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十四

2. 陰證陽證辨

靜江府提刑李君長子。年一十九歲。至元壬午四月間。病傷寒九日。醫者作陰證治之。與附子理中丸數服。其證增劇。別易一醫作陽證。議論差互。不敢服藥。李君親來邀請予為決疑。予避嫌辭。李君拜泣而告曰。太醫若不一往。犬子只待死矣。不獲已遂往視之。坐間有數人。

予不欲直言其證。但細為分解。使自忖度之。凡陽證者。身須大熱而手足不厥。臥則坦然。起則有力。不惡寒。反惡熱。不嘔不瀉。渴而飲水。煩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語。其脈浮大而數者。陽證也。凡陰證者。身不熱而手足厥冷。惡寒蜷臥。面向壁臥。惡聞人聲。或自引衣蓋覆。

不煩渴。不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脈沉細而微遲者。皆陰證也。診其脈沉數得六七至。其母云。夜來叫呼不絕。全不得睡。又喜冰水。予聞其言。陽證悉具。且三日不見大便。宜急下之。予遂秤酒煨大黃六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二錢。水煎服之。至夕下數行。燥糞二十餘塊。

是夜汗大出。翌日又往視之。身涼脈靜矣。予思素問熱論云。治之各通其臟腑。故仲景述傷寒論。六經各異。傳受不同。活人書亦云。凡治傷寒。先須明經絡。若不識經絡。觸途冥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味者不學經絡。不問病源。按寸握尺。妄意疾證。不知邪氣之所在。

動致顛要。終不肯悔。韓文公曰。醫之病病在少思。理到之言。勉人學問。救生之心重矣。

白話文:

靜江府提刑李先生的長子,十九歲。在元朝至元壬午年四月間,得了傷寒,病了九天。醫生當成陰證來治療,給他吃了幾次附子理中丸,病情反而加重。後來換了一個醫生,說是陽證,但兩個醫生說法不同,所以李先生不敢讓兒子吃藥。李先生親自來請我幫忙診斷,我本來想推辭,但李先生哭著跪求說:「先生如果不出手相救,我的兒子只有等死了!」我實在沒辦法,只好前往診視。屋裡坐著幾個人。

我不想直接說出他的病證,只是詳細地分析,讓他自己判斷。一般來說,陽證的表現是:身體會發高燒,但手腳不會冰冷,躺著會覺得舒服,起來則有力量,不會怕冷,反而怕熱,不會想吐也不會拉肚子,會覺得口渴想喝水,心煩意亂睡不著,能吃東西而且話多,脈象是浮大而快的,這些都是陽證。而陰證的表現是: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怕冷,喜歡蜷縮著身體,面朝牆壁躺著,討厭聽到人聲,或是自己拉起衣服蓋住身體。不會感到口渴,也不想吃東西,小便正常,但大便反而很快就排出來,脈象是沉細且慢的,這些都是陰證。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而快,一息有六七次。他的母親說,他晚上一直叫喊不停,完全睡不著,而且喜歡喝冰水。我聽了這些話,知道他完全是陽證的症狀。而且他已經三天沒有大便了,應該要趕快讓他排便。於是我稱了酒煨過的大黃六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二錢,用水煎好給他喝。到了晚上,他拉了好幾次,排出二十多塊乾燥的糞便。

當天晚上他出了很多汗,第二天我又去看他,他的身體已經涼下來,脈象也平穩了。我想《素問·熱論》說:「治療疾病要疏通各個臟腑」,所以張仲景寫《傷寒論》時,將疾病分為六經,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而《活人書》也說:「治療傷寒,必須先了解經絡,不認識經絡,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古今聖賢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那些不學習經絡、不問病因的醫生,只按按病人的寸口,就妄加判斷病證,不知道邪氣在哪裡,隨意亂治,導致病情加重,最後也不會悔改。韓愈說過:「醫生的毛病在於不肯多思考。」這句話是勉勵人要多學習,救人於水火的決心是很重要的。

3. 解惑

省郎中張子敬。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唇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示治眼二方。問予可服否。予曰。此藥皆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凡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始不明。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皆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膚枯。

重瀉其土。使脾胃之氣愈虛。而不能營運營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焉。又已年高衰弱。起居皆不同。此藥不可服。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路按察使。三年致仕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妄服寒藥之效也。

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解之可也。

白話文:

名醫張子敬,六十七歲,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嘴唇有些發黑,皮膚沒有光澤。把脈後發現六脈細而無力。有一天,他拿出兩個治療眼睛的藥方,問我能不能服用。我說:「這兩個藥方都以黃連等大苦的藥為主藥,再用一些祛風的藥作為輔助。一般人到了五十歲,膽汁減少,眼睛就會開始看不清楚。《內經》說,脾胃是土,可以用苦味藥來瀉它的邪氣。而那些祛風的藥也都是瀉脾胃之氣的。人到了七十歲,脾胃虛弱,皮膚就會乾燥枯槁。

如果再用藥過度地瀉脾胃,會使脾胃之氣更加虛弱,無法運送營衛之氣,來滋養元氣。胃氣無法向上運行,就會產生胸膈不適、嘔吐等疾病。何況你年紀大了,身體衰弱,生活起居也要有所不同,所以這些藥是不能服用的。你只需要謹言慎行,節制飲食,控制脾氣和慾望,這就是不治療的治療方法了。」張子敬認為我說的有道理。第二年春天,他被任命為關西路按察使,三年後退休回家,精神清爽,脈象也變得平和。這都是因為他沒有亂服寒涼藥的效果。

《內經》說:「施罰不能過度,否則就會產生大錯。」這是需要理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