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

1. 卷二十二

2. 北方下疰腳氣論

內經云:「太陽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胻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能行,善瘈,腳下痛。此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故濕從下受之,如上所說,皆謂脾胃濕氣下流。

乘其肝腎之位,由是足脛疼痛而胕腫也。夫五穀入胃,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秘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之間,行而不休者也。

又宗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乃傳之於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或飲食失常,胃氣不能鼓舞,脾氣不能運化,行於百脈,其氣下流,乘其肝腎,土木水相合,下疰於足胻,胕腫而作疼痛,晉蘇敬號為腳氣是也。

凡治此疾,每旦早飯,任意飽食,午飯少食,日晚不食,彌佳。恐傷脾胃營運之氣,失其天度,況夜食則血氣壅滯,而行陰道,愈增腫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之。大唐開關,爪牙之士作鎮於南極,其地卑濕,霧露所聚,不襲水土,往者皆遭之。關西河北人,皆不生此疾。《外臺秘要總錄》亦說江東嶺南大率有此。此蓋清濕襲虛傷於下,故經云:「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論,皆詳其當時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觀此方爽愷(謂爽明愷燥也,本《左傳》),而無卑濕之地,況腠理致密,外邪難侵,而有此疾者,何也?蓋多飲乳酪醇酒,水濕之屬也。加以奉養過度,以滋其濕水之潤下,氣不能呴之,故下疰於足胻,積久而作腫滿疼痛。此飲之下流之所致也。豈可與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當察其地勢高下,詳其飲食居處,立為二法:一則治地之濕氣,一則治飲食之下流。隨其氣宜,用藥施治,使無疾之苦,庶幾合軒岐之旨哉。

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物無定方。」真知言哉!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太陽經氣太盛,火熱之氣鬱積在體內,就會向外散發,導致腳踝和小腿腫脹。如果體內有水飲,水氣會從內部向上溢出,使腳踝腫脹。還說,脾脈搏動強勁且長,顏色發黃,就會出現氣虛的症狀。如果脈搏軟弱鬆散,顏色沒有光澤,就會出現腳踝和小腿腫脹,像水腫一樣。脾臟有病的人,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腳無法行走,容易抽搐,腳底疼痛。這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多,但氣不足,濕氣停留在下方。所以,濕氣是從下部感受到的。以上所說的,都是指脾胃的濕氣向下流動,侵犯到肝腎的部位,因此導致腳和小腿疼痛並腫脹。

五穀雜糧進入胃後,會分成糟粕、津液和宗氣三個部分。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發出,貫通心肺,進行呼吸。營氣會把津液藏好,注入脈搏,化為血液,來滋養四肢末端,並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和身體的正常運作。衛氣是快速流動的陽氣,先運行於四肢末端的肌肉之間,不停地循環。

宗氣的運行之道,以從食物中攝取的精華為根本。食物進入胃後,會傳送到脈絡,流遍全身,散佈於外。精純的部分會行於經絡,不斷地運轉,周而復始,這是自然運行的規律。如果飲食不正常,胃氣就不能正常運行,脾氣也不能運化,氣就向下流動,侵犯到肝腎,造成土、木、水三者相互影響,導致氣往下衝到腳和小腿,引發腫脹和疼痛。晉朝的蘇敬把這種病稱為腳氣。

治療這種病,每天早上要盡情吃飽,中午少吃,晚上不吃,這樣最好。以免損傷脾胃的運化之氣,失去正常的規律。況且晚上吃飯會使血氣阻塞,運行於陰經,反而會增加腫痛。古人很少有這種病,自從永嘉之亂後,南方遷徙的士大夫就多有這種病。唐朝開疆擴土,派兵鎮守南方邊陲,那裡地勢低窪潮濕,霧氣濃厚,不適應當地水土的人,都會得這種病。關西、河北一帶的人,都不會得這種病。《外臺秘要》也記載江東、嶺南一帶大都容易得這種病。這大概是因為清冷的濕氣侵襲虛弱的下半身所導致的。《黃帝內經》說,感受濕邪會傷害人的皮肉筋骨。所以制定藥方和理論,都要詳細考慮當時當地的環境,來對症治療。現在看來,這裡的環境清爽乾燥,沒有低窪潮濕的地方,而且皮膚紋理緻密,外邪難以入侵,但卻有這種病,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過多飲用乳酪、濃酒等,這些都屬於水濕類的食物。再加上過度滋養,更增加了濕水的潤下之勢,導致氣無法向上運行,所以就下注到腳和小腿,久而久之就會腫脹疼痛。這是因為飲食物的濕氣向下流動所導致的。難道可以和南方的方法一樣治療嗎?應當仔細觀察當地地勢的高低,詳細了解飲食起居,制定兩種方法:一是治療當地的濕氣,二是治療飲食向下流動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使人們不再受疾病困擾,這樣才符合黃帝和岐伯的醫理。

孫思邈說,醫生用藥,要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沒有固定不變的藥方,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