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補遺 (10)
補遺 (10)
1. 陰證
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或白通湯。(二方見前)
【仲景理中湯】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白話文:
寒邪引起的腹瀉,肚臍下方發冷,肚子脹滿。大便的顏色可能呈現黃白色,或是像清水一樣的黑色,有時會有青綠色的像沒消化完全的米粒。治療上可以使用理中湯、四逆湯或白通湯。(這三種藥方的內容前面有提過)
【仲景理中湯】
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八分,去渣。稍微溫熱後服用,最好是空腹或飯前服用。病情嚴重者可以加入附子。
2. 衄血
應汗不汗。內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書犀角地黃湯主之。
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有熱狂。加黃芩二兩。
白話文:
應該要發汗卻沒有發汗,體內有瘀血,所以導致鼻子出血。治療方法使用《活人書》中的犀角地黃湯為主。
藥方組成: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如果沒有,可用升麻代替)、牡丹皮(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如果出現發熱和躁狂的症狀,可以加入黃芩二兩。
3.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細末。蜜丸。每服一兩作四丸。以沸湯研一丸溫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
上用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搗成泥。余藥為細末。和勻。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體內有寒氣,導致蛔蟲向上鑽入膈膜,引起吐蛔。這是因為胃的虛寒,並非真正的實寒症。治療應使用張仲景的理中丸。
理中丸的組成: 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 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兩,約四顆藥丸,用沸水研開一顆,溫服。一天服用三到四次,晚上服用兩次。
【張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炮附子、肉桂、人參、黃柏 各六兩、當歸、炒過的蜀椒 各四兩、乾薑 十兩、黃連 十六兩。
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晚,去除果核,蒸熟搗成泥。其餘藥材磨成細末,與烏梅泥混合均勻,加入熟蜜,搗製二千下,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十顆,一天服用三次。可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顆。
4. 煩滿囊縮
此厥陰經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勁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方見前。與吳茱萸生薑湯同為一方)吳茱萸生薑湯。(可加當歸四逆。名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人參,
上用水煎。不拘時服。
【代灸塗臍膏】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細末。用面一匙。藥一匙。或各半匙。生薑汁和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臍痛亦可貼之。
白話文:
這是一種厥陰經的病症。因為厥陰經的筋脈循行經過陰部,並連繫到舌根。當厥陰經發生病變,筋脈會變得僵硬緊繃,所以出現舌頭捲縮和陰囊收縮的狀況,這種情況難以治療。治療宜使用當歸四逆湯。(藥方在前面已經提到,與吳茱萸生薑湯其實是同一個藥方)吳茱萸生薑湯。(可以加入當歸四逆湯,這樣就稱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片),人參,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代替艾灸的塗臍膏】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取等份)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匙麵粉,一匙藥粉,或各半匙,加入生薑汁調和煨成膏狀,攤在紙上,做成約三寸大小的圓形藥膏,貼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和氣海穴。從早貼到晚,它的藥力效果可以代替艾灸一百壯。如果肚臍疼痛也可以貼敷這個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