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3)

1. 凡治病必察其下

戊午冬。予從軍住冬於成武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視之。曰膿已成。可開發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不開恐變證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焫火。

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固宜以寒藥治之。時月嚴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戒。乃思內經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五錢。作一服服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進前藥。其證悉除。

後月餘平復。又陳錄判母。年七十有餘。亦冬至後腦出疽。形可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妾。瘡輒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

獨存瘦瘁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速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瘍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

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白話文:

在戊午年冬天,我隨軍駐紮在成武縣。當地有個負責倉庫管理的官員,他的父親年過六十。冬至後的幾天,背部生了毒瘡,五六天後腫脹大約七寸左右,痛得難以忍受。外科醫生診視後說,膿已經形成,可以切開排膿了。老先生害怕不敢同意。過了三天,醫生說,不切開恐怕會產生其他併發症。於是就用燒紅的針刺破膿瘡。膿液排出後疼痛減輕。因為切開得太晚,過了兩天果然產生併發症,感覺身體沉重像背著石頭,發熱像被火燒,疼痛加倍。脈搏沉而數,按下去感覺有力。這是因為平時吃太好導致積熱引起的病變。邪氣熱盛,本來應該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當時天氣寒冷,又有用寒涼藥會導致病情惡化的顧慮。我想到《內經》說的,「有假象的就要反著來治療」,雖然違背時令,但只要符合病情也可以。就和外科醫生商量,馬上配製清涼飲子,加入黃連一兩五錢,服用一帖。服藥後拉了兩次肚子,疼痛減輕了七成。第二天再服同樣的藥,病症就完全消除了。

過了一個月左右就痊癒了。後來,還有個記錄官陳先生的母親,年紀七十多歲,也是在冬至後腦後長了毒瘡,大小像個茶碗。請外科醫生診視,等瘡熟後用針刺破排膿。因為老太太生氣鞭打侍妾,瘡竟然向內凹陷,凹進去像一片韭菜葉那麼深,臉色青黃黯淡無光,四肢冰冷,出汗卻是清冷的,時常嘔吐。脈象極其沉細而遲緩。這是因為老人家年紀大了,又在嚴寒的時節,生病時又很痛苦,飲食清淡,已經消耗了體內過多的油膩,只剩下瘦弱的身體,加上又暴怒,精神更加受損,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寒性病變。病症與時令相符,就和外科醫生商量,趕緊配製一劑五香湯,加入丁香、附子各五錢。藥服用後,瘡又重新腫大,隨後根據病情調整治療就痊癒了。《內經》說,「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觀察下部的情況」,意思是觀察當時的具體情況是否適宜。各種疼痛、瘡瘍,都屬於心火引起的,這是說一般情況。如果瘡勢很盛但身體卻很虛弱,邪氣高亢但疼痛卻在下方,開始發熱最終卻轉為寒性,這就是反常的情況。

所以應當觀察當時的具體情況是否適宜,來權衡治療方法。所以說,《經》是常理,《法》是用法,《醫》是醫者的意念,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

2. 舍時從證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逾五旬有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此乃脈證俱寒。予舉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乃附骨癰。開發已遲。以燔針起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與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

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托裡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藥。㕮咀一兩半。欲與服。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用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

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故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證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證也。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也。遂投之。諸證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復用五香湯數服。後月餘平復。

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知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細事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乎哉。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乎哉。

【托裡溫中湯】,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逆。氣短促。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沉香,丁香,益智仁,茴香,陳皮(各一錢),木香(一錢半),甘草(炙。二錢),羌活,乾薑(炮。三錢),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忌一切冷物。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故以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故以為君。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

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白話文:

元朝壬午年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過五十七歲,右手臂腫脹得很厲害,從肩膀到手指都腫起來,顏色改變,皮膚冰涼,六脈沉細而微弱,這是脈象和症狀都顯示是寒證。我找了瘡瘍科醫師孫彥和來看,他說這是附骨疽,發現得太晚了,需要用燒紅的針刺開,刺出來的膿水清澈稀薄。第二天,又在肘部下方再刺開一次,但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打嗝,孫彥和開了丁香柿蒂散吃了兩服,稍微緩和一些。

隔天,打嗝更加嚴重,還開始腹瀉,肚臍和腹部冰冷疼痛,腹脹,食慾大減,時常昏迷。於是就在他左邊乳房下方完全發黑的地方,灸了十四壯。又開了托裡溫中湯,用了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藥,搗碎煎了一兩半,打算給他服用。有人說,各種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而且現在又是盛暑,用乾薑附子可以嗎?我回答說,這是理所當然,不得不這樣做。

《內經》說,脈象細弱、皮膚冰冷、腹瀉,前後排泄不止、吃不下東西,這就叫做「五虛」。況且打嗝,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各種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那是說一般的道理。但這個病症內外情況相反,必須要捨棄常規,依照病症來治療。如果不使用大劑量辛熱的藥來緊急治療,就無法痊癒。於是就給他服用了這些藥,各種症狀都消失了,食慾大增,瘡口的溫度也恢復,膿的顏色也正常了。孫彥和又用了五香湯數服,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唉,墨守成規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懂得變通是智者的行為。只知常規而不知變通,小事也會因此而失敗,何況是醫學呢?墨守成規和懂得變通,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托裡溫中湯】治療瘡瘍因為寒邪轉變而內陷的,膿水清稀,皮膚冰涼,心下痞滿,腸鳴且絞痛,大便稍微稀溏,吃東西就想吐,呼吸短促,打嗝不停,無法安睡,時常昏迷。

沉香、丁香、益智仁、茴香、陳皮各一錢,木香一錢半,炙甘草二錢,羌活、炮乾薑三錢,炮黑附子四錢(去皮臍)。

將以上藥材搗碎,做成一服,用水三碗,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一碗,去渣,溫服,不拘時間。忌吃一切寒涼的食物。《內經》說,寒邪侵入體內,要用辛熱的藥來治療,輔以苦溫的藥。所以用附子、乾薑這些大辛大熱的藥,溫暖中焦、發散陽氣,從內而外,作為主藥。羌活味苦辛性溫,能通透關節;炙甘草味甘性溫,能補益脾胃、運行經絡、暢通血脈。胃寒就會嘔吐打嗝、吃不下東西。

益智仁、丁香、沉香這些藥性大辛大熱,用來散寒作為輔助。瘡瘍之氣內攻,氣聚而產生腹脹,木香、茴香、陳皮味苦辛性溫,用來治療痞滿,散開氣結,作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