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4)

1. 肝勝乘脾

真定路總管劉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虛寒之證。至元辛巳閏八月初。天氣陰寒。因官事勞役。渴而飲冷。夜半自利兩行。平旦召予診視。其脈弦細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腹中微痛。氣短而不思飲食。予思內經云。色青者肝也。肝屬木。唇者、脾也。脾屬土。

白話文:

真定路的總管劉仲美,年齡超過六十歲,早有脾胃虛寒的症狀。元至元辛巳年的閏八月初,天氣陰冷,因公事勞累,口渴而喝了冷水,半夜腹瀉兩次。第二天早上,他請我看病。他的脈搏細弱而微弱,四肢寒冷,手心冰涼,嘴脣和舌頭都呈褐色,腹部微微疼痛,氣短,不想吃東西。我想起《內經》說:“青色是肝臟。肝臟屬木。嘴脣是脾臟。脾臟屬土。”

木來剋土。故青色見於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挾木勢。制火凌脾。故色青見於舌也。難經有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潔古先師云。假令五臟勝。各刑已勝。補不勝而瀉其勝。重實其不勝。微瀉其勝。而以黃耆建中湯加芍藥附子主之。

白話文:

木能剋制土,所以青色顯現在嘴脣上。舌是心的萌芽,水勢挾帶著木勢,剋制火氣凌犯脾土,所以青色顯現在舌頭上。《難經》說:看到肝臟的病症,就可以知道肝臟的病症會傳染給脾,所以要先補脾氣。現在脾臟已經受到肝臟邪氣的侵犯了。古時候的醫生潔古說:假設五臟勝出,會互相剋制,應該補不勝的,瀉其勝的,重補其不勝的,微瀉其勝的,用黃耆、建中湯加上芍藥、附子來主治。

且芍藥味酸。瀉其肝木。微瀉其勝。黃耆甘草甘溫。補其脾土。是重實其不勝。桂、附辛熱。瀉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補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生薑大棗、辛甘大溫。生髮脾胃升騰之氣。行其榮衛。又能緩其急。每服一兩。依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白話文:

且芍藥味道酸澀,能瀉其肝木。微瀉其勝之肝氣。黃耆、甘草甘溫,能補其脾土。是重實其不勝之脾氣。桂、附辛熱,能瀉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能補脾之不足。肝臟苦急。急速食用甘味之物以緩和肝臟。生薑、大棗,辛甘大溫,能生髮脾胃升騰之氣。行其榮衛。又能緩和其急。每次服用一兩,依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黃耆建中湯(勞倦門內有。不錄於方中倍芍藥。量虛實加附子)

白話文:

  • 【黃耆建中湯】*(內有勞倦門。方中不記錄倍芍藥。按照虛實程度,加附子)

2. 風痰治驗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宿有風疾。於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旅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復不吐。心中如懊憹之狀。頭偏痛。微腫而赤色。腮頰亦赤色。足胻冷。命予治之。予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於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陽不得交通。痞之象也。

白話文:

參政楊大人已經七十二歲了。他一直有風疾。在至元戊辰年的春天,他突然得了頭暈眼黑和視力模糊。焦躁不安,想吐又吐不出來,心中有抑鬱之狀。頭偏痛,輕微腫脹而發紅。腮幫也發紅,足胻冰冷。他命我醫治他。我料想他是因為年輕時喜歡喝酒,長時間積聚濕熱於體內,風痰作祟,上面發熱而下面發寒,導致陽氣不通暢,所以出現了痞氣的現象。

經云。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焦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經云。熱則疾之。又云。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稜針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

白話文:

經書上說。用寒冷的方法來治療熱性病。即使是醫術高明的人也不敢廢除這些規律。但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不過,生病的情況有遠有近,治療的方法也有輕有重。參政今年年紀大了,氣血虛弱。上焦雖然旺盛,但是我也不敢用寒涼的藥物來損害他的脾胃。經書上說。發熱就要趕快治療。又說。在高高的山頂上,用弓箭射取。我用三稜針刺在約二十多處。流出的血是紫黑色,像露珠一樣。一會兒,他感到頭腦清明,眼睛明亮。各種症狀都減輕了。

遂處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頭偏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製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平利小便。

白話文:

因此開出的藥方如下:眼皮發黑,頭暈目眩,是虛風在體內作祟,非天麻不能去除。天麻的花草是定風草,這種草獨樹一幟,不會被風吹動,所以被視為君藥。頭偏痛是少陽經出了問題,非柴胡、黃芩以酒製成不能治療。黃連苦寒,以酒炒過後用來治療上熱,同時也能夠作為配合使用,所以被視為臣藥。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是佐藥。生薑、半夏辛溫,能夠治療風痰。茯苓甘平利小便。

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服。邪氣平。生氣復而安矣。

白話文:

導引濕熱向下運行。因此用來治療。服用多次後,邪氣消散。生氣恢復,安泰無恙。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白話文:

  1. 【天麻半夏湯】 : 用於治療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暈眼黑,想吐,上身發熱,而下身寒冷,躺不下。

  2. 【風痰內作】:指風邪與痰邪混合而成的病理產物,在體內作祟,引起一系列症狀。

  3. 【胸膈不利】:胸悶、氣短,呼吸不暢。

  4. 【頭旋眼黑】:頭暈目眩,眼前發黑。

  5. 【兀兀欲吐】:心裏煩悶,想吐卻吐不出來。

  6. 【上熱下寒】:上半身發熱,而下半身寒冷。

  7. 【不得安臥】:躺不下,無法安眠。

天麻,半夏(各一錢),橘皮(去白),柴胡(各七分),黃芩(酒製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黃連(三分。去須)

白話文:

天麻、半夏(各一錢,約3克),橘皮(去除白色的部分)、柴胡(各七分,約2克),黃芩(用酒浸泡後炒製)、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約1.5克),黃連(三分,約1克,去除須根部分)。

上九味㕮咀。都為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酒面生冷物。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共研成細末,每服一劑。加入兩碗水,連同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下一碗水。濾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忌食酒、麵食、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