食過量傷及太陰經的徵兆。而且他右手關脈也很有力,這是因為烤肉乾燥,多吃導致口渴而喝下大量牛奶。乾燥的肉和濕潤的牛奶在腸胃裡混合,使腸胃脹滿。腸胃已經受損,不用猛烈的藥劑無法去除。於是我就給他服用了五顆備急丸,他感覺肚子裡有氣在轉動,但想排便又排不出來。我又給他服用了五顆備急丸,並加服了五錢的無憂散。

不久,他大量嘔吐,又拉了十幾次肚子,拉出來的都是食物和水混合的穢物,約有兩鬥多。肚子空了,感覺舒適許多,氣息也逐漸平穩。到了天亮,我給他少量喝了稀粥。三天後,再用人參、白朮等藥來調理他的中氣。七天後就痊癒了。有人問:「你平常不主張用猛烈的藥,現在為什麼反而用了呢?」我回答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不得不如此。《內經》說,食物進入口中,胃就會充實而腸道空虛,食物下行,腸道就會充實而胃空虛,這樣虛實交替是腸胃運化的道理。現在他飲食過量,導致腸胃都充實,胃氣無法消化,脾氣無法運化,三焦之氣也無法正常升降,所以才造成損傷。一般來說,內傷輕微的,只要減少一兩天的飲食,損傷的食物自然就會消化。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損傷稍微嚴重的,可以用藥來內消。如果損傷非常嚴重的,就必須用藥來排除。

《痹論》說,陰氣安靜就能使精神藏匿,躁動就會消亡。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現在他因為飲食過多,導致陰氣躁動,精神無法藏匿,性命危在旦夕。孟子說,如果藥物不能讓人產生不適的反應,疾病就不能痊癒。猛烈的藥劑,為什麼不能用呢?」那個人聽了覺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