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一 (6)
卷一 (6)
1. 下多亡陰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得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食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財貨,心有所動,遂燥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 燥熱,身不停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 予溯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餘矣。遺巴豆之氣,流毒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也。 舌上赤澀,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胸燥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由也。」遂辭而退。 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謂也。 夫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內經》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盡行,復如法以穀肉果菜養之,無使過之,過則傷其正矣。」 記有之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蓋慎之至也。彼僧非醫流,妄以大毒之劑下之太過,數日之間,使人殞身喪命。用藥之失,其禍若此。病之擇醫,可不謹乎?戒之。
白話文:
有個真定來的趙姓客人,在乙丑年六月間,在其他地方因為疲憊又受潮濕侵襲,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時常燥熱,躺也躺不下來。後來他住在寺廟裡,和尚給他吃了幾顆很強烈的瀉藥,結果腹瀉十幾次,胸悶的感覺稍微減輕。隔天他因為太累睡著,財物被偷,心情受到影響,開始感到燥熱口渴,就喝了一大碗冰冷的酒。當晚,肚臍周圍和腹部脹痛,和尚又給他吃之前的藥,又腹瀉了十幾次,病情更加嚴重,四肢無力,身體燥熱到穿不住衣服,只想喝冰水,吃不下飯,拉出來的糞便像腐爛的魚腸和腦漿,混雜著血水,完全不想吃東西,勉強吃就會吐,胸悶比之前更嚴重,不斷打嗝,腳踝以下冰冷,下腹部痛到難以忍受。
他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一分鐘有八九次,但按下去卻空虛無力。我回溯病因,應該是夏天暑熱已經傷了正氣,又用大熱的瀉藥去瀉他,瀉完之後,身體裡本來就虛的那些東西都清空了,反而留下瀉藥的毒性在腸胃裡流竄,導致他噁心嘔吐吃不下,胃氣也跟著受損。加上不斷拉膿血,肌肉消瘦,皮膚乾枯,脾氣變得虛弱衰敗。他的舌頭紅且乾澀,口乾咽燥,體內津液不足,這都是因為過度腹瀉導致陰液虧損的結果。陰液已經耗盡,心火就顯得特別旺盛,所以感到心胸燥熱,煩躁不安。《黃帝內經》說,只有陽氣無法產生,只有陰氣也無法生長,這是自然的道理。於是我拒絕治療他的病。
後來他找了別的醫生,這個醫生沒有仔細診脈,也沒有探究病因,只看到他胸悶,就給他吃枳殼丸來瀉下,結果病人變得氣喘,腹瀉不止而死亡。《金匱要略》說:「不應該瀉下的時候強行瀉下,會使人腸道打開,腹瀉不止而死」,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聖人治病,用藥都有法則,不能有絲毫偏差。《黃帝內經》說:「用很強的藥來治病,能去除十分之六的病邪;用較弱的藥來治病,能去除十分之七的病邪;用普通的藥來治病,能去除十分之八的病邪;用無毒的藥來治病,能去除十分之九的病邪。」如果病邪還沒完全去除,就要用穀物、肉類、水果蔬菜來調養身體,不要過量,過量反而會傷害正氣。古人說:「醫生如果不是三代相傳的,不要吃他開的藥」,這是非常謹慎的態度。那個和尚並不是醫生,竟然胡亂用強烈的瀉藥,而且用量過多,短短幾天就讓人喪命,用藥的過失,禍害竟然是這樣。病人選擇醫生,能不謹慎嗎?一定要戒惕!
2. 方成弗約之失
丁巳冬十月。予從軍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愛謂予曰。大兒自今歲七月間。因勞役渴飲涼茶。及食冷飯。覺心下痞。請醫治之。醫投藥一服。下利兩行。其證遂減。不數日。又傷冷物。心腹復痞滿。添嘔吐噁心。飲食無味。且不飲食。四肢困倦。懶於言語。復請前醫診。視曰。
此病易為。更利幾行即快矣。遂以無憂散對。加牽牛末。白湯服。至夕。腹中雷鳴而作陣痛。少焉既吐又瀉。煩渴不止。飲冷無度。不復能禁。時發昏憒。再命前醫視之。診其脈。不能措手而退。頃之冷汗如洗。口鼻氣漸冷而卒矣。小人悔恨無及。敢以為問。予曰。未嘗親見。
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親見之。果藥之罪歟而非歟。對曰。此非藥之罪。乃失其約量之過也。夫藥用之無據。反為氣賊。內經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湯治外傷風邪。則曰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大承氣湯下大滿大實。
則曰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其慎如此。此為大戒。蓋得聖人約囊之旨也。治病必求其本。蓋李人以䤵優雜劇為戲。勞神損氣而其中疹然。因時暑熱。渴飲涼茶。脾胃氣弱。不能運化而作痞滿。以藥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損其陽。虛而復傷。傷而復下。陰爭於內。
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則非失約量之過而何。故內經戒云。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下工。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丁巳年冬天十月,我從軍隊回來,到了汴梁。有個戲子李人愛對我說,他的大兒子從今年七月開始,因為勞累工作又喝冰涼的茶,加上吃冷的飯,覺得心口痞悶。請醫生治療,醫生開了一服藥,拉了兩次肚子,症狀就減輕了。沒過幾天,又吃了冰冷的食物,心腹再次痞悶脹滿,還加上嘔吐噁心、吃不下東西,甚至完全不想吃,四肢疲憊無力,懶得說話。又請之前的醫生來診斷,醫生說這個病很容易治,再拉幾次肚子就好了。就用無憂散加牽牛末,用白開水服用。到了晚上,肚子裡雷鳴作響,還陣陣疼痛,不久又吐又瀉,口渴得厲害,不停地喝冷水,也無法阻止。時不時就昏迷不清,再次請之前的醫生來診斷,醫生把脈後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退縮。一會兒,全身冷汗直流,口鼻的氣息也逐漸變冷,就這樣死去了。李人愛後悔莫及,所以來問我。我說,我沒有親眼看見,所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走了之後,有人說,我親眼看見了,真的是藥的錯嗎?還是其他原因?我回答說,這不是藥的錯,而是用藥沒有掌握好劑量造成的過失。用藥沒有根據,反而會傷害氣,就像《內經》說的,掌握藥方就像掌握錢袋一樣,錢袋裝滿了卻沒有掌握好就可能洩漏出去,藥方配好了卻沒有掌握好劑量,就會導致精神和氣都不協調。所以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外感風邪,就說如果服一服藥就出汗,病就好了,就應該停止服用剩下的藥,不必把藥全部喝完;用大承氣湯治療大滿大實的病症,就說拉完大便後就應該停止服用剩下的藥,不必把藥全部喝完。他就是這樣謹慎。這是很大的戒律,也是領悟了聖人掌握錢袋的道理。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李人愛以唱戲為生,勞神耗氣,本身就虛弱,又因為天氣炎熱,喝冷飲,導致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食物,才出現痞悶。用藥來瀉,就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不小心,又損傷陽氣。虛弱了又受傷,受傷了又瀉下,陰氣在內爭鬥,陽氣在外擾亂,體內沒有儲藏汗液的功能,導致四肢厥冷。這就像張仲景說的「一次錯誤的治療還能拖延幾天,再次錯誤的治療就會加快死亡」。這樣看來,不是因為沒有掌握好用藥劑量的過失是什麼呢?所以《內經》告誡說,高明的醫生能調和氣機,中等的醫生會擾亂脈象,下等的醫生會使氣絕,危險就出在下等醫生,不得不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