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補遺 (7)
補遺 (7)
1. 陽證
身熱。不大便而發黃者。用仲景茵陳蒿湯。
白話文:
身體發熱。大便不通且發黃。可以使用仲景的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山梔子(十四枚),
白話文:
茵陳(180公克),大黃(60公克),山梔子(14枚),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陳至二升。納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熱。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發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治療身熱、大便正常、小便不暢通、發黃的症狀,可使用茵陳五苓散。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的劑量視情況而定。取水三升,先將茵陳煮到只剩兩升。放入另外兩種藥材,煮沸後取一升藥液。濾掉藥渣即可服用。
澤瀉,白朮,豬苓,赤茯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茵陳(三兩)
白話文:
澤瀉、白朮、豬苓、赤茯苓(各 75 公克),肉桂(50 公克),茵陳(150 公克)。
上銼。水煎。溫服。
身熱。大小便如常而發黃者。治用仲景梔子柏皮湯加茵陳。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柏皮(二兩),茵陳(六兩)
上銼。水煎。溫服。
白話文:
治症
身體發熱,大小便顏色正常但偏黃。
藥方
使用張仲景的「梔子柏皮湯」並加入茵陳。
藥材
- 梔子:15枚
- 甘草:1兩
- 柏皮:2兩
- 茵陳:6兩
使用方法
將藥材搗碎,加水煎煮。趁溫熱時服下。
2. 陰證
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
白話文:
皮膚有時候感到寒冷有時候感到發熱。想躺在水中。呼吸急促且嘔吐。脈搏沉細而遲緩無力而且面色發黃的人。治療時應使用茵陳四逆湯。
乾薑(一兩半),甘草(炙。二兩),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茵陳(六兩)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煎。涼服。
白話文:
乾薑(一兩半)、甘草(炙過,二兩)、附子(炮製過,一枚,去皮,切成八片)、茵陳(六兩),以上研成粗末。每次取藥物的適量,用清水煎煮。等藥湯冷卻後飲用。
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方見前)
白話文:
皮膚寒冷,心下部硬,按壓時疼痛,身體沉重,背部怕冷,眼睛不願意睜開,懶得說話,自發出汗,小便通暢,大便拉完後仍然覺得未排乾淨,脈象緊而細且呈現黃色。治療時使用茵陳四逆湯(處方見前面)。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滿。小便澀。關尺脈沉遲細而發黃者。治法先用茵陳茯苓湯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陳四逆湯。(方見前)更加當歸。木通。
【茵陳茯苓湯】
白話文:
全身感到寒冷,臉色如桃枝或李枝的顏色,肚子脹滿,小便困難。關脈和尺脈沉細而緩慢,並且發黃。治療方法:先用茵陳茯苓湯來幫助利尿,再用茵陳四逆湯。(方子見前),並加上當歸、木通。
茵陳茯苓湯
組成: 茵陳、茯苓、白朮、甘草、澤瀉、木通、車前子、豬苓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短赤、口渴、身熱、苔黃膩
用法: 水煎服
茯苓,官桂(各一兩),豬苓(七錢半),滑石(一兩半),茵陳(一兩半),當歸(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茯苓、桂皮(各一兩),豬苓(七錢半),滑石(一兩半),茵陳(一兩半),當歸(一兩)
每日服五錢。以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3. 陽證
斑斑如錦紋。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紅赤者、胃熱也。紫黑者、胃爛也。赤者、五死一生。治用玄參升麻湯。重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前)
白話文:
在皮膚上出現斑點,好像錦緞的紋路一樣。有的出現在臉上,有的出現在胸背,有的出現在四肢,顏色鮮紅的,是胃火旺盛。顏色發紫發黑的,是胃潰爛。顏色鮮紅的,有五分之一的死亡率。要用玄參升麻湯來治療。病情嚴重的,要用白虎加人參湯。(方子見前面)
【三因玄參升麻湯】
玄參(炒),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三因升麻湯】
玄參(炒)、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搗碎。每次服五錢。加入水一盞半。煎至剩下七分。溫熱服下。
4. 陰證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紅。此下元陰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於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膚髮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湯。
白話文:
紅斑像蚊子叮咬的痕跡。痕跡稀少而微紅。這是下元陰火失守,聚集在胃中,向上燻蒸到肺部,肺主皮毛,所以胸背皮膚才會出現這些斑點。治療時用大建中湯。
桂心,芍藥,黃耆(各二錢),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一錢),附子(炮。半兩),生薑(五錢),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盞。棗一枚。煎八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桂皮、芍藥、黃耆(各一錢),人參、當歸、甘草(炙。各半錢),附子(炮。二錢五分),生薑(二錢五分),半夏(一錢二分五)。
上九味,研為粗末。每服適量。加水兩碗。去核紅棗一顆。煎煮至八分之三。去除渣滓。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