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咳嗽論(此論出潔古家珍)
黑牽牛(八兩。淨。輕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二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片。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盞。投藥末。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諸般飲下。無時。
【槐角利膈丸】,治風勝痰實。胸膈痞滿。及喘滿咳嗽。
牽牛(一兩半),皂角(一兩。酥炙),槐角(炒),半夏(各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滌痰丸】,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胸膈滿。咳唾稠黏。面赤體倦。常服化痰寬膈。
木香(二錢),檳榔,京三稜(各半兩),陳皮,青皮,枳殼(各三錢),半夏(制。半兩),大黃(各一兩),黑牽牛(二兩。炒)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薑湯下。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上壅。心胸不利。常服消痰飲。寬胸膈。
木香(七錢半),人參,白附子,姜屑,陳皮,草豆蔻,白茯苓(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
【太白丹】,治三焦氣澀。破飲除痰。止嗽開胃。此方並木香半夏丸。得之於張文叔。
半夏,南星(炮),寒水石(煅),乾薑,白附子(炮),白礬(枯。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下。
【桔梗湯】,除痰下氣。
桔梗(微炒),半夏(薑製),陳皮(去白。各十兩),枳實(炒黃。五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定喘餅子】,累經神驗。孕婦不可服。
芫花(醋浸一宿。炒),桑白皮,吳茱萸(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寒食麵(三兩),馬兜鈴(一兩),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淨末二兩)
上為末。入牽牛末和勻。滴水和如櫻桃大。捏作餅子。取熱灰半碗。於鐺內同炒餅子熱。每服一餅。爛嚼。臨臥。馬兜鈴湯送下。如心頭不快。加一餅或二餅。至明。微利下。神效。
白話文:
咳嗽論
黑牽牛方:取黑牽牛八兩,淨洗後,輕炒四兩,生用四兩,研磨成細末四兩。皂角二兩輕炒去皮,用一大碗水浸泡一夜。加入切片的白蘿蔔一兩,與皂角一起熬煮至半碗,去渣後再熬至二盞(約100ml),加入藥末,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至五十丸,任意時間服用,用水送服。
槐角利膈丸:治風盛痰實,胸膈痞滿,喘滿咳嗽。將牽牛一兩半、皂角一兩(酥炙)、槐角(炒)、半夏(各五錢)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調和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滌痰丸: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胸膈滿,咳唾稠黏,面赤體倦。常服可化痰寬膈。將木香二錢、檳榔、京三稜(各半兩)、陳皮、青皮、枳殼(各三錢)、半夏(制,半兩)、大黃、黑牽牛(二兩,炒)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隔一段時間,用薑湯送服。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壅盛,心胸不利。常服可消痰飲,寬胸膈。將木香七錢半、人參、白附子、薑屑、陳皮、草豆蔻、白茯苓(各五錢)、半夏(一兩)研磨成細末,用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太白丹:治三焦氣澀,破飲除痰,止嗽開胃。此方與木香半夏丸功效相似,方劑來自張文叔。將半夏、南星(炮製)、寒水石(煅燒)、乾薑、白附子(炮製)、白礬(枯燥,各等分)研磨成細末,用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薑湯送服。
桔梗湯:除痰下氣。將桔梗(微炒)、半夏(薑製)、陳皮(去白,各十兩)、枳實(炒黃,五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定喘餅子:累經驗證有效,孕婦禁用。將芫花(醋浸泡一夜後炒)、桑白皮、吳茱萸(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寒食麵(三兩)、馬兜鈴(一兩)、白牽牛(三兩,一半生一半炒,取淨末二兩)研磨成細末,加入白牽牛末拌勻,加水調成櫻桃大小,捏成餅子。取熱灰半碗,在鍋內與餅子一起加熱。每次服用一餅,細嚼,臨睡前服用,用馬兜鈴湯送服。如果心口不適,可以加服一或二餅。次日早晨會略微通便,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