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2)

1. 五臟熱及肌熱

【瀉青丸】,治肝熱生風。一名瀉肝丸。若斑後眼有翳膜。亦可服湯。使同微利為度。(錢氏方)

白話文:

【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熱生風。又名瀉肝丸。如果斑疹後眼睛有翳膜,也可以服湯藥治療。要讓藥物使人產生輕微的瀉下作用即可。(錢姓醫家的藥方)

當歸,川芎,草龍膽,羌活,山梔仁,川大黃(濕紙裹煨),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貧血,血虛萎黃等症。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血,胸痹心痛等症。

草龍膽:清熱燥濕,瀉火明目,常用於濕熱黃疸,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

羌活:祛風濕,散寒止痛,常用於風濕痹痛,頭痛,眩暈,腰膝痠痛等症。

山梔仁: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常用於熱病,吐血,衄血,尿血,血痢等症。

川大黃(濕紙裹煨):通便瀉下,清熱解毒,常用於便祕,腹脹,熱毒瘡瘍等症。

防風(各等分):祛風解表,發汗散寒,常用於感冒,頭痛,發熱,肌肉痠痛等症。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

【錢氏導赤散】,治大人小兒。小便赤澀。臍下滿痛。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雞頭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煎煮過的竹葉湯和糖一起送服。

錢氏導赤散 用途:治療大人小孩小便赤澀,臍下滿痛。

木通,生甘草,生乾地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煎至六分。溫服。不以時。

白話文:

木通、生甘草、生乾地黃(每種等份)

一次服用三錢。加一碗水,加入少許竹葉煎煮。煎至只剩六分之一。溫服。不拘泥於時間。

【瀉黃散】,治脾熱目黃。口不吮乳。(一名瀉脾散。錢氏方)

白話文: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熱引起的黃疸。患兒不願意吮吸母乳。(又名瀉脾散。出自錢氏的方劑)

甘草(炙。三兩),石膏(半兩),山梔仁(一兩),防風(四兩),藿香(七錢)

白話文:

  • 甘草(炙。三兩):炒過的甘草,三兩。

  • 石膏(半兩):半兩的石膏。

  • 山梔仁(一兩):一兩的山梔子仁。

  • 防風(四兩):四兩的防風。

  • 藿香(七錢):七錢的藿香。

上銼。用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白話文:

上等銼材。用蜂蜜酒微微炒至香氣飄出。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溫熱後服用清澈的藥汁。沒有時間限制。

【瀉白散】,治肺熱盛。(一名瀉肺散。錢氏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

白話文: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熱盛(另一個名稱是瀉肺散,來自錢氏方。桑白皮和地骨皮各一兩)。

桑白皮(炒黃。三兩),地骨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粳米百粒。煎至六分。食後溫服之。

【地骨皮散】,治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餘熱。(錢氏方)

白話文:

桑白皮(炒黃,三兩),地骨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一百粒粳米與藥末共煎,煎至藥液剩六分之一。飯後溫熱服用。

【地骨皮散】,主治虛熱發熱。也可用於治療傷寒發高燒和餘熱未退。(錢氏方)

人參,知母,赤茯苓(去皮),柴胡,甘草(炙),地骨皮,半夏(湯泡。七次。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補氣益血,強健身體。

  • 知母:清熱滋陰,潤肺止咳。

  • 赤茯苓(去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 甘草(炙):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地骨皮: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半夏(湯泡。七次。各等分):化痰止咳,平喘止嘔。

上七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食後。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藥末。每次服用二錢,配以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片,煎煮至藥水剩六分之四的量。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在飯後服用。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藥量。

【生犀散】,治小兒骨蒸。肌熱瘦悴。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熱。(錢氏方)

白話文:

【生犀散】,是治療小兒骨蒸的方劑。症狀包括:肌膚發熱、消瘦、臉頰發紅、口乾、傍晚發熱、夜間盜汗、五心煩熱。(錢氏方)

生犀(鎊末。二錢),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大小加減。

白話文:

  • 生犀牛角(研成細末。二錢)

  • 地骨皮(一兩)

  • 赤芍藥(一兩)

  • 柴胡(一兩)

  • 乾葛(一兩)

  • 甘草(炙。半兩)

每次服用一至二錢。加水一杯。煎煮至七分量。濾去藥渣。飯後溫服。劑量可依個人體質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