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白話文:

元朝至元年夏天六月,我住在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齡超過四十,因為勞役過度,煩躁口渴不止,拼命喝酸奶,又吃了一些寒冷的食物,於是自己發生腹瀉、腸鳴、腹痛,四肢冰冷,冷汗直流,口鼻中的氣息也很冷,六脈像蛛絲一樣細弱,時時昏昏沉沉神志不清,眾多太醫為他會診,用蔥灸臍下溫暖腹部。還用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著根鬚的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

白話文:

去除藥渣,冷服藥物。到了半夜,體溫升高,想喝粥。到天亮時病就好了。《玉機真臟論》說: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少泄瀉。飲食廢絕。這種情況稱為五虛。粥漿進入胃中,虛弱的人就能復元了。魯齋的許先生聽了這話,感歎說:疾病有輕有重。藥方有大小。治療有緩有急。僉院的這個病症,如果不採取大膽果斷的急救措施,是無法治癒的。《至真要大論》說:治療下焦虛弱的疾病,應當採用補益下焦的方法,並且要迅速進行治療。

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白話文:

內容充實,氣味濃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這種情況。

2.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

白話文:

真定府的武德卿,四十六歲,至元丙子年三月間,因憂慮、思慮過多、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得了病,身體冰冷,口腔和鼻子的氣息也是涼的,額頭上冷汗直冒,時而昏昏沉沉,糊裡糊塗,六脈如蛛絲一樣細弱。有個醫生認為是風證,想用宣風散來治療。我因此想到錢氏的《小兒論》中制宣風散的方子,說小兒傷了脾胃,可能會吐或瀉,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胃中而導致飧泄(腹瀉),散中有結,恐怕會傳變成慢驚。

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白話文:

以《宣風散》來引導風邪散發。內經說:長期的風邪會導致腹瀉。德卿的症狀正是如此。現在德卿體內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服用苦寒的藥物是不合適的。內經說: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身寒。又說:陰盛則身體寒冷出汗,身體常清冷,經常發抖畏寒,寒冷而厥逆。《調經篇》也說:陰盛生內寒。岐伯說:厥氣向上逆行,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瀉散,不瀉散則溫暖的陽氣就會離開。

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

白話文:

寒邪獨自停留而沒有排出。所以會造成寒中症狀。東垣解說:「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過度勞役身體,中焦的營氣受到損傷,最後引發寒中。這種情況下,應該以補陽為主。」於是使用了理中湯,並加入黑附子,每次服用五錢。另外,用大量的蔥白煎煮羊肉湯,取清澈的湯汁一大碗,調和藥物服用。到了晚上,四肢逐漸溫暖,略微出汗。深夜再服用一次。第二天精神狀況好轉,六脈恢復正常。服用幾次後就痊癒了。我曾經記得李思順說:「證狀就是證狀,病情的表現就在其中。」

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

白話文:

證狀都表現在外。凡學習醫術的人,不研讀《內經》,不去探究疾病根源,隨意揣測病證,又執著於方劑。這些行為都是捨本逐末,是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應該慎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