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中風論(出潔古家珍)

明之實熱。以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邪。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中風有汗無熱。桂枝附子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宜針太谿。此一證。少陰經中風也。凡中風無此四經六證混淆。繫於少陰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主之。

於本方中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上古之續命。混淆無別。今立分經治療。又分各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此通經引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是知為血弱不能養於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宜此藥養血而筋自榮也。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

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十六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煎。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加枳實一錢煎。此秋冬藥。如春夏。加知母一兩。凡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導之。

【三化湯】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四味㕮咀。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以微利則已。若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之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愈風湯】,療腎肝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是中風濕熱內弱者。是為風熱體重也。或瘦而臂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甘菊,薄荷(去枝),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泡),厚朴(薑製),前胡,熟地黃(二十六味。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黃,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桂枝(一兩)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兩。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空心嚥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丸。為之輕劑。立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而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

白話文:

中風論

明熱實證,以及上述兩種證狀,都屬於陽明經中風。中風無汗、身體冰冷,用附子續命湯治療。

在此方基礎上,增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宜針刺隱白穴,去除太陰經的邪氣。此症為太陰經中風。中風有汗無熱,用桂枝附子續命湯治療。

在此方基礎上,增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宜針刺太谿穴。此症為少陰經中風。凡中風沒有上述四經六證的混雜情況,而是屬於少陰、厥陰經受累,或肢節拘攣疼痛,或麻木不仁的,宜用羌活連翹續命湯治療。

在此方基礎上,增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古代的續命方,各經證狀混雜不清。現在根據經絡分治,並配合經絡針灸,無不痊癒。治療方法: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針刺以疏通經絡;少陽經的經穴絕骨穴,灸法以引導陽氣。這是通經引熱,針灸同理,治療的大原則。

大秦艽湯,治療中風,外無六經證候,內無大小便不通,這是由於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所以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說話,宜用此方養血,則筋脈自然得到滋養。

藥物組成: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十六味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杯水煎成一杯,去渣,溫服,不限時間。如果遇到陰雨天,加生薑七片同煎。如果心下痞悶,每次服用一兩藥,加枳實一錢同煎。此方為秋冬季節使用的藥方。如果在春夏季節服用,加知母一兩。凡中風伴有六經證候者,先用加減續命湯,隨證治療;如有大小便不通,再用三化湯通導。

三化湯

藥物組成: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份)。

上四味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兩,用三升水煎成一升半,全天服用,以大便略通為度。如果內邪已除,外邪已盡,應服用羌活愈風湯,以調和營衛。長期服用,可以祛除一切風邪。即使有輕微的邪氣,也只要加減羌活愈風湯治療即可。然而,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可失於通和阻塞,或微微出汗,或大便通暢十天,如此才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久之,清濁自分,營衛自和。

羌活愈風湯,治療腎肝虛弱,筋骨無力,言語困難,精神恍惚,這是中風濕熱內虛者,屬於風熱體質偏重。或瘦弱而肢體枯萎,或肥胖而半身不遂,或恐懼而健忘,喜歡多思,思慮過多導致健忘,都是精氣不足。所以,心神紊亂則百病叢生,心神寧靜則萬病息滅。因此,此方可以安心養神,調和陰陽,使之平衡。

藥物組成:羌活、甘草(炙)、防風、防己、黃耆、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甘菊、薄荷(去枝)、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泡)、厚朴(薑製)、前胡、熟地黃(二十六味,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黃、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桂枝(一兩)。

上三十三味藥,共重七十五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杯水煎成一杯,去渣,溫服。如果遇到陰雨天,加生薑三片同煎。空腹服用一次,臨睡前再煎藥渣服用。都要飯後服用,空腹服用兩粒大丸藥作為重劑,臨睡前服用四粒小白丸作為輕劑。這是根據方法,以運動來安定心神,以靜養來清肺。如果微微出汗,服用羌活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