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虛中有熱治驗

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言語,時來時去,約半載余,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先灸中脘,乃胃之經也,使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乃生髮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為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撤上熱,使下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其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於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復。

逮二年,肥盛倍常。或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助發熱,人皆忌之,令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火邪愈盛。」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曰:「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白話文:

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的兒子,年紀二十三歲。在元朝至元戊寅年三月間發病,發燒、肌肉消瘦、四肢疲倦、喜歡躺著、盜汗、大便稀溏多次、腸鳴、不想吃東西、舌頭味覺遲鈍、懶得說話。病況時好時壞,持續了約半年多。於是請我為他治療。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浮而且快,按下去卻無力,正好應驗王叔和的浮脈歌所說:「臟腑中積累寒冷,而脈象卻呈現熱象,想要恢復精氣,必須補虛。」

我先為他針灸中脘穴,因為中脘穴是胃的經脈,能引導清氣向上運行,使肌膚豐潤。又針灸氣海穴,因為氣海穴能生發元氣,滋養全身經脈,增長肌肉。再針灸足三里穴,因為足三里是胃的合穴,也能幫助胃氣,將上行的熱氣往下引導至陰分。然後用甘寒的藥劑來瀉熱,並佐以甘溫的藥來調養中氣。再讓他吃粳米、羊肉之類的食物,來鞏固胃氣。同時告誡他要謹慎說話、節制飲食、避免發怒、控制慾望。這樣病氣一天天減少,幾個月後,氣血就恢復平穩。

過了兩年,他變得比以前肥壯許多。有人說:「世上的醫生治療虛勞病,大多使用苦寒的藥物,您卻使用甘寒的藥。而且羊肉會助長發熱,大家都忌諱它,您卻讓他吃羊肉、粳米之類的食物,請您詳細分析其中的道理。」我說:「《內經》說,火性炎上,所以用甘味藥物來瀉火。而《藏氣法時論》說,心氣太過緩慢,就應該用酸味來收斂,而用甘味來瀉其火熱。瀉熱而又補氣,非甘寒的藥物不可。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脾土,反而會使脾土更虛弱,火邪更旺盛。

又說,形體不足,就要用溫補之氣來調理;精氣不足,就要用補養味道的藥物來補益。勞損就要用溫補,損傷就要用補益。《十劑》中說,補藥可以去除虛弱,人參、羊肉之類就是。我的老師也說過,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的病,吃羊肉之類的食物,有什麼不可以的呢?」那人聽了之後感嘆說:「潔古先生的醫學,確實有他的來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