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3)

1. 灸腰痛法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傍各寸半陷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又主丈夫婦人冷積氣勞病。中膂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各寸半。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手者。從項後始至此穴。痛皆灸之。

立愈也。腰俞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中。灸五壯。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不仁。起坐難。腰脊痛不能立。急強不得俯。腰重如石。難舉動也。

張仲文傳神仙灸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轉側屈伸。灸曲踿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到肉。初覺疼痛。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人定己來。臟腑自動一兩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疝氣痛及腰痛膝無力及控睪證。(啟玄子云。控。引也。睪陰丸也)

至真大要論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之證。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心胸。蓋其經絡所屬所繫也。

【控引睪丸】,治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茴香(炒),楝實(銼炒),食茱萸,陳皮,馬蘭花(各一兩。醋炒),芫花(五錢。醋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陰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或痛。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宜以蒺藜湯主之。

【蒺藜湯】,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喜欲勞痛不可忍也。

蒺藜(炒。去尖),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前。

【茴香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實(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青皮(去白),馬蘭花,芫花(醋炒),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治法同歸。

當歸(去蘆銼),附子(炮。去皮臍),川楝(銼),茴香(炒)

上四味各一兩。以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乾為細末。每秤藥末一兩。再入下項藥。

丁香,木香(各半錢),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

上四味同為末。與前項藥末拌和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一百丸。用酒送下。空心食前。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茴香、川楝、皆入小腸經。當歸、玄胡。活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入於小腸之間。故用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白話文:

灸腰痛的方法

腎俞穴:在第十四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各灸五壯。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後仰,轉身困難,身體忽冷忽熱,食量大增,身體卻消瘦,面色黃黑,眼睛昏花。也主治男性和女性的冷積氣勞病。

中膂俞穴:在第十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各灸五壯。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後仰,脊背僵痛,用手按壓上下都感到疼痛的地方,從頸後到這個穴位,所有疼痛的地方都可施灸,能立即見效。

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凹陷的地方,灸五壯。主要治療腰疼不能久站,腰部以下到腳都感覺冰冷麻木,起坐困難,腰背疼痛無法站立,僵硬無法彎腰,腰部沉重如石頭,難以活動。

張仲文傳授的神仙灸法:治療腰部沉重疼痛,不能轉側,起坐困難,以及腿部寒冷麻木,筋脈攣縮僵硬,不能轉動或屈伸。灸曲踿穴的兩側文頭,左右腳各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灸三壯。每次灸一隻腳,兩處同時開始燒艾柱,直到艾柱燒到肉。剛開始會感覺疼痛,用兩個人在兩邊同時吹氣,直到火熄滅。在午時施灸,人靜下來後,臟腑會自動蠕動一兩次,或者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聲音,病痛就會立即痊癒。這種方法效果非常好,不可估量。

疝氣痛,以及腰痛膝蓋無力,以及牽引睾丸的病症。(啟玄子說:牽引,是指拉動的意思,睾指陰囊裡的丸。)

《至真大要論》中說:小腹牽引睾丸,向上衝擊腰背,直達心臟,會吐出清水,或者打嗝、呃逆,嚴重時會影響心臟,使人容易悲傷健忘。《甲乙經》說:邪氣在小腸。小腸有病,會導致小腹疼痛牽引腰背,波及肝肺,如果經絡虛弱不足,風寒就會乘虛而入。邪氣侵入後,會出現厥證,向上衝擊肝肺,寒氣散於胸部,聚集在肚臍,牽引睾丸,向上而不向下,疼痛並進入腹部,嚴重時會衝擊心胸,這都是因為經絡所聯繫的緣故。

【牽引睾丸】:治療小腸病結,向上而不向下,疼痛牽引心胸的病症。

配方:茴香(炒),楝實(銼炒),食茱萸,陳皮,馬蘭花(各一兩,醋炒),芫花(五錢,醋炒)。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用溫酒送服,在空腹、飯前服用。陰疝是足厥陰經的病症,環繞陰部,抵達小腹。或者會疼痛,是腎虛寒水枯竭導致,應當疏泄邪氣,補益肝臟,用蒺藜湯來治療。

【蒺藜湯】:治療陰疝牽引小腹疼痛,各種厥疝,也就是陰疝。喜歡勞累,疼痛難忍。

配方:蒺藜(炒,去尖),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去皮,各等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在飯前服用。

【茴香楝實丸】:治療陰疝疼痛難忍,以及小腸氣痛。

配方:川楝實(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青皮(去白),馬蘭花,芫花(醋炒),陳皮(去白,各等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在飯前服用。

【丁香楝實丸】:治療男性七種疝氣疼痛難忍,女性瘕聚帶下,都屬於任脈所主的陰經疾病,是腎臟和肝臟受損導致,治療方法相同。

配方:當歸(去蘆銼),附子(炮,去皮臍),川楝(銼),茴香(炒),以上四味各一兩,用好酒三升一同煮,酒煮乾後焙乾,研磨成細末。每一兩藥末,再加入以下藥:丁香,木香(各半錢),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以上四味一同研磨成粉末,與之前的藥末混合均勻,用酒調成糊狀,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一百丸,用酒送服,在空腹、飯前服用。凡是疝氣帶下,都屬於風邪作祟,全蠍是治療風邪的聖藥。茴香、川楝,都歸於小腸經。當歸、玄胡,活血止痛。疝氣帶下,都是寒邪積聚在小腸之間,所以用附子來輔助。丁香、木香,是用來引導藥效。

【沉香鹿茸丸】:大補益脾胃,強壯筋骨,消除一切惡氣,使人內臟充實,外表肌膚飽滿,補益陽氣,調和營衛。

配方:沉香(一兩,另研成末),麝香(一兩,研磨),鹿茸(一兩,先用草火燒去毛,再研成末)。

做法:將以上三味藥研磨均勻,用水調成糊狀,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溫酒送服,在空腹、飯前服用。

【三白散】:治療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配方: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調服,空腹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

【葫蘆巴丸】:治療小腸疝氣,陰囊下墜腫脹,小腹有腫塊如卵,上下移動,疼痛難忍,或者絞痛繞臍,攻刺疼痛,嘔吐、煩悶。

配方:葫蘆巴(一斤,炒),吳茱萸(十兩,洗炒),川楝子(炒,一兩),巴戟(去心,炒),川烏頭(炮,去皮,各六兩),茴香(鹽炒,去鹽,十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酒送服,在空腹服用。

【川苦楝散】:治療小腸氣痛。

配方:木香(一兩,另研成末),茴香(一兩,鹽炒黃,去鹽),川楝子(一兩,銼碎,用巴豆十個搗碎與川楝子一同炒黃,去掉巴豆)。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一盞調服,在空腹、飯前服用。許學士說: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虛弱引起的,不能貿然進補。《黃帝內經》說:“邪氣入侵的地方,那裡的氣必然虛弱。如果邪氣停留不去,病情就會由虛轉實。”所以必須先清除積聚的熱邪,然後才能進補。因此很多藥方都借助巴豆的藥力,就是這個道理。