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九 (7)
卷十九 (7)
1. 灸慢驚風及臍風撮口癲癇風癇驚癇等疾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穴各七壯。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穴三壯。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互相引。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底端趺地取之乃得。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主髮際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也。後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絲脈。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兒慢驚風,可以艾灸兩邊手肘的尺澤穴,各灸七壯。位置在手肘橫紋的中間,大約在動脈搏動的地方。艾炷大小像小麥一樣。
剛出生的小嬰兒如果出現臍風撮口(口唇抽搐)的狀況,可以艾灸兩腳的然谷穴,各灸三壯。位置在腳內踝前方突起的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入三分深,不要讓它出血,會有效果。
小兒癲癇,身體抽搐,背部僵硬,可以艾灸長強穴三十壯。位置在脊椎骨的末端,坐下時尾椎骨接觸地面的地方。
小兒癲癇,伴隨驚風、頭暈眼花,可以艾灸神庭穴七壯。位置在鼻子上方的髮際線內五分處。
小兒風癇發作前會先屈指數數,接著就會發病。可以艾灸鼻柱正中,在髮際線彎曲處,艾灸三壯,艾炷大小像小麥一樣。
小兒驚癇發作前會先受到驚嚇、啼哭,接著就會發病。發作後,可以艾灸頭頂的髮旋中心三壯,以及耳後的青色血管,艾炷大小像小麥一樣。
2. 癖積疳瘦
【燒青丸】,治小兒食癖乳癖。每日午後發寒熱。咳嗽。脅下結硬。並皆治之。(錢氏方。)
玄精石(燒赤),輕粉(各一錢),粉霜,硇砂(各半錢)
上先將硇砂研細。入三味研勻。更入寒食麵一錢半。研勻。滴水和成餅。再用麵裹了。慢火內煨黃。取出去面。將藥餅再研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黃米大。一歲五丸。二歲十丸。夜臥溫漿水送下。至天明。取下惡物是效。如不下漸加丸數。如奶癖未消盡。隔三兩日又一服。癖消盡為度。
【三稜煎丸】,治小兒食飲過多。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並治婦人血積血塊。
廣朮(黑角者),三稜(二味。濕紙煨香為末。各一兩),大黃(去皮。八兩為末)
上將大黃銀石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後溫水送下。虛實加減。大人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青礞石丸】,治小兒奶癖。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墨(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上為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食前。
【鱉甲豬肚丸】,治癖積發熱。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九肋者。醋煮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豵豬肚一個。去脂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
【克效聖餅子】,治癖積。
陳皮(去白。十兩),巴豆(一百個。去殼切。同陳皮炒黃色。去巴豆),香附子(炒。去毛),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
【廣朮化癖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涎。腸鳴泄利。米穀不化完出。下痢赤白。腹痛里重。及食癖、乳癖、痃氣、痞氣。並皆治之。
硃砂(研。水飛),當歸(炒),代赭石(醋燒淬),枳殼(麩炒),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麝香(研),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兩)
上為末。入研藥勻。糊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二丸。溫米湯送下。食後。量虛實大小加減。
【橘皮丸】,治癖積堅硬不消。
陳橘皮(二兩),巴豆(半兩。去皮)
上將橘皮銼碎。以巴豆同炒令重黃色。揀去巴豆不用。只搗陳皮為末。軟爛飯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食前。量兒歲數。旋丸大小加減。
【廣朮潰堅丸】,治小兒癖積。腹脅滿。發熱。咳嗽喘促。不思飲食。
木香,青皮,陳皮,廣朮,烏梅,京三稜(各一兩),大椒,巴豆(去心膜。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湯飲送下。食遠。量小兒大小為丸。加減服。
白話文:
[燒青丸],治療小孩因飲食不當造成的積食或喝奶過多引起的疾病。症狀是每天下午會發冷發熱、咳嗽、兩側肋骨下方出現硬塊。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此藥治療。(錢氏的藥方。)
玄精石(燒紅)、輕粉(各一錢)、粉霜、硇砂(各半錢)。 首先將硇砂磨成細末,加入其他三味藥粉攪拌均勻,再加入一錢半的寒食麵粉,再次研磨均勻。滴入少許水混合成餅狀,再用麵粉包裹起來,用小火慢慢煨烤至黃色,取出後去掉外面的麵粉,將藥餅再次研磨成細末。滴入少許水混合成藥丸,大小如黃米粒。一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五顆,兩歲的孩子服用十顆。在晚上睡前用溫熱的米湯送服。直到天亮,排出穢物就表示藥效發揮。如果沒有排出,可以逐漸增加藥丸的數量。如果因喝奶引起的積食還未完全消除,可以隔兩三天再服用一次,直到積食完全消除為止。
[三稜煎丸],治療小孩因為吃喝過多,導致腹部脹悶疼痛、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形成積食。這個藥方也適用於治療婦女的血瘀血塊。
廣朮(選擇黑色帶角的)、三稜(這兩味藥要用濕紙包裹起來煨烤至香,再磨成粉,各一兩)、大黃(去掉外皮,磨成粉,八兩)。 將大黃放入銀製或石製的容器中,用好醋浸泡,使其濕潤,然後用小火熬煮,再和三稜、廣朮一起做成藥丸,大小如麻子或綠豆。每次服用十到二十顆,飯後用溫水送服。可根據體質虛弱或強壯程度調整用量。成年人可以服用大小如桐子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顆。
[青礞石丸],治療小孩因喝奶造成的積食。
硫磺(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灰(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除泥土)。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做成餅狀,每次服用三十個餅,飯前用溫水送服。
[鱉甲豬肚丸],治療因積食引起的發熱。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選擇有九個肋骨的,用醋煮至黃色,各七錢)、枳實(用麩皮炒過)、木香、青皮(各半兩)。 加入乾青蒿七錢,一起磨成粉末,用一個小豬的豬肚,去掉脂肪,裝入藥粉蒸熟,一起搗爛和勻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顆,飯後用人參湯送服。
[克效聖餅子],治療積食。
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十兩)、巴豆(一百個,去掉外殼切開,和陳皮一起炒至黃色,然後去掉巴豆)、香附子(炒過,去掉毛)、廣朮(炮製過)、京三稜(炮製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做成餅狀,每次服用三十個餅,用溫水送服。
[廣朮化癖丸],治療因乳食不消化引起的腹脹、胸悶、發熱、呼吸急促、嘔吐痰涎、腸鳴腹瀉、大便中有未消化的米粒、痢疾、腹痛、裡急後重,以及食積、乳積、痃氣、痞氣等症狀。
硃砂(研磨,水飛)、當歸(炒過)、代赭石(用醋燒淬)、枳殼(用麩皮炒過)、廣朮(炮製過)、京三稜(炮製過,各半兩)、麝香(研磨)、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材攪拌均勻,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麻子。一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兩顆,飯後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可根據體質虛弱或強壯程度調整用量。
[橘皮丸],治療積食堅硬不消。
陳橘皮(二兩)、巴豆(半兩,去皮)。 將橘皮切碎,與巴豆一同炒至重黃色,然後揀去巴豆不用,只搗陳皮成粉末。用軟爛的米飯研磨後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顆,飯前用生薑湯送服。可根據兒童年齡調整藥丸大小和用量。
[廣朮潰堅丸],治療小兒積食,症狀有腹部脹滿、肋骨下方脹滿、發熱、咳嗽氣喘、不思飲食。
木香、青皮、陳皮、廣朮、烏梅、京三稜(各一兩)、大椒、巴豆(去心膜,各半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五到七顆,飯後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可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調整藥丸大小和用量。
[聖效透肌散],治療小孩因喝奶或飲食造成的積食,症狀是時常發冷發熱、咳嗽、肋骨下方出現堅硬的結塊。
桑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磨)、粉霜(研磨,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磨)、豆蔻、穿山甲(炮製過,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磨)、海金砂(一字)。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除了研磨的藥材外,其餘的揀選乾淨磨成粉末,再加入研磨好的藥材攪拌均勻。將獨頭蒜去皮,研磨成泥狀,加入少許醋調成稀糊狀,再將藥粉調成膏狀,塗抹在紙上,貼在患處,大小約等於積食的大小,用新的棉布覆蓋,再用三塊布條緊緊綁住。等待一兩個時辰,感到疼痛是正常的,直到從口鼻中聞到蒜的味道為止。效果非常好,無法用言語完全描述,直到積食消失為止。趙黃姑十三歲時,積食非常嚴重,病情危急,用了這個方法後,效果神奇。
中脘穴和章門穴,特別用於治療小兒積食久不消的情況。中脘穴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點處,用小孩四個手指的寬度量取。章門穴位於肋骨最下端,在肚臍旁側,病人屈膝仰臥,舉起手臂來量取穴位。每個穴位灸七壯。肚臍後面的脊椎中間位置,灸十四壯。禹講師的經驗,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用於治療小孩肋骨下方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痃癖積聚、腹痛不思飲食、瘧疾寒熱,以及腹脹牽引到背部、食量不多卻逐漸消瘦的情況。此穴可灸七壯,如果有黃疸,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