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

1. 北方下疰腳氣論

內經云。太陽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胻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能行。善瘈。腳下痛。此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故濕從下受之。如上所說。皆謂脾胃濕氣下流。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太陽之勝,火氣內鬱,流散於外,會導致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提到,脾脈搏動堅硬而長,其顏色黃,當患少氣的疾病。其脈搏緩慢而散亂,顏色不澤潤,當患足脛胕腫的疾病。如果腫脹的部位像水一樣,是脾臟有病,身體沉重,肌肉萎縮,雙腳不能行走,容易疲倦,腳下疼痛。這是因為穀物攝入過多而氣虛,濕氣居於下焦,所以濕氣從下部受到影響。如上所述,都指脾胃濕氣下流。

乘其肝腎之位。由是足脛疼痛而胕腫也。夫五穀入胃。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秘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之間。行而不休者也。

白話文:

乘著肝腎所處的位置。因此,小腿疼痛而腳踝腫脹了。五穀進入胃中,糟粕、津液以及宗氣分別分流到三個隧道。因此宗氣積聚於胸中,從喉嚨呼出,從而貫通心肺,而進行呼吸。營氣的職能是將津液蘊藏起來,注入脈中,化為血液,以便流佈於四肢末端,並流入五臟六腑,以應合時間的刻度。衛氣的職能是將力量強勁、疾速的悍氣引出,而先於營氣行於四肢末端和皮肉之間,周而復始,永不停歇。

又宗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乃傳之於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或飲食失常。胃氣不能鼓舞。脾氣不能運化。行於百脈。其氣下流。乘其肝腎。土木水相合。下疰於足胻。胕腫而作疼痛。晉蘇敬號為腳氣是也。

白話文:

再談宗氣的作用。內部穀氣充滿,五穀進入胃部後,轉輸至經脈,在體內流暢運轉,佈散於全身。宗氣精純的部分行走於經脈中,不斷循環運行,生生不息,周而復始。這就是天地之間循環往復的規律。如果飲食失常,胃氣不能鼓舞,脾氣不能運化,運行的氣血向下流動,侵害肝腎。土、木、水三種屬性互相結合,下注於足少胻部位。小腿腫脹並且疼痛。西晉時期蘇敬把這種病叫做腳氣,就是這個道理。

凡治此疾。每旦早飯。任意飽食。午飯少食。日晚不食。彌佳。恐傷脾胃營運之氣。失其天度。況夜食則血氣壅滯。而行陰道。愈增腫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之。大唐開關。爪牙之士作鎮於南極。其地卑濕。霧露所聚。不襲水土。往者皆遭之。關西河北人。

白話文:

對於痔瘡的治療,每到早上吃飯時,可以盡情吃飽。中午的飯量要減少,晚上則不要吃。這樣做效果更好,因為這可以避免傷害脾胃的運行之氣,使之失去正常的規律。況且,晚上吃東西還會導致血氣瘀滯,沿著陰道流動,從而加重腫痛。古時候的人很少有痔瘡這種疾病。自從永嘉南渡以來,穿著華麗衣服的讀書人中,很多人患有痔瘡。唐朝開疆拓土,爪牙之士鎮守南方邊境,那裡氣候潮濕,霧露聚集。不習慣水土的人,前往那裡都會得痔瘡。關西和河北的人也同樣如此。

皆不生此疾。外臺秘要總錄。亦說江東嶺南大率有此。此蓋清濕襲虛傷於下。故經云。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論。皆詳其當時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觀此方爽愷。(謂爽明愷燥也。本左傳)而無卑濕之地。況腠理致密。外邪難侵。而有此疾者。何也。蓋多飲乳酪醇酒。

白話文:

都沒有人患有這種疾病。外臺祕要總錄中也說,江東、嶺南一帶普遍都有這種病。這可能是因為清濕侵襲虛弱之體,傷及下部。所以《素問》中說,感則害人皮肉筋骨。因此,制方立論,都詳細地考慮了當時的土地環境,然後再進行治療。現在看這個方子,是爽明而乾燥的,不適合潮濕的地方。況且腠理緻密,外邪難以侵襲,怎麼還會有這種疾病呢?可能是因為多喝了乳酪和醇酒。

水濕之屬也。加以奉養過度。以滋其濕水之潤下。氣不能呴之。故下疰於足胻。積久而作腫滿疼痛。此飲之下流之所致也。豈可與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當察其地勢高下。詳其飲食居處。立為二法。一則治地之濕氣。一則治飲食之下流。隨其氣宜。用藥施治。使無疾之苦。庶幾合軒岐之旨哉。

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物無定方。真知言哉。

白話文:

水濕的病屬於濕邪的範疇。加上奉養過度,滋養了濕水之潤下。氣不能煦之,所以下流於足胻。積久而形成腫滿疼痛。這是飲邪下流所引起的。豈能與南方之地用同樣方法治療呢?應該察看其地勢的高低,詳細瞭解其飲食居處,確定兩種治療方法。一種是治療地面的濕氣,一種是治療飲食的下流。根據其氣宜,用藥施治,使疾病得到改善。這才符合軒岐的宗旨啊。

孫思邈說,醫術的精髓在於揣摩病症的變化,適時調整治療方式。沒有固定的治療方劑,真正的醫術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