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八 (8)
卷八 (8)
1. 風中臟治驗
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於至元庚辰八月間。患中風。半身不遂。精神昏憒。面紅頰赤。耳聾鼻塞。語言不出。診其兩手六脈弦數。嘗記潔古有云。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腑者多著四肢。今語言不出。耳聾鼻塞。精神昏憒。是中臟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臟腑俱受病邪。先以三化湯一兩。
內疏三兩行。散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加龍骨、南星。安心定志養神治之。使各臟之氣上升。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後隨四時脈證加減。用藥不勻。即稍能行步。日以繩絡其病腳。如履閾或高處。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經之井穴。
以接經絡。翌日不用繩絡。能行步。幾百日大勢盡去。戒之慎言語。節飲食一年方愈。
白話文:
真定府臨濟寺的趙僧人,在元朝至元庚辰年八月間,得了中風,半邊身體不能動彈,精神昏亂,臉色發紅,耳朵聽不見,鼻子不通,說不出話。診斷他的兩手六脈,脈象呈現弦數。我曾經記得李杲說過,中風影響到臟腑的,大多會堵塞九竅;影響到六腑的,大多會表現在四肢。現在他說不出話、耳朵聽不見、鼻子不通、精神昏亂,這是影響到臟腑的症狀;半邊身體不能動彈,這是影響到六腑的症狀。這情況是臟腑都受到病邪侵擾。
我先用三化湯一兩,再用內疏三兩,疏通他體內的阻塞,使清氣上升,來充實四肢。然後給他服用至寶丹,並加入龍骨、南星,來安定心神。這樣治療使各臟腑的氣機上升,疏通九竅。五天後,他能發出聲音,說話也比較順利。之後根據四季的變化和脈象的變化,來調整用藥,藥量不固定。他開始能勉強走路,每天用繩子綁住生病的腳,就像要跨過門檻或高處一樣,必須有人扶持才能跨越。我又針刺他十二經脈的井穴,來接通經絡。第二天,他不用繩子綁腳也能走路了。經過數百天的治療,病情基本痊癒。我告誡他要注意言語,節制飲食,一年後才完全康復。
2. 治風雜方
【祛風丸】,有人味喜鹹酸。飲酒過多。色欲無戒。添作成痰飲。聚於胸膈。滿則嘔逆、噁心、涎流。一臂麻木。升則頭目昏眩。降則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此藥寬中祛痰。搜風理氣。和血駐顏。延年益壽。
半夏(薑汁作餅。陰乾),荊芥(各四兩),槐角子(麩炒黃),白礬(生用),陳皮(去白),硃砂(各一兩。一半為衣)
上六味為末。生薑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皂角子仁湯送下。日二服。早辰臨臥服。
【輕骨丹】,主中風癱瘓。四肢不遂。風痹等疾。
苦參(三兩半),桑白皮(土下者),白芷,蒼朮,甘松(另用桅子挺者),川芎,麻黃(銼去節。往返用河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熬成膏)
上七味為末。入前麻黃膏。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一盞。研化溫服之。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卒中涎潮分利涎後用之。
【當歸龍膽丸】,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小便淋閉。筋脈拘急。肢體痿弱。暗風癇病。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病無再作。
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食後。張文叔傳此方。
【風藥聖餅子】,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氣。並皆治之。
川烏,草烏(生),麻黃(去節各一兩),白芷(二兩),蒼朮,何首烏,川芎,白附子,白殭蠶(各五錢),防風,乾薑,藿香,荊芥(各二錢半),雄黃(一錢六分)
上十四味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捻作餅子。每服二餅。嚼碎茶清送下。食後服。
【烏荊丸】,治諸風疾。
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
上為細末。醋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下。食空時。日三四服。
【搜風潤腸丸】,治三焦不和。胸膈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秘難。
沉香,檳榔,木香,青皮,陳皮,京三稜,槐角(炒),大黃(酒煨),蘿蔔子(炒),枳殼(去穰。炒),枳實(麩炒。各五兩),郁李仁(一兩。去皮)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熱白湯送下。食前。常服潤腸胃。導化風氣。
【澡洗藥】,治一切諸風及遍身瘙癢。光澤皮膚。可常用。
乾荷葉(三十二兩),威靈仙(十五兩),藁本(十六兩),零陵香(十六兩),茅香(十六兩),藿香(十六兩),甘松,白芷(各八兩)
白話文:
[祛風丸]
有些人喜歡吃重鹹酸的食物,加上飲酒過量,又放縱色慾,導致體內產生痰液積聚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當痰液積滿時,就會出現嘔吐、噁心、流口水等症狀。如果痰液影響到手臂,會導致麻木;向上影響頭部,則會感到頭暈目眩;向下影響腰部和腿部,則會感到疼痛。嚴重的話,會造成左半身癱瘓或右半身癱瘓,輕微的則會突然跌倒在地。這個藥方可以疏通胸膈、消除痰液、驅散風邪、調理氣機、調和氣血、使容顏保持年輕,並且能夠延年益壽。
藥材包含:半夏(用薑汁製作成餅,陰乾)、荊芥(各四兩)、槐角子(用麩皮炒黃)、白礬(生用)、陳皮(去除白色內膜)、硃砂(各一兩,一半作為藥丸外衣)。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和皂角子仁煮成的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早晨和睡前服用。
[輕骨丹]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癱瘓、四肢無力、風濕性關節疼痛等疾病。
藥材包含:苦參(三兩半)、桑白皮(取土下部分)、白芷、蒼朮、甘松(另外使用梔子挺)、川芎、麻黃(去除節,用三升河水來回煎煮至一升,去除藥渣,熬成膏狀)。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先前熬製的麻黃膏中,混合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一杯溫酒化開後溫服,服藥後臥床發汗。大約五到七天後再服用一次。手腳應該會感到輕快許多。突然中風導致口吐白沫的情況,在消除痰液後可以使用此藥。
[當歸龍膽丸]
主要治療因腎陰虛弱導致體內風熱積聚,進而引發心悸、肌肉抽搐、精神不安、氣血運行不暢、頭暈目眩、肌肉跳動、胸悶、咽喉不利、腸胃乾燥、小便不順、筋脈拘攣、肢體痿軟、以及癲癇等疾病。長期服用此藥可以疏通氣血、調和陰陽,使疾病不再復發。
藥材包含: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外研磨)。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飯後服用。此藥方是張文叔所傳。
[風藥聖餅子]
主要治療男女半身不遂、手腳麻木、口眼歪斜、痰液過多,以及各種風疾,如果其他藥物無效,此藥也適用於小兒驚風、大人頭痛、婦女血氣不順等症狀。
藥材包含:川烏、草烏(生用)、麻黃(去節,各一兩)、白芷(二兩)、蒼朮、何首烏、川芎、白附子、白殭蠶(各五錢)、防風、乾薑、藿香、荊芥(各二錢半)、雄黃(一錢六分)。
將以上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再捏成餅狀。每次服用兩餅,嚼碎後用茶水送服,飯後服用。
[烏荊丸]
主要治療各種風疾。
藥材包含:川烏頭(炮製後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酒或溫開水送服,空腹時服用,每天三到四次。
[搜風潤腸丸]
主要治療三焦不調、胸悶、氣機升降失調、消化不良、腸胃乾燥、大便秘結等症狀。
藥材包含:沉香、檳榔、木香、青皮、陳皮、京三稜、槐角(炒過)、大黃(用酒浸泡後烘乾)、蘿蔔子(炒過)、枳殼(去除內膜後炒過)、枳實(用麩皮炒過,各五兩)、郁李仁(去除外皮,一兩)。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熱開水送服,飯前服用。長期服用可以潤腸胃、導引風氣。
[澡洗藥]
主要治療各種風疾以及全身搔癢,能使皮膚光滑,可以經常使用。
藥材包含:乾荷葉(三十二兩)、威靈仙(十五兩)、藁本(十六兩)、零陵香(十六兩)、茅香(十六兩)、藿香(十六兩)、甘松、白芷(各八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二兩,用生絹袋裝好,放入兩桶約四斗的水中煎煮四五次,待水溫熱時,在沒有風的地方用藥水擦洗身體。擦洗完畢後,避風休息片刻。如果水冷了,可以加入熱水,但不要加入冷水或新的藥末。可以斟酌添加熱水,使水溫適宜。
[拈痛散]
主要治療關節疼痛,是外敷的藥物。
藥材包含:羌活、獨活、防風、細辛、肉桂、白朮、良薑、麻黃(不去節)、天麻(去苗)、川烏(生用,去皮)、葛根、吳茱萸、乳香(研磨)、小椒(去籽)、全蠍(生用)、當歸(去苗,各一兩)、川薑(生用,半兩)。
將以上十七種藥材磨成粗末,加入研磨過的乳香,攪拌均勻。每次取藥粉十錢(疼痛嚴重者可取十五錢),與一升細鹽一同炒至極熱,用熟絹袋裝好,敷在疼痛部位。使用時間不拘,早晚都可使用。藥冷了可以再炒熱一次。此藥效果甚佳,使用完畢後藥渣不需要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