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一 (2)
1.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陰。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也。
白話文:
茯苓,味淡屬於天上的陰氣,是屬於陽的,陽氣向上走,為什麼茯苓利水又瀉下?經文說,氣的薄弱是陽中的陰氣,所以茯苓利水又瀉下。但是,瀉下也不離開陽的範疇,所以歸入手太陽手少陰。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白話文:
麻黃,由於性味苦,所以屬於地中的陰性藥物。陰性應當向下運行,為何會發汗而上升呢?經文說:味道輕的藥物是陰性藥物中的陽性藥物。所以麻黃發汗而上升,也不脫離陰性的本質,因此歸屬於手太陰肺經。
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大黃,苦、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粥,淡為陽中之陽。所以利小便。
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附子:**性熱、氣質厚重,屬陽中之陽。因此古籍記載它能發熱。
**大黃:**性苦、味道厚重,屬陰中之陰。因此古籍記載它能瀉下。
**粥:**性味平淡,屬陽中之陽,因此能利小便。
**茶:**性味苦澀,屬陰中之陽,因此能清頭目。
**清陽:**發揮於肌表腠理,性質較清澈。
**清陽:**充實於四肢,性質較混濁。
**濁陰:**聚集於六腑,性質較混濁。
**濁陰:**運行於五臟,性質較清澈。
2.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
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白話文:
苦味藥性平穩向上。微寒性的藥物也向上。甘味和辛味藥性平穩向下。
甘寒藥性瀉火。苦寒藥性瀉濕熱。苦甘寒藥性瀉血熱。
3.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咸補甘瀉。(氣)熱補寒瀉。(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實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若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
白話文:
肝膽
- **味:**辛味補陽,酸味瀉火。
- **氣:**溫熱補陽,涼寒瀉火。
- **經絡:**前後經氣寒熱不同,逆順互換。求證治療的方法應深入經絡探究原因。
心小腸
- **味:**鹹味補陰,甘味瀉熱。
- **氣:**熱氣補陽,寒氣瀉熱。
- **三焦命門:**補瀉原理相同。
脾胃
- **味:**甘味補陽,苦味瀉火。
- **氣:**溫和、涼寒、寒熱補瀉。
- **各從其宜:**根據不同情況選擇補瀉。逆順互換。求證治療的方法應深入探求實情。
肺大腸
- **味:**酸味補陽,辛味瀉火。
- **氣:**涼寒補陽,溫熱瀉火。
腎膀胱
- **味:**苦味補陽,鹹味瀉火。
- **氣:**寒氣補陽,熱氣瀉火。
五臟相生相剋
- 五臟相互平衡。其中一臟失衡,應以其相生之臟調和。
- 故云:安於穀物才能昌盛,絕食穀物則會滅亡。水液排泄則氣血榮華,穀物消化則正氣消亡。
榮散衛亡。神無所居。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氣不可不溫。血溫氣和。榮衛流行。常有天命。
白話文:
榮衛之氣散失,衛氣喪失。神無所依附。仲景說: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形成。食物進入胃中,脈絡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能不滋養,氣血不能不溫暖。血液溫暖,氣血調和,榮衛之氣才能運行,人才能達到天年。
4. 臟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臟屬苦味,性急。急於進食甘味以緩和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臟屬苦味,性緩。急於進食酸味以收斂它。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臟屬苦味,容易氣上逆。急於進食苦味以瀉下它。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臟屬苦味,容易濕氣入侵。急於進食苦味以燥化它。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腎臟屬苦味,容易乾燥。急於進食辛味以滋潤它,打開肌膚,引配信液,疏通氣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肝臟想要舒發。急於進食辛味以舒發它,用辛味補益它,用酸味瀉下它。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鹹補之。以甘瀉之。 心臟想要柔軟。急於進食鹹味以軟化它,用鹹味補益它,用甘味瀉下它。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脾臟想要緩和。急於進食甘味以緩和它,用甘味補益它,用苦味瀉下它。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肺臟想要斂藏。急於進食酸味以斂藏它,用酸味補益它,用辛味瀉下它。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 腎臟想要堅固。急於進食苦味以堅固它,用苦味補益它,用鹹味瀉下它。
這些五種味道辛、酸、甘、苦、鹹,各有其功效。有的舒散,有的斂藏,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柔軟,有的堅固。一年四季五臟的病症,都可以根據五味來調養。
5.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治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為也。帝曰。三品何謂。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白話文:
帝皇說:「方藥是怎麼區分君臣的?」岐伯說:「主治疾病的藥物是君藥,輔助君藥的是臣藥,藥輔助身體機能的是使藥。這不是指君藥、臣藥、使藥分別對應上、中、下的三品。」帝皇說:「三品是怎麼回事?」岐伯說:「三品是指分清好壞的標準。」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中焦熱、黃連為君。下焦濕熱、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看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其宜。
白話文:
所有中草藥的使用,皆以其氣味為主。根據病證適當地調配藥物,隨病證的變化隨時調整藥物的氣味。主治病證的藥物為君藥。例如,治療風證,可用防風為君藥;治療上焦實熱,可用黃芩為君藥;治療中焦濕熱,可用黃連為君藥;治療下焦濕熱,可用防己為君藥;治療寒證,可用附子類藥物為君藥。再根據所兼見的證候,以佐使藥分治之。這是開立藥方的要領。《本草》中說,上品藥為君藥,各依其宜。
6.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說五運太過不及云云。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
白話文:
氣候變化的理論。有人說五運太過或不及云云。五運的運作就像權衡一樣。高處的要壓抑它,低處的要舉揚它,變化中的要順應它,變異中的要使它回覆。這就是生長化成收藏的道理,是氣候的常理。失去常理,天地四面就閉塞了。失去常理的原因,是天地四時的氣候沒有運行的地方。所以動必定有靜,勝利必定有失敗,這是天地陰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