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一 (6)
卷一 (6)
1.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裡之時也。」夫寒邪始傷於表,不解而漸傳入於裡,變而為熱。人之身在裡者為陰。華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謂之入腑也。腑之為言聚也,若府庫而聚物焉;又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
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穀,水穀不消去,鬱而為實也。此陽盛陰虛者,此也。故潮熱引飲,腹滿而喘,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潮熱者為實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無陰邪,汗又助陽,陽實而又補,表裡俱熱,不死何待!《外臺秘要》云:「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死。」這講的是邪氣在體內的時候。寒邪最初侵犯體表,如果沒有解除,就會漸漸傳入體內,轉變成熱。人體內在的部分屬於陰。華佗說:「第一天在皮膚,第二天在皮下組織,第三天在肌肉,第四天在胸部,第五天在腹部,第六天在胃。進入胃就叫做進入腑。腑的意思是聚集,就像府庫一樣聚集物品,又是水穀的海、營衛的來源。
邪氣進入胃,影響水穀的正常運轉。水穀無法消化排除,就會鬱積成為實證。這就是所謂的陽氣過盛、陰液不足。所以會出現潮熱、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而喘、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的症狀。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這樣就會好。潮熱是因為體內有實熱。這時體表已經沒有邪氣,可以攻治體內。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體表沒有陰邪,發汗又會助長陽氣。陽氣本來就過盛又再補益,就會造成表裡都熱,不死還等什麼呢?《外臺秘要》也說:「表證和裡證都有的情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汗多亡陽
齊大哥十一月間,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靈砂丹四五粒,並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來,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胻冷而惡寒。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胻如冰,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予治之。診得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予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輕重,汗之者豈可失其宜哉?
仲景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凡有觸冒,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弗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時而大發其汗,乃謂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回,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
故經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匱要略》云:「不當汗而妄汗之,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一過亦中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之者乎!
白話文:
齊大哥在十一月的時候,因為感受到寒邪侵襲,導致頭頸僵硬,身體疼痛。他自己服用靈砂丹四五顆,並用酒送服,結果出了很多汗。出汗後覺得身體輕鬆,但到了晚上,之前的病症又復發。他再次用之前的藥方發汗,但病情沒有好轉。接著他又用通聖散發汗,反而加重了病情,身體變得沉重,腳和小腿冰冷而且怕冷。這時才請醫生來看病。
醫生沒有了解他之前的治療情況,又用五積散讓他發汗。第二天,他身體沉重如石頭,無法翻身,腳和小腿像冰一樣冷,寒冷甚至蔓延到腰背。頭上冒出像串珠般的汗,但汗水不流下來。他心胸煩躁燥熱,坐立不安,喜歡喝冷的,像是西瓜、梨子、柿子和冰水等東西,經常放在身邊。病情發展到這種地步,才請我來醫治。
我診斷發現他的六脈像蜘蛛絲一樣微弱,幾乎要斷絕,我認為他沒救了。主家說:「他只是出了很多汗,怎麼會這樣?」我說:「寒邪侵入人體,是因為陽氣不足。而感受寒邪有輕重之分,發汗治療更不能隨意。
醫聖張仲景說:『陰氣盛而陽氣虛的時候,用發汗的方法可以治癒。』發汗的意思是幫助陽氣驅散陰氣。而且寒邪不會自己出去,一定要等陽氣宣洩才能排出。從時節來說,夏天適合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大原則。但是發汗過度也要避免。更何況現在是冬天,萬物閉藏的時節,不應該擾動陽氣,不應該讓皮膚宣洩,這樣會導致氣大量耗損,這樣才符合養藏的道理。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讓少陰之氣不能藏匿,這是冬天的氣候特性。
凡是受了風寒,應該稍微發汗就好,以恢復平衡為目標,邪氣退去就停止。這時應該趕快穿上保暖的衣服,待在密閉的房間裡,服用能固表、補衛氣的藥物。這樣即使有寒邪,也無法傷害身體,這是一種權宜之計的治療方法。現在他不在應該發汗的時節大量發汗,這就是違背原則。所以張仲景說:『一次違背原則還能延緩病情,再次違背就縮短壽命。』現在他本身就已經受傷,又發汗;發汗後又受傷,然後又發汗。這樣反覆多次發汗,導致氣大量耗損,衛氣沒有防守的能力,陽氣洩於體外,陰氣侵入體內。
所以經典上說:『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就不能產生,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不能生長,這樣不死還要等待什麼?』即使是扁鵲這樣的名醫也無法救活他了。這天到了半夜,他出現了頭頸僵硬、身體麻木、手腳抽搐、指甲發青的症狀,就去世了。《金匱要略》說:『不應該發汗而妄用發汗,會使人津液枯竭而死。』現在即使應該發汗,一次過度的發汗也會使人喪命。更何況是不應該發汗而強行發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