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0)

1. 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一小兒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和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

白話文:

一個小孩子的身體非常熱,胸部和橫隔膜感到煩躁和脹滿。皮膚就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眼中的眼白也變黃了。筋骨萎縮無力,無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夏季的炎熱,加上濕氣蒸發,侵犯經絡,進入骨髓,導致臟腑氣血不調。因此,脾臟乘虛侵犯心臟,濕熱相合而形成這種疾病。因為心火旺盛,所以身體發熱,胸部和橫隔膜感到煩躁和脹滿。脾濕盛,皮膚就會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多餘的氣一定會侵犯自己所勝的臟腑,而欺侮自己所不勝的臟腑。

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此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若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予用加減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腎、肝受了邪氣,就會筋骨痿弱,不能行走站立。《內經》說,脾熱的人,面色發黃,肌肉蠕動。又說,濕熱之邪會導致痿症。這話真是太對了。這就是所謂的「子能令母實」,脾土強盛了,就會使腎水不足。若脾土功能退到本位,腎水就能恢復正常,心火自然也會平靜了。《內經》還說,治療痿症,只要治療陽明經就可以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我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痿症。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白話文:

加減瀉黃散

此藥能清除脾胃鬱熱,滋補腎水,平息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冬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白話文: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冬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渣。稍熱服。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皆攪拌均勻,一次服用。加入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去掉渣滓。趁微熱時服用。之後每次服用劑量減半。等待五天後再服用,即可痊癒。

論曰。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白話文:

古文:論曰。內經雲。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按照中醫經典《內經》的說法,土位之主(脾胃)應該用苦味藥物來瀉除濕熱。另外,脾胃不喜濕,如果濕氣過多,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此時,需要緊急服用苦味藥物來燥濕。因此,本方選用了黃連和茵陳這兩種苦寒藥物來除濕熱,作為君藥。腎臟需要堅固,如果濕熱過多,會導致腎臟功能受損。此時,需要緊急服用苦味藥物來堅固腎臟。因此,本方選用了黃柏這味苦辛寒藥物來強筋骨,作為臣藥。濕熱過多會導致煩躁不安,此時,需要服用苦味藥物來瀉除濕熱。因此,本方選用了黃芩和梔子這兩種苦寒藥物來止煩除滿,作為佐藥。濕氣過多會滯留在體內,此時,需要服用甘淡藥物來利小便,導出濕熱。因此,本方選用了茯苓和澤瀉這兩種甘淡藥物來利小便,導濕熱,作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