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四 (8)
卷十四 (8)
1. 諸濕腫滿
上㕮咀。水三升。入生薑七錢。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五服。食後。
【消痞丸】,治積濕熱毒。甚者身體面目黃腫。心脅腹滿。嘔吐不能飲食。痿弱難以運動。咽嗌不利。肢體焦。眩悸膈熱。坐臥不寧。心火有餘而妄行。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漏。三焦壅滯閟塞。熱中消渴。傳化失常。小兒疳積熱。
木香,官桂(各一分),青黛,牽牛,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黃柏,葛根,梔子,薄荷,藿香,茴香(炒),厚朴(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無礙丸】,治脾病橫流。四肢腫滿。
木香(半兩),蓬莪朮(炮),京三稜(炮),檳榔(生),郁李仁(湯泡去皮。各一兩),大腹皮(二兩)
上六味為末。炒麥櫱杵為粉。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無時。
【香蘇散】,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上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五皮飲】,治他病瘥後。或久痢之後。身體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諸氣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也。
大腹皮,生薑皮,赤茯苓皮,桑白皮,陳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日二服。此方異於局方。載中藏經。
【牡蠣澤瀉散】,治脾胃氣虛。不能制納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有腫也。○金匱要略曰。腰以下有腫。當利小便。
牡蠣(炒),澤瀉,蜀漆(洗去腥),葶藶(炒),栝蔞根,商陸根,海藻(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篩為散。更入臼中制之。自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內經云。鹹味湧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以瀉水氣。濕淫於內。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瀉之。蜀漆、葶藶、商陸、栝蔞之酸辛與苦以導腫。利小便以散水。
白話文:
諸濕腫滿
治療上腹脹滿:取水三升,加入生薑七錢,煎煮至一升半,去渣,分五次服用,飯後服用。
消痞丸:治療因積聚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症狀嚴重者身體和面部黃腫,心胸腹部脹滿,嘔吐不能進食,肢體痿弱難以活動,咽喉不利,肢體發熱,頭暈心悸,膈部發熱,坐臥不安,心火過盛而妄動,上可導致咳血、鼻出血,下可導致大小便出血、腸風、痔漏,三焦阻塞不通,口渴多飲,水液代謝失常,小兒疳積發熱。
藥物組成:木香、官桂(各一分),青黛、牽牛、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黃柏、葛根、梔子、薄荷、藿香、茴香(炒)、厚朴(各半兩)。
製法: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二十丸,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無礙丸:治療脾胃病變導致的四肢腫脹。
藥物組成:木香(半兩),蓬莪朮(炮製),京三稜(炮製),檳榔(生),郁李仁(湯泡去皮,各一兩),大腹皮(二兩)。
製法:將以上六味藥研磨成粉末,與炒麥芽粉混合,煮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二十丸,生薑湯送服,不拘時服。
香蘇散:治療水腫,小便赤澀。
藥物組成: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二盞,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五皮飲:治療其他疾病痊癒後或久痢後出現的身體面部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象虛弱而有力的情況。這是由於脾肺虛弱,不能運行氣機,氣機失調,散佈於皮膚和肌肉之間,導致腫脹。
藥物組成:大腹皮、生薑皮、赤茯苓皮、桑白皮、陳皮(各等分)。
製法:將藥物研磨。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服,每日服用二次。此方與局方不同,記載於《中藏經》。
牡蠣澤瀉散:治療脾胃氣虛,不能約束腎水,水液溢於下焦,腰以下腫脹。 《金匱要略》記載:腰以下腫脹,應利小便。
藥物組成:牡蠣(炒),澤瀉,蜀漆(洗去腥味),葶藶(炒),栝蔞根,商陸根,海藻(以上各等分)。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物研磨,篩選成細粉,再研磨均勻。
用法:每次服用方寸匕(約3克),小便通暢後停止服用,之後再服用。
內經記載:鹹味具有瀉下作用。牡蠣、澤瀉、海藻的鹹味,用於瀉去水氣;濕邪內盛,用苦味藥物平復,佐以酸辛藥物,用苦味藥物瀉下濕邪;蜀漆、葶藶、商陸、栝蔞的酸辛苦味,用於導引腫脹,利小便以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