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6)

1. 灸慢驚風及臍風撮口癲癇風癇驚癇等疾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穴各七壯。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穴三壯。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互相引。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底端趺地取之乃得。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主髮際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也。後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絲脈。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兒慢驚風

**灸法:**尺澤穴各灸七壯。此穴位於肘部正中橫紋的上方,大約與動脈相平。艾炷大小如小麥。

小兒臍風撮口

**灸法:**然谷穴灸三壯。此穴位於內踝前緣,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不可見血。立即可見效果。

小兒癲癇瘛瘲

**灸法:**長強穴灸三十壯。此穴位於脊椎底部,坐在地上取穴較為準確。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

**灸法:**神庭穴灸七壯。此穴位於鼻樑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風癇

**灸法:**鼻柱主髮際凹陷處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此穴先屈手指,如在數物,再發作。

小兒驚癇

**灸法:**頭頂旋毛中灸三壯。及耳後青絲脈。艾炷大小如小麥。此穴先有驚恐啼叫,再發作。

2. 癖積疳瘦

燒青丸,治小兒食癖乳癖。每日午後發寒熱。咳嗽。脅下結硬。並皆治之。(錢氏方。)

白話文:

【燒青丸】,用於治療小兒食積或乳食不化。每天下午發燒、發冷,咳嗽,肋骨下有硬塊。以上症狀皆可治療。(出自錢氏的藥方。)

玄精石(燒赤),輕粉(各一錢),粉霜硇砂(各半錢)

白話文:

玄精石(燒紅),輕粉(各一錢),粉霜,硇砂(各半錢)

上先將硇砂研細。入三味研勻。更入寒食麵一錢半。研勻。滴水和成餅。再用麵裹了。慢火內煨黃。取出去面。將藥餅再研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黃米大。一歲五丸。二歲十丸。夜臥溫漿水送下。至天明。取下惡物是效。如不下漸加丸數。如奶癖未消盡。隔三兩日又一服。癖消盡為度。

白話文:

首先將硇砂研磨成細粉,再將甘遂、大棗與硇砂一起研磨均勻。再加入寒食麵一錢半,研磨均勻後,滴入水和成餅狀。再用麵粉裹住藥餅,用文火慢慢烘烤至藥餅變黃。取出藥餅後將其研磨成細末,滴入水後搓成黃米大小的藥丸。一歲的兒童服用五粒,二歲的兒童服用十粒。睡前用溫熱的漿水送服藥丸,隔天早上觀察排便情況,如果有排出惡物即表示有效。如果沒有排出惡物,可以逐漸增加藥丸的數量。如果消化不良的情況還沒有完全消失,可以間隔兩三天再服用一次藥物。一直服用到消化不良的情況消失為止。

三稜煎丸】,治小兒食飲過多。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並治婦人血積血塊。

白話文:

【三稜煎丸】,用於治療小兒飲食過多,肚子脹滿疼痛、食慾不振,久而久之便成為習慣性腹脹腹痛。此藥同時也用於治療婦女的血塊和積血。

廣朮(黑角者),三稜(二味。濕紙煨香為末。各一兩),大黃(去皮。八兩為末)

白話文:

廣朮(其角為黑色者),三稜(以上兩味藥材,用濕紙包裹後在香氣中烘烤,然後研磨成粉末。各取一兩),大黃(去皮,研磨成粉末,取八兩)

上將大黃銀石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後溫水送下。虛實加減。大人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白話文:

將大黃和銀石器放入容器中,以好的醋浸泡。用均勻的火慢慢熬製,可以將兩種藥物製成丸劑。丸劑的大小如麻子或綠豆大小。每次服用 10 至 20 顆丸劑,飯後用溫水送服。根據身體狀況調整用量。對於成年人,丸劑的大小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 40 顆丸劑。

青礞石丸,治小兒奶癖。

白話文:

青礞石丸

**功效:**治療小兒奶癖。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墨(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白話文: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墨(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除泥土)

上為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食前。

鱉甲豬肚丸,治癖積發熱。

白話文:

【鱉甲豬肚丸】主治積食積熱。

[做法]: 將米飯捏成綠豆大的小丸子,再搓成餅狀。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 30 個餅子,用溫水送服,在飯前服用。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九肋者。醋煮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白話文:

柴胡(6克),黃連(4.2克),鱉甲(用9根肋骨的鱉殼,以醋煮至黃色,9克),枳實(用麩皮炒過的,3克),木香(3克),青皮(3克)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豵豬肚一個。去脂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

白話文:

用青蒿七錢,全部搗成粉末。拿豬肚一個,去脂放入藥物一起蒸熟。全部搗勻和在一起,做成像桐子那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二十粒,用人參湯送服。飯後服用。

克效聖餅子,治癖積。

白話文:

聖餅子方

治療癖積。

陳皮(去白。十兩),巴豆(一百個。去殼切。同陳皮炒黃色。去巴豆),香附子(炒。去毛),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

白話文:

陳皮(去除果皮的白色部分,十兩),巴豆(一百個,去除外殼並切碎,與陳皮一起炒至黃色,去除巴豆),香附子(炒熟,去除毛茸),廣朮(炮製過),京三稜(炮製過,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子。溫水送下。

白話文:

搗製如綠豆大小,捻成小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開水送服。

【廣朮化癖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涎。腸鳴泄利。米穀不化完出。下痢赤白。腹痛里重。及食癖、乳癖、痃氣、痞氣。並皆治之。

白話文:

【廣朮化癖丸】治療乳食不消化,心腹脹滿,劇烈發熱,呼吸粗重,嘔吐痰涎,腸鳴瀉肚,穀物不消化而原封不動排出,痢疾或白痢,腹痛裡急,以及飲食積聚,乳食積聚,癥瘕積聚,痞氣。都能夠治癒。

硃砂(研。水飛),當歸(炒),代赭石(醋燒淬),枳殼(麩炒),廣朮(炮),京三稜(炮。各半兩),麝香(研),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兩)

白話文:

硃砂(研磨、水洗),當歸(炒熟),代赭石(醋燒後淬火),枳殼(麩皮炒),廣朮(炮製),京三稜(炮製,各半兩),麝香(研磨),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兩)

上為末。入研藥勻。糊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二丸。溫米湯送下。食後。量虛實大小加減。

橘皮丸,治癖積堅硬不消。

橘皮(二兩),巴豆(半兩。去皮)

白話文:

[橘皮丸]

治療積鬱、堅硬、不消化的病症。

材料:

  • 陳橘皮(兩)
  • 巴豆(半兩,去皮)

做法: 將材料研磨成細粉,加水調和成糊狀,搓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一歲以下的兒童,每次服用兩丸。用溫米湯送服,飯後服用。

用量: 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調整用量,增減丸劑數量。

上將橘皮銼碎。以巴豆同炒令重黃色。揀去巴豆不用。只搗陳皮為末。軟爛飯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食前。量兒歲數。旋丸大小加減。

白話文:

  1. 將橘皮切碎。

  2. 與巴豆一起翻炒,直到橘皮變成深黃色。

  3. 挑出巴豆,不要使用。

  4. 只將橘皮搗成粉末。

  5. 將煮熟的爛飯研磨成丸子。

  6. 丸子的體積要像綠豆一樣大。

  7. 每次服用 20 顆丸子。

  8. 用生薑湯送服。

  9. 在飯前服用。

  10. 根據兒童的年齡,增減丸子的劑量。

【廣朮潰堅丸,治小兒癖積。腹脅滿。發熱。咳嗽喘促。不思飲食。

白話文:

【廣朮潰堅丸】,用於治療小兒癖積。症狀包括腹脅滿、發熱、咳嗽喘促、不思飲食等。

木香,青皮,陳皮,廣朮,烏梅,京三稜(各一兩),大椒,巴豆(去心膜。各半兩)

白話文:

  • 木香:1兩

  • 青皮:1兩

  • 陳皮:1兩

  • 廣朮:1兩

  • 烏梅:1兩

  • 京三稜:1兩

  • 大椒:半兩

  • 巴豆(去心膜):半兩

上八味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湯飲送下。食遠。量小兒大小為丸。加減服。

白話文:

將這八種藥材研磨成細末。調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顆藥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與食物間隔一段時間服用。根據小孩子的年齡調整藥丸大小。服用時適當增減劑量。

聖效透肌散,治小兒奶癖、食癖。時發寒熱、咳嗽。脅下堅硬結塊。

白話文:

聖效透肌散

治療兒童的奶癖和食癖,同時還有發寒發熱、咳嗽的症狀,脅下堅硬結塊。

桑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粉霜(研。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豆蔻,穿山甲(炮。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

白話文:

桑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粉霜(研。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豆蔻、穿山甲(炮。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

上十一味。除研藥外。余揀淨為末。入研藥和勻。令將獨科蒜去皮。研如泥。入頭醋和如稀糊。調藥如膏。約癖積大小。攤在紙上貼病處。用新綿一葉覆之。以三襜緊繫。待一二時辰。覺疼痛無妨。只待口鼻內蒜香為度。其效不可具述。癖消為度。趙黃姑十三歲。癖積甚大。

白話文:

以上十一種藥材。除研製成藥粉外。其餘的揀選乾淨後搗成藥末。加入研製成藥粉的藥材中均勻攪拌。讓患者獨自剝去一顆蒜皮將其搗成泥狀。加入米醋和勻成稀糊狀。將藥物調製成膏狀。膏藥的大小約與癖積的大小相當。把膏藥攤在紙上貼在患處。用一層新棉花覆蓋在膏藥上。用三條絆帶緊緊纏繞患處。等待一到兩個時辰。覺得疼痛症狀減輕即可。只需等待口鼻內聞到蒜香味即可。其治療效果無法一一列舉。以癖積消退為準。趙黃姑十三歲時,癖積非常大。

以至危篤。予以此貼之。得效如神。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專治小兒癖氣久不消者。中脘從𩩲骭下。取病兒四指頭是。章門在大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禹講師用灸之經驗。脾俞二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白話文:

危重到不行,所以我用這個方法治理這種情況,收效很好。取穴中脘穴一個,章門穴兩個,專門治療小兒癖氣長時間都不好的情況。中脘穴在肚臍上四指寬的地方。章門穴在大橫骨外側直對肚臍的地方。病人側臥、彎曲上半身、舉起手臂來取穴。每個穴位灸七壯。肚臍後脊椎中心,灸兩次,每次七壯。禹講師用灸法治療的經驗。取脾俞穴,可以治療小兒脅下部分腫脹、瀉痢、身體沉重、四肢僵直、不能收縮的情況。

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不多。漸漸黃瘦。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若黃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腹中脹痛,不思飲食。痰瘧寒熱。還能治療腹脹蔓延到背部。飲食不多。漸漸消瘦蒼黃。在第十一椎下,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可以針灸七壯。如果患有黃疸的,可以針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