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補遺 (2)
補遺 (2)
1. 表證
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各半兩),
上四味。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如腹滿嘔吐。或欲作利。加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四錢。生薑三片。煎服。
表證不解。下證未全。或燥熱沸結。心煩不得眠。煩渴。頭昏唇焦。咽燥目赤。或便溺秘結。證輕者用涼膈散治之。夏宜用之。如春秋久病人舊有鬱熱者。亦宜用之。
【潔古涼膈散】(出醫學啟源。與局方分兩不同)
連翹(一兩),山梔,大黃,黃芩,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二錢半)上七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溫服。○如或咽痛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或咳而嘔。加半夏半兩。生薑三片。○或鼻衄嘔血。
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或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或風眩頭痛。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或有酒毒。加葛根一兩。○或斑疹。加葛根、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凡言加減者。皆自本方中加減也。
【宣明雙解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不去節),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甘草(各三兩),荊芥,梔子,白朮(各一錢),生薑(三片○以上即防風通聖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上即益無散)
上二十味。每服五錢。蔥白五寸。生薑三片。水煎服。
傷寒七八日。邪毒不解。表裡俱熱。心胸大煩。頭痛自汗。大渴飲水。燥干。脈滑數而實。或長而實。用啟源白虎湯治之。夏熱時用。如上證脈洪大。可加人參。○如鼻中氣短促上喘。脈洪大而虛無力。或微遲。則內傷治。○
知母(一兩半),甘草(一兩。炙),粳米(一兩),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為末。)
上四味。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如或煩渴口乾。脈洪大。加人參半兩。名人參白虎湯。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天氣熱時。可服。立夏前。立秋後。天氣不熱時。不可服。內傷氣虛、血虛、脈虛之人。並不可服。此方與仲景方。分兩不同。
傷寒四五六日。蒸熱發作。身熱或惡風。或筋脈拘急。身體疼痛。寒熱往來。或胸滿脅痛。或自汗。四時俱用仲景小柴胡湯治之。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半夏(三兩半)
上五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表證]
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等藥材各半兩,共為一劑。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溫服。如果服用後出現腹脹嘔吐,或想拉肚子,可加入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四錢、生薑三片,一起煎服。
若表證未解,裡證又未完全形成,或燥熱鬱結,導致心煩失眠、口渴、頭昏、嘴唇乾裂、咽喉乾燥、眼睛紅腫,或大便秘結,症狀較輕者,可用涼膈散治療,夏季尤其適用。春秋季節久病,或舊有鬱熱者,也適用此方。
潔古涼膈散(出自《醫學啟源》,用量與局方不同)
連翹一兩,山梔、大黃、黃芩、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二錢半。以上七味藥材為一劑,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竹葉七片,少許蜂蜜,煎至八分,去渣,飯後溫服。 若咽喉疼痛、痰多咳嗽,可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若咳嗽且嘔吐,可加半夏半兩、生薑三片;若鼻出血或嘔血,可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若小便不利,可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若頭痛頭暈,可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若有酒毒,可加葛根一兩;若長斑疹,可加葛根、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以上加減,均在原方基礎上增減。
宣明雙解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不去節)、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甘草各三兩,荊芥、梔子、白朮各一錢,生薑三片(以上即防風通聖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上即益無散)。以上二十味藥材為一劑,每次服用五錢,加蔥白五寸、生薑三片,水煎服。
傷寒病發七八天,邪毒未解,表裡俱熱,心煩意亂,頭痛、自汗、口渴,身體乾燥,脈搏滑數有力,或脈搏有力而長,可用啟源白虎湯治療,夏季酷熱時使用。如果脈搏洪大,可加人參。若鼻塞氣短、呼吸急促、脈搏洪大而虛弱无力,或脈搏微弱遲緩,則屬於內傷,需另作治療。
白虎湯(改良版)
知母一兩半,甘草一兩(炙),粳米一兩,石膏四兩(需選用紋理紊亂者,另研為末)。以上四味藥材為一劑,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溫服。若口乾舌燥、口渴,脈搏洪大,可加人參半兩,名為人參白虎湯。此藥立夏後至立秋前,天氣炎熱時服用;立夏前、立秋後天氣不熱時不可服用。內傷、氣虛、血虛、脈虛者均不可服用。此方用量與仲景方不同。
傷寒病發四五六天,發熱反复,身熱或惡風,或筋脈拘緊疼痛,寒熱往來,或胸悶脅痛,或自汗,四季均可用仲景小柴胡湯治療。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半夏三兩半。以上五味藥材為一劑,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