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補遺 (10)

回本書目錄

補遺 (10)

1. 陰證

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或白通湯。(二方見前)

白話文:

天氣寒冷感染病邪而導致的腹瀉。肚臍下方寒冷。腹部脹滿。大便有時是黃白色,有時是清黑色,有時帶有青色的穀物。治療方法是使用理中湯、四逆湯或白通湯。(理中湯和四逆湯的方子在前面已經有提到)

【仲景理中湯】

白話文:

仲景理中湯

**組成:**白朮 茯苓 甘草 炙乾薑

**功效:**溫中健脾,回陽救脫。

**主治:**脾胃虛寒,陽氣衰微,腹痛泄瀉,肢冷脈微,下利清谷。

**適用人羣:**脾胃虛寒者。

**禁忌人羣:**陰虛火旺者。

**用法用量:**一日一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1. 白朮、茯苓用量應根據患者體質調整。
  2. 炙乾薑用量應根據患者寒熱情況調整。
  3. 脾胃熱盛,大便溏泄者慎用。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乾薑、甘草(烘烤過的)、白朮(各等份)。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配以一杯半水。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去除渣滓。稍微加熱後服用。空腹飯前服用。病情嚴重者可加附子。

2. 衄血

應汗不汗。內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書犀角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內有瘀血,所以流鼻血。用《活人書》中的「犀角地黃湯」治療。

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兩)

白話文:

  • 芍藥(15克)

  • 生地黃(30克)

  • 犀角(60克。如果沒有,可以用升麻代替)

  • 牡丹皮(60克)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有熱狂。加黃芩二兩。

白話文:

內容上銼。每服用藥五錢。水一盞半。煎到剩下八分藥液。如果有發熱發狂,加上黃芩二兩。

3.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白話文:

藏寒蛔蟲入侵膈膜。嘔吐蛔蟲。此胃寒為胃虛寒。並非外邪襲擊之實寒。治療使用仲景的理中丸。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白話文:

人參,乾薑,甘草(經炒過的),白朮(各一百二十公克)

上四味細末。蜜丸。每服一兩作四丸。以沸湯研一丸溫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烏梅丸

白話文:

烏梅丸

細研,製成蜜丸。每次取一兩,搓成四丸。以沸水溶化一丸,溫熱服用。一天服用三次或四次,晚上服用兩次。

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

白話文:

烏梅(300 顆),細辛、附子(炮製過)、官桂、人參、黃柏(皆為 6 兩),當歸、蜀椒(皆為 4 兩,炒至出汗),乾薑(10 兩),黃連(16 兩)。

上用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搗成泥。余藥為細末。和勻。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先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晚。去核後蒸熟搗成泥狀。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的熟蜜,搗杵二千次。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劑。以米湯送服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藥量至二十丸。

4. 煩滿囊縮

此厥陰經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勁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方見前。與吳茱萸生薑湯同為一方)吳茱萸生薑湯。(可加當歸四逆。名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白話文:

以上為厥陰經相關證狀,其經絡循行於陰器,並絡屬舌頭根本。厥陰經受病時,其經絡筋脈就會勁直急迫,因此舌頭蜷縮不能伸展,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治療上應使用當歸四逆湯。(方劑見前,與吳茱萸生薑湯同屬一方。)吳茱萸生薑湯。(可加入當歸四逆湯,稱之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人參

上用水煎。不拘時服。

【代灸塗臍膏】

白話文:

吳茱萸(二兩)、薑(半斤切)、人參

以上用清水煎煮後,不拘時刻服用。

【中藥膏藥塗抹在肚臍上】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等分)

白話文:

  • 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回陽救逆、散寒除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陽虛衰、陽氣不足等症狀。

  • 馬蘭子:具有清熱利濕、解暑除煩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小便不利、淋證等症狀。

  • 蛇牀子:具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陰囊濕疹等症狀。

  •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理氣調中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腹痛、腹脹、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

  • 肉桂:具有溫陽散寒、活血補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畏寒、宮寒痛經、寒凝血淤等症狀。

  •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寒濕腹痛、泄瀉、嘔吐等症狀。

上六味細末。用面一匙。藥一匙。或各半匙。生薑汁和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臍痛亦可貼之。

白話文:

將以上這六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粉一湯匙。藥材一湯匙。或者各半湯匙。用生薑汁和水混合均勻,熬煮成膏狀。塗抹於紙張上。做成直徑約三寸的圓形藥貼。貼敷於肚臍下的關元穴和氣海穴。從早晨到晚上。其火力可以代替艾灸一百壯。肚臍疼痛也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