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二十三 (3)
卷二十三 (3)
1. 肢節腫痛治驗
真定府張大。年二十有九。素好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來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云。腧主體重節痛。腧者脾之所主。四肢屬脾。蓋其人素飲酒。
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云。諸濕腫痛。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云。風能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防風、蒼朮、苦辛溫發之者也。
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緩中。澤瀉鹹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也。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大羌活湯】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白話文:
真定府有個叫張大的,二十九歲,平時喜歡喝酒。元朝辛未年五月,他開始手指關節腫痛,彎曲伸直都不順利,膝蓋也一樣。同時覺得心口悶脹、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臉色蠟黃、精神很差。到了六月,他來找我看病。
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而緩。緩脈代表脾虛。《難經》說,腧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而腧穴是脾主管的。四肢也屬於脾。這個人平時喝酒,加上當時濕氣重,濕邪過盛,流到四肢,所以引起腫痛。《內經》說,各種濕邪引起的腫痛,都與脾有關。張仲景也說,濕邪流注關節,就會肢體煩躁疼痛,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應該用大羌活湯來治療。《內經》說,濕邪在體內,要用苦溫的藥來治療,用苦味把濕邪發散出去,用淡味把它滲透出去。又說,風能勝濕。羌活、獨活,性味苦溫,可以穿透關節、戰勝濕邪,所以用它們做主藥。升麻性味苦平,威靈仙、防風、蒼朮,性味苦辛溫,可以發散濕邪,所以用它們做輔助藥。
瘀血阻塞不通就會疼痛,當歸性味辛溫,可以活血散瘀。甘草性味甘溫,可以補氣、緩和脾胃。澤瀉性味鹹平,茯苓性味甘平,可以導濕氣、利小便,用來把濕邪滲透出去。這樣搭配藥物,就可以使藥性協調,使體內上下的濕邪都能夠分散出去。
【大羌活湯】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
以上十味藥材,切碎成小塊,加水兩碗煎至一碗,濾掉藥渣,溫服。飯前服用一次,飯後服用一次。忌酒、麵食、生冷和堅硬的食物。
2. 中寒治驗
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元有胃虛之證。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役過度。致飲食失節。每旦則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飲食。懶於言語。身體倦困。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宿有虛寒之證。
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氣。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若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
是從權而治其急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乾薑、附子辛甘大熱。以瀉寒水。用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薑、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溫厚腸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導寒濕。白芍藥酸微寒。
補金瀉木以防熱傷肺氣為佐也。不數服良愈。
【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困倦嗜臥。
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厚朴(薑製),陳皮(各三錢)
上十味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渣。溫服。食前。
白話文:
參政商先生,當時六十二歲,原本就有腸胃虛弱的毛病。在元己巳年夏天,他住在上都。那時正值六月,連日大雨不止。因為公務繁忙勞累過度,導致飲食不規律,每天早上都會感到肚臍周圍疼痛,腸鳴腹瀉,必須排泄一兩次才能稍微緩解。他不喜歡吃東西,不愛說話,身體疲倦困頓。
我受邀為他診治。把脈後,發現他的脈象沉緩且帶有弦的感覺。我認為參政先生年紀大了,氣虛體弱,加上脾胃本來就有虛寒的毛病。又遇到連日下雨,加上勞累和飲食不規律,更加重了中焦氣虛。
《難經》說,飲食和勞累會損傷脾胃,「不足而往,有餘隨之」,如果當年的火氣不足,寒氣就會盛行,導致人民容易拉肚子。現在他的脾胃正氣不足,腎水一定會挾持木氣的勢力,反過來侵犯脾土,這就是「薄所不勝,乘所勝」。
這個病不用甘溫大熱的藥物,就不能夠排除寒水,補益脾土。雖然現在是夏天,要小心使用熱性藥物,但也有「有假者反之」的說法,也就是說,有虛假的情況時,要反其道而行。這是為了應急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內經》說,寒邪侵入體內,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
所以,我用乾薑、附子這兩種辛甘大熱的藥物來驅散寒水作為主藥。脾氣虛弱的,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補養,所以加入了人參、白朮、甘草、陳皮這些苦甘溫的藥物來補脾土。胃寒則會不想吃東西,所以用生薑、草豆蔻這些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外來的寒邪侵犯胃部。厚朴辛溫,能夠溫厚腸胃。白茯苓甘平,能夠輔助薑附,導出寒濕。白芍藥味酸微寒,能夠補金瀉木,防止熱藥損傷肺氣,作為輔助藥。服藥幾次後,病情就明顯好轉了。
【附子溫中湯】,治療因中寒引起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脾胃虛弱,不喜歡吃東西,不愛說話,疲倦想睡。
藥方組成:
炮製過的乾薑、炮製過去皮臍的黑附子各七錢,去蘆的人參、炙甘草、白芍藥、去皮的白茯苓、白朮各五錢,麵裹煨過後去皮的草豆蔻、薑製的厚朴、陳皮各三錢。
使用方法:
以上十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或一兩,用水兩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煎至一碗三分,去除藥渣,溫服,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