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二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3)

1. 抑舉辨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白話文:

如果原本高的,就壓制它。不是原本就高的,當然不需要壓制。會壓制是因為它原本應該低卻太高了,所以壓制它讓它下降。如果原本就是高的,那還壓制它做什麼呢?

如果原本低的,就抬舉它。不是原本就低的,當然不需要抬舉。會抬舉是因為它原本應該高卻太低了,所以抬舉它讓它上升。如果原本就是低的,那還抬舉它做什麼呢?

2. 用藥用方辨

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主用也。後之人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至於差誤矣。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體表虛弱的病症,使用桂枝湯。桂枝味道辛辣溫熱,有發散的作用,能幫助陽氣,質地輕,因為屬於天性的東西,所以藥性趨向上行。因此桂枝是主藥。用芍藥、甘草來輔助它。

陽脈呈現澀滯,陰脈呈現弦緊,按照規律,應該會出現腹部急迫疼痛的狀況。張仲景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芍藥味道酸寒,主要作用是收斂和補養中焦。因為屬於地性的東西,所以藥性趨向下行。因此芍藥是主藥,用官桂、甘草來輔助它。

一個方劑是用來治療體表虛弱,一個方劑是用來治療體內虛弱,各自說明了它們主要的使用方向。後人使用古代的方劑,應該觸類旁通,延伸理解,就能明白它的根本原理,而不會產生差錯了。

3.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有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予治之。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亦心動悸。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予以炙甘草湯治之。

成無己云。補可去弱。人參大棗。甘。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辛。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加桂枝。人參。急扶正氣。減生地黃。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不效。予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

再於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凡藥昆蟲草木。生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性味少異。失其時。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擇用。用之不效。醫之過也。內經云。司歲備物。氣味之專精也。修合之際。宜加意焉。

白話文:

元朝至元年庚辰六月中,有個叫許伯威的人,五十四歲,他本來就體質虛弱。得了傷寒病八九天,醫生看到他發熱嚴重,就用寒涼的藥物幫他降溫,又吃了三四個梨子,結果傷了脾胃,四肢冰冷,時常昏迷。他請我來替他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搏跳動時會停頓一下,然後又自己恢復,這是結脈的現象。他還有心悸,打嗝不止,臉色青黃,精神很差,眼睛不想睜開,只想躺著,不喜歡跟人說話。我用炙甘草湯來治療他。

成無己說過,虛弱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人參、大棗都是甘味的,可以補足氣的不足。桂枝、生薑是辛味的,可以增強正氣。五臟虛弱,氣血運行不順暢,要用滋潤的方法。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都是甘味的,可以滋潤經絡、補益血液。炙甘草湯能夠恢復脈象的正常跳動、暢通心氣,我還加了桂枝和人參,希望能快速扶正病人的正氣,減少生地黃的用量,是怕它損傷陽氣。我把藥材磨成粉,取一兩給他服用,但沒有效果。我再次思考脈象和病症之間的關聯,是不是因為藥材太過陳舊而沒有效果?

於是我再去藥材店挑選,品嚐氣味濃厚的藥材,重新煎藥給他服用。他的病情減輕了一半,再服一次藥就痊癒了。所有的藥材,不管是昆蟲、草木,它們的生長都有一定的地點,根、葉、花、果的採收都有一定的時節。如果生長地點不對,藥性就會稍有差異;如果採收時間不對,藥性就不會完整。更何況新藥和陳藥不同,品質粗細也不同。如果不懂得選擇使用,用了沒有效果,這是醫生的過失。《內經》說:「要按照時節準備藥材,重視藥材氣味的純正和精細。」在製作藥材的時候,更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