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瘡總論
大凡瘡疾,有五善七惡之證,不可不察也。
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 膿血大泄,腫焮尤甚,膿血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反青,瞳子上看,四惡也。 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 不能下食,服藥則嘔,食不知味,六惡也。 聲嘶色敗,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 便利調勻,二善也。 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 神彩精明,語言清爽,四善也。 體氣和平,五善也。
若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 然則病有源同七惡,皮緊急者如善。 病有源同五善,皮緩虛者如惡。
夫如是者,豈凡醫之所知哉。 若五善病至,則妙無以加也。 如七惡並臻,則惡之劇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瘡瘍疾病有五種好轉的徵象和七種惡化的徵象,不可不仔細觀察。
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痛且口渴得厲害,或者腹瀉不止、小便像淋雨般不順暢,這是第一種惡化徵象。膿血大量流出、腫脹發紅更加嚴重、膿血腐敗惡臭、疼痛到無法靠近,這是第二種惡化徵象。呼吸急促、氣短、精神恍惚只想睡覺,這是第三種惡化徵象。眼睛視線不正、黑眼珠縮小、白眼珠反而呈現青色、瞳孔向上翻,這是第四種惡化徵象。肩膀和脖子活動不便、四肢沉重無力,這是第五種惡化徵象。無法進食、吃藥就想吐、吃東西也沒味道,這是第六種惡化徵象。聲音嘶啞、臉色難看、口鼻青紫、臉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惡化徵象。
能夠活動且休息後感到舒適、吃東西能品嚐出味道,這是第一種好轉徵象。大小便正常順暢,這是第二種好轉徵象。膿液排出後腫脹消退、顏色鮮豔且不惡臭,這是第三種好轉徵象。精神飽滿、說話清晰有力,這是第四種好轉徵象。身體氣息平和穩定,這是第五種好轉徵象。
如果出現五種好轉徵象中的三種,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七種惡化徵象中的四種,病情就危險了。然而,有的疾病雖然症狀表現和七種惡化徵象相似,但如果皮膚緊繃,反而可能是好轉的跡象。有的疾病雖然症狀表現和五種好轉徵象相似,但如果皮膚鬆弛無力,反而可能是惡化的跡象。這種細微的差別,不是一般醫生能夠理解的。如果五種好轉徵象都出現,那治療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七種惡化徵象同時出現,那病情就非常嚴重了。
2. 汗之則瘡已
丁巳歲。予從軍回。住冬於曹州界。以事至州。有趙同知謂予曰。家舅牛經歷。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黏。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於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腫赤不減。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願請君一見。予遂往診。視其脈浮緊。
按之洪緩。此證乃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經云。天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身中。皮膚緻密。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內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
又云。冬月閉藏。用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則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宜以托裡溫經湯。麻黃苦溫。發之者也。故以為君。防風辛溫。散之者也。升麻苦辛。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中之邪。故以為臣。血留而不行者則痛。以香白芷、當歸身辛溫以和血散滯。
濕熱則腫。蒼朮苦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濕熱。人參、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故以為佐。依方餌之。以薄衣覆其首。以厚被覆其身。臥於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伸。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黍黏子。
腫痛悉去。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斯言。或人以仲景言。瘡家雖身腫痛。不可發汗。其理何也。予曰。此說乃營氣不從。逆於肉理而患瘡腫。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而作疼痛。故戒之以不可發汗。若汗之則成痓也。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發汗。復言脈浮緊者。當以麻黃湯發之。
衄血自止。所說不同。其故何也。願聞其說。予曰。此議論血正與瘡家概同。且夫人身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今衄血妄行。為熱所逼。更發其汗。反助邪熱。重竭津液。必變凶證。故不可汗。若脈浮則為在表。脈緊則為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
熱伏榮中。迫血妄行。上出於鼻。則當麻黃湯散其寒邪。使陽氣得舒。其衄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嘆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弊無窮。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者矣。
【托裡溫經湯】,治寒覆毛皮。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為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人參(去蘆),蒼朮(各一錢),白芍藥,甘草(炙。各一錢半),白芷,當歸身,麻黃(去根節。各二錢),防風(去蘆),葛根(各三錢),新升麻(四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重。水三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臥於暖處。以綿衣覆之。得汗而散。
白話文:
丁巳年,我從軍隊返回,冬天住在曹州一帶。因為有事去了州府,有個趙同知對我說:「我舅舅牛經歷,頭臉紅腫,耳朵前後尤其嚴重,疼痛難以忍受,發燒怕冷,牙關緊閉,鼻涕口水濃稠,難以進食,無法安睡。有個瘍醫在他腫的地方針刺了四五百針,紅腫沒有消退,反而更加疼痛,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希望你能去看看。」
於是我就去診治。觀察他的脈象,浮而且緊,按下去卻是洪大而緩和。這病症是寒氣覆蓋在皮膚表面,阻礙經絡運行,熱氣無法上升,聚集而形成紅腫。如同《黃帝內經》所說:「天氣寒冷,地面結冰,人體內氣在身體中,皮膚緻密,毛孔閉合,汗出不來,血氣強盛,內在阻塞不通。這時候,善於疏導水的人,也不能引水流過冰面;善於開鑿地面的人,也不能鑿開冰凍;善於用針的人,也不能從四肢末梢取穴。必須等到天氣轉暖,冰雪融化,凍結解除,水才能通行,地面才能鑿開,人體的脈絡也是這樣。」
又說:「冬天是閉藏的季節,用藥為主,少用針刺。應該用苦溫的藥劑,溫通經絡,散發寒氣就可以了。所謂寒邪導致毛孔閉塞,用苦味的藥物發散,用辛味的藥物疏通。可以用托裡溫經湯。麻黃味苦性溫,是發散的藥物,所以作為君藥。防風味辛性溫,是疏散的藥物。升麻味苦性辛,葛根味甘性平,可以解肌發汗,專門治療陽明經的邪氣,所以作為臣藥。血液停滯不通就會疼痛,用香白芷和當歸身,味辛性溫,來調和血液,散開瘀滯。
濕熱會導致腫脹,蒼朮味苦甘性溫,體性輕浮,藥力強勁,能夠疏泄皮膚毛孔間的濕熱。人參和甘草味甘性溫,白芍藥味酸性微寒,可以調和中氣,補益氣血,協助托裡,所以作為佐藥。按照藥方服用,用薄衣蓋住他的頭,用厚被蓋住他的身體,讓他躺在溫暖的地方,使經脈血液溫暖,毛孔打開,寒氣就會散去,陽氣伸展,出大汗後,紅腫消退了八九分。再服用藥方,去除麻黃和防風,加入連翹和黍黏子。
紅腫疼痛全部消失。《內經》說「汗出則瘡癒」,真是可信啊!有人用張仲景的話說:「瘡瘍病患,即使身體腫痛,也不可以發汗。」這是什麼道理呢?我說:「這種說法是指營氣不順,逆於肌肉紋理而導致瘡腫,引起身體疼痛,不是外感寒邪引起的疼痛,所以告誡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反而會導致抽搐。」又有人問:「仲景說鼻衄(鼻出血)的人不可以發汗,又說脈浮緊的人,應該用麻黃湯發汗,讓鼻出血自己停止,這說法不同,是什麼原因呢?希望您能說明。」我說:「這個道理和瘡瘍病患的道理是相同的。而且人體中的血和汗,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失去汗液就沒有血,失去血就沒有汗。現在鼻出血是血妄行,被熱逼迫,如果再發汗,反而會助長邪熱,更加耗竭津液,必定會變成凶險的病症,所以不可以發汗。如果脈浮,說明病邪在表;脈緊,說明是寒邪。寒邪鬱結阻礙陽氣伸展,熱氣伏藏在血脈中,迫使血妄行,向上從鼻子流出,就應該用麻黃湯來散寒邪,使陽氣得以舒展,鼻出血自然會停止,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有人感嘆道:「懂得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說完了;不懂得要領的人,流弊無窮。張潔古的學說,可以說是懂得要領的人了。」
【托裡溫經湯】,治療寒邪覆蓋皮膚,阻礙經絡運行,不能舒展,熱氣伏藏在血脈中,聚集而形成紅腫,疼痛難忍,怕冷發熱,或者牽引著肢體疼痛。
人參(去除蘆頭),蒼朮(各一錢),白芍藥,炙甘草(各一錢半),白芷,當歸身,麻黃(去除根節,各二錢),防風(去除蘆頭),葛根(各三錢),新升麻(四錢)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服用一兩重,用水三碗,先煎麻黃煮沸,去除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煎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服用後躺在溫暖的地方,用棉被覆蓋,出汗後病就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